中國國花

中國國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花,目前懸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有定案。民間則眾說紛紜,各有立場。

基本信息

國花概況

牡丹花牡丹花
中國自近代以來,國花同國旗、國歌、國徽等並成為國家標誌。清朝時期,慈禧太后曾以懿旨形式將牡丹定為國花。民國政府的國花為梅花,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長期未定。

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亦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
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早在19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將梅花定為國花。梅花也是世界上唯一代表民族精神的國花。新中國成立後,大陸方面並未明確確立國花。由於大陸沒有明確確立國花,在2001年的APEC會議上,新聞報導出現了“以中國國花牡丹為背景”的笑話;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國花的空缺,更成為悠悠古國的世紀遺憾。全世界約有花卉3萬種,原產於我國的花卉就有1萬—2萬種。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為此讚譽“沒有中國的花卉,便不成花園”。

雪中梅花雪中梅花
在毛澤東時代,由於毛主席個人極喜梅花,因此主流意見傾向於定梅花為國花,然並未正式確定。
當下大部分意見傾向於“一國兩花”,即將梅花和牡丹定為雙國花。1994年,中國曾舉行國花評選,報選牡丹為國花,蘭、荷、菊、梅為“四季名花”,然最終因分歧太大不了了之。此外,還有主張單一國一花者,即在梅花和牡丹選擇其一。甚至一國四花者,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然而,即使是種類最多的“一國五花”方案(牡丹為國花,蘭、荷、菊、梅分別為四季名花)也有歧義。如秋季不止有菊花,還有桂花等其他中國原產的知名花卉。更有人認為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評選國花上屬於浪費,且國花競選過程中充斥商業氣氛與地方保護主義。並且擔心國花決定後可能引發諸如國鳥、國木、國酒等評選熱潮。他們認為現有的中國十大名花已經足夠。

歷史沿革

年份 中國花卉大事件
1903年 清朝定牡丹花為國花。
1915年 《辭海》載:我向牡丹花。
1929年 國民政府以梅花確定為國花。從花的角度,可以解讀一部中國歷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1942年 曾勉教授發表了有關梅花品種分類的論文《梅花:中國的國花》(英文專刊)。
1982年 香港《明報》曾專發了一篇社評《贊成以梅花為國花》,其中有云:“從曹孟德的揚鞭遙指梅林、誘導兵士‘望梅止渴’,到林和靖傳誦千古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百年來它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結下不解之緣……”。同年,在一些著名植物學家的大力支持下,受中國植物學會的委託,《植物雜誌》編輯部發起討論國花,並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全國廣大民眾的積極回響,紛紛來信參加評選。投票結果表明:推薦梅花作為國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1986年11月20日 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園林》雜誌編輯部、上海電視台“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的“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結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蘭花等。由於這次中國名花評選活動,組成了以陳俊愉教授為首的114位專家的評審會,是全國性的評選,又由於結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稱為“1987年的中國十大名花評選活動”。1986年那次推選國花時,雖然也有不少人投了牡丹、菊花等名花的票,但是對最終推選結果——梅花,“各界並無異議”。
1990年 愛國主義主題香港電影《富貴兵團》講述抗戰爭故事面段合唱《梅花》片段。這部電影由多位巨星飾演;譚詠麟、梅艷芳、洪金寶、劉德華、陳百祥、鄭則仕、曾志偉……等。
1994年
梅花 梅花
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第0440號“關於儘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批轉農業部辦理”,責成“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中國花協即在全國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了廣泛深 入的評選國花活動。成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任名譽組長、何康任組長的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專家小組討論確定了我國國花評選條件為: (1)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影響,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性格特徵。 (3)用途廣泛,為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據《中國花卉報》刊載,已提名作為中國國花候選花的種類有: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水仙花、石榴、臘梅、迎春、桃花、映山紅、君子蘭、萱草、金花茶、金邊瑞香、紫薇、梔子花、珙桐(鴿子樹)、一串紅與英蓉花等數十種之多。 經過近十個月討論:根據31個省區市(包括深圳特區)上報結果,贊成一國—花 (牡丹)的有l8個省,占58.06%;贊成一國四花(牡丹、梅花、 菊花、荷花)的有11個省,占35.48%;有2個省提出新的四花方案,即以蘭花換荷花,占6.45%。全國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過 認真研究,一致同意“牡丹”為我國的國花。其他呼聲較高的蘭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為中國四季名花。 上述評選結果及詳細情況,按程式由“農業部上報”。此次新的推選結果移注牡丹,卻引“許多人士發表了反對意見”,其中不乏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學者、藝術家,甚至有些意見是在很高層次的重要會議上發表的。結果,全國人大以“分歧太大”為由擱置了。 …… 反方:參選人群是否人民大眾評選?或個別人民?和根本不包括人們?用什麼證明?] 讓值得玩味的是:在1994年的這次評選中,中國牡丹兩大基地——“河南洛陽市、山東菏澤市及中國花協牡丹、芍藥分會”聯合了全國以牡丹為市花或生產、研究牡丹的十多個省市代表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 河南洛陽成立了市長親自掛帥的“牡丹爭國花領導小組”,再加上陝西省西安市、山東省菏澤等的加盟,聯合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四方“遊說”,力捧牡丹為國花。
2005年9月20日 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園林學會和上海風景園林學會聯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大部分代表支持選牡丹、梅花為我國的“雙國花”。但也有不同意見,推崇“一國一花”。
2005年秋季 中國花會協會在成都召開的會議上建議牡丹為國花,並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希望在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定牡丹為國花。遭到反對牡丹的一些專家、學者的強烈質疑。陳院士更是在2006年1月不斷向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領導寫信,闡述“一國兩花”的主張,並在供中央領導傳閱的內參上發表相關的文章。 …… 曾經“梅花與牡丹”都各自奪冠過,卻為何“牡丹唯獨國花”才可?

空缺分析

編號 中國國花空缺分析
據中國林學會透露,國花的評選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分布要廣泛;二是外觀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四是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 馬上有學者提出質疑:“分布要廣泛”的要求就不妥,看似合理然而卻太主觀,因為大家喜歡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大熊貓分布並不廣泛,但它卻是人人喜愛的國寶;同樣的理由,“外觀漂亮”也不宜作為硬性規定,因為“漂亮”與否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以中國地域之廣,人口構成之複雜,各民族傳統之差異,這樣的要求尤其顯得意義不大;
牡丹花 牡丹花
據了解,以往我國國花評選,牡丹、梅花各有眾多呼聲。陳俊愉教授是中國大陸最早倡導評選國花的專家,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以梅花為國花的建議。後來他又提出了“ 一國兩花”(牡丹、梅花)的構想,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 許多專家認為一國兩花較為合適;梅花可以代表長江流域、牡丹可以代表黃河流域的花卉;一喬木、一灌木;一個象徵精神文明、體現中國人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品格,一個象徵物質文明、體現國泰民安、富裕祥和;同尊“梅花和牡丹”為國花,可激勵各族人民和海內外炎黃子孫、用梅花象徵的傲骨延續自強不息的精神,為實現牡丹'象徵'的幸福和繁榮而努力;正可謂內外兼修到方能稱之為完美!
那些領土幅員不大、歷史短淺、文化單一、民族結構不複雜的國家,很容易評選出自己的國花,如澳大利亞的金合歡、荷蘭的鬱金香、法國的香根鳶尾花、德國的矢車菊、泰國的睡蓮……人不多,意見容易統一,也容易照顧得周全,容易歸攏出一個大伙兒都接受認可的結論: 中國的花魁不好評。 …… 若連這點微不足道的國事都“意見難統一“的話,豈不是指中國其他”要事“更難統一意見?並且其也有不看好他國之嫌,此言論實為不妥!
牡丹和梅花,彼此還有一種文化意味上的分別。牡丹是大眾化的,是普通大眾欣賞品位的代表。相對於牡丹的群體欣賞口味,觀賞梅花更多是一種個體的審美體驗,因為它歷來被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所把持。 …… 既然“全國人大認為各方分歧太大而沒有作出決議”,那就代表各方支持人數不會很差,所以不存在“牡丹是大眾化”而“梅花是個體審美體驗”的說法!並且前面所說的“個體審美體驗”豈不是指“中國知識分子”是很少部分人?!
無疑,梅花及其象徵的精神,是由歷代知識分子總結賦予的。他們以梅花自我期許,並且把梅花人格化。普通大眾在勤苦勞作之餘,可憐而有限的感官之娛,必然指向色彩濃烈喜慶的東西比如牡丹,而審美意義上的梅花之“瘦”,卻可能無法激起甚至無暇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 …… “期許”不算重要的話,那各種花語又算什麼呢?都用外表形態作為至高標準的話,那其她國家的"國花"也都符合?否則除牡丹的很多花卉與“以上形容的梅花”一樣,豈不無足輕重了?國人除去感官欣賞和物質層面作為“個體標準”外,必然也會考慮精神層面的東西!中國非物質和感官享受至上的國家,而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明就自然少不了精神層面的東西!並且對“梅花只是知識分子把持”這點不苟同,憑什麼斷定普通大眾之中沒有欣賞梅花的?

眾民意向

梅花梅花
網友將評選國花的理由歸納為:中國悠久的花文化及其對國人有著深刻的精神影響;國花的評選體現了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需要通過一種媒介來表達友好的意願;助於帶動中國花卉產業的發展。我們要有自己的國花,以此作為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當海外遊子看到中國的梅花、牡丹之時自然會湧起一種奮發自強的自豪感。
現今雖已國泰民安,卻理應憶苦思甜。歷史上我國人民堅毅頑強的精神用“梅花”寓意,時過境遷不該輕視那時那段那種精神所在和當時給過人民精神依託的“梅花”。
全國人大這個最高權力機關是代表全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它的職權是立法、監督、任命和罷免等等,像國花的評選顯然不在它的職權範圍之內。“陳先生多方奔走呼籲,從而避免了‘一國一花’問題過早定案而留下永久的遺憾。民心應尊重,民意不可違。與其說是陳先生前幾年曾用自己的身軀阻止了國花車輪的超速行駛(一國一花),不如說是陳先生”一國兩花“的主張代表了大多數的民意和基本的國情。”
牡丹花牡丹花
既然是“國”字號評選,就應該切實體現儘可能多數的國民意趣,具體哪些動植物品種可以榮獲“國”字號的光環,不應該由有關機構或專家先定標準,只能由國民通過合適的方式決定,因為這類評選並不具有什麼科研的效用。這種評選也不應該服從於經濟或其他什麼目的,如旅遊業發展等———這還不同於前些時候評選“中華十大名山”,十大名山的評選確實還負有“提升中國山地資源整體形象”之責,那時適當為旅遊業考慮一些還情有可原。國樹國鳥國花和十大名山具備的附加值並不相同。
中國社科院的陶慶梅博士認為,國花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徵意義,評定標準的制定是一件牽動方方面面關係和利益、直接影響評選程式和結果公正的大事,不能不由分說就剝奪公眾在制定評選標準上的話語權、投票權,隨隨便便就授予中國林學會。
程傑《中國國花:歷史選擇與現實借鑑》就我國國花的文化淵源、歷史選擇進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其中對明清以來牡丹被稱作國花、民國間梅花被確定為國花的歷史的考證尤為詳細。該文發表於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研究》2016年夏之卷(第2期),全文25000字,配有編者按,值得關注。

另類意見

梅花梅花
不久前,一位名叫楊仕智的先生在《人民日報》撰寫《國花、國樹和國鳥非評不可?》一文,對評選提出異議,並認為“倒是有好多比評國花、國樹和國鳥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許多事“比搞什麼評無多大實際意義的國花、國樹、國鳥要重要得多”。
“自然界的物種是平等的,我們人類沒必要把它們分等級。不管選定的國樹、國鳥、國花是哪種,必定會使一大批的國民不悅,特別是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心中的偶像落選了,他們那難以改變的思想感情受傷害了。如果為了追求美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而進行評選國樹、國鳥、國花,那我們在評定國樹、國鳥、國花後,還要評國魚、國蟲、國禽、國獸……永遠都沒完沒了。”一位學者在新華網上如此評說。
沒有國花,於國家主權無礙,於民族精神無礙,於國勢前程無礙。
牡丹花牡丹花
相反,幾乎任何一項評選後面都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各地和各行業協會如此興師動眾地爭搶“國”字號,也是考慮到“國”字號會給行業和地方的經濟和名氣帶來難以估算的價值和影響。
20世紀80年代的兩次評選,起初梅花已經奪魁、牡丹居亞,但又一次評選則是牡丹稱王、梅花位次。在1994年的評選中,兩者的競爭更達到了白熱化階段,甚至由花與花的競爭演化為了省與省、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若相繼評選下去、是否代表每次結果都可能不同?!
最後專家確定下的兩個候選方案是一國一花(牡丹)和一國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一場普通的國花評選,卻差點成了一場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八仙競技,其中的問題在事隔近10年之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反思。

花卉文明

中國花文化情結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欣賞花,不僅欣賞花的顏色、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淵明之“採菊東籬”、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周敦頤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蘭當為王者香”、蘇東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中國繪畫的一大半兒就是畫花卉。有的人窮其一生,就是為了把一種或幾種花畫好。畫好一種花是不容易的。中國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國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這在外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中國朝代/年份 中國梅花文明
中國梅花文明:一月梅花花神梅妃江采萍!
梅花 梅花
梅花象徵:梅花為中國特產,梅花寓意不畏霜雪嚴寒,凌霜傲雪。堅貞不屈,是民族與英雄的象徵。梅花美麗、清香、挺拔,頂寒傲雪,傳芳幾千年,遍及河山幾萬里,是中華之魂魄,代表中華氣節。 梅花寓意:吉祥喜慶、美滿和諧、竹寓夫梅寓妻、春信之花;如《梅開五福》(五花瓣象徵五福:快樂、幸運、場所、順利、太平)、《十全十美》(一枝梅花有10朵花插於瓶中、桌上放置10枚古銅錢)、《竹梅雙喜》(祝賀新人)、《喜上眉梢》……。
7000年前 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套用梅子。
3000年前 已經開始栽培引種梅花
用梅花的果實作為調料。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題詠詩是陸凱的《贈范蔚宗詩》。
六朝 梅與楊柳等僅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賦予人格意象特徵。謝燮《早梅》。何遜《詠早梅》。
唐代 詩歌中通過與桃、杏、李等花的比較描寫,為梅花意象的象徵意蘊作了準備。 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鍾愛梅花也寫有《梅花》的詩。 如、齊己的《早梅》。盧照鄰《橫吹曲辭·梅花落》
宋朝 是梅花文化大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賦梅詩的增多,梅花文化涵義擴展並定性,梅花開始入畫,梅花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表達個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南宋 尤其是蘇軾時代的"桃卑梅尊",標誌著梅花意象已由實轉虛,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歲寒三友"說,進一步賦予了梅花精神明確的意義,賦予了梅花堅貞不屈的人格象徵意義。
北宋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李綱《梅花賦》。
元朝 王冕以畫梅著稱、別號梅花屋主、作《墨梅》《白梅》、《墨梅圖卷》。
明朝 高啟《梅花九首》。陳繼儒《梅花冊》。
清朝 鄭燮的《牡丹梅花圖》讚頌梅花。
民國 定梅花為國花。
中國朝代/年份 中國牡丹文明
牡丹花 牡丹花
中國牡丹文明: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已形成牡丹種植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第七屆牡丹觀賞節在巢湖市召開時,巢湖市市長夏望平就指出:“牡丹觀賞節的宗旨在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科技唱戲。——[”為什麼對於哪種花能夠入選國花大家如此緊張?有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對於花、花文化的熱愛,還有其他利益的考慮。一旦一種花得到“國花”的尊貴稱號,它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的發展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魏晉南北朝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就已有記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朝 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仿佛還可依稀看到唐人對牡丹無以復加的痴情和偏愛 。楊貴妃尤好牡丹。
明朝 時牡丹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
清朝 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曰:“國花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