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人生》

《工作與人生》是王小波的作品。

作者簡介

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
1968~1970年雲南農場知青。這段經歷成為他最著名的作品《黃金時代》的背景。
1971~1972年山東牟平插隊;後作民辦教師。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的寫作背景。
1977年與當時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著名社會學家)相識相戀,後結合。
1978~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就讀於貿易經濟商品學專業。
1982~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4~1988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小說,其間得到許倬雲先生的指點。
1988~1991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1991~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逝世於北京(遺體解剖後證實死因是心臟病突發)。其後,他的作品盛行於世,他的文體成為無數青年仿效的目標,而他的思維方式亦影響了不少人。

《工作與人生》主題

作者娓娓道來地和青年朋友探討、交流關於工作與人生的意義話題,他沒有講什麼大道理,而是從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所做談起,道出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從自己熱愛的工作中獲得樂趣。而這種人生態度與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也不難達到的。即按照自己的願望,把自己喜歡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體現自己個人的理想目標,感受做一個普通人的尊嚴和快樂。

文章層次

一、它意味著人生的意義應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而不是通過社會地位的高下來表現。
二、日常生活不等於簡單的,甚至是動物性的生存,也不是單單是追求“活著”,而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體現出自己做人的價值和尊嚴。
三、“回到日常,超越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個人自由選擇的結果,是一個人的心胸和理想的外在體現,因此還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拒絕違背自己意志的行為,為堅持自己的理想而有所為,有所不為。
四、“回到日常,超越日常”還包含著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種嚴肅的責任感,不流於簡單的應付,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不負責任。

王小波作品

大學裡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王小波用他短暫的生命給世間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有人欣賞他雜文的譏誚反諷,有人享受他小說的天馬行空,有人讚揚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獨行。在這些表象的背後,他一生最珍貴的東西,是對自由的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