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之煩惱》[德國著名詩人歌德作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德國著名詩人歌德作品]

大約兩百年前,德國一位剛離開學校不久的年輕人寫了一部中篇小說,這部小說震憾了整整一代德國青年的心靈,在德國及整個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位作者就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作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這部傑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的煩惱》(英語: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是第一部讓歌德在德國幾乎一夜成名的小說。本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裡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來的成功給歌德的一生帶來了名譽和財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初版屬於狂飆突進運動的風格,而修訂版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他的行為僅僅取決於他的感覺——是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大約兩百年前,德國一位剛離開學校不久的年輕人寫了一部中篇小說,這部小說震憾了整整一代德國青年的心靈,在德國及整個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位作者就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作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這部傑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複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歌德這本以第一人稱書信體寫成的小說分為第一編和第二編。
第一編: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青年,依靠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際,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事宜,他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是這裡的大自然的美景,還是當地農村摯朴的農民,都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致留連忘返。不久,他在一次鄉間舞會上認識了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養的法官的女兒綠蒂。兩人一見如故,維特從此以後與她頻繁往來,經歷了一段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綠蒂已和一名叫阿爾伯特的青年訂婚在先。不久,她的這位未婚夫旅行歸來,並在此間侯爵府任職,與維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種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強烈的事業心則與感情奔放的維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心靈上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的處境,他被迫告別了一往情深深愛著的綠蒂和可愛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館任職。
第二編:
維特在公使館任職期間,經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飯,碰巧趕上當地的貴族男女到伯爵家聚會。維特從未想到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無權躋身於他們其間的,因而遭到這些貴族鄉紳的奚落,而且將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維特忍無可忍,憤而辭去了公使館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莊園作客。
由於他後來發現,他與這位侯爵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志趣,加上對綠蒂的思念劇增,幾個月後維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著當初去接綠蒂參加鄉間舞會的大路,追憶著當年的往事,可此時當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過眼雲煙,綠蒂也已為人妻。愛情上的絕望,世態的炎涼,官場的腐敗,這一切使維特再也無法忍受,產生了告別塵世以求永生解脫的念頭。同年聖誕佳節前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又一次來到綠蒂住所,在誦讀至動情傷感之處,情不自禁熱烈擁抱和親吻了綠蒂。兩天后,維特在給綠蒂寫完不忍卒讀的遺書之後,於午夜時分,用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遺願,當地百姓將他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沒有任何牧師或教士來給他送葬。因為按照基督教規,自殺者是不能進入公墓安葬的

作者簡介

歌德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 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他為 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鄙俗氣戰勝了他”(馬 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 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 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 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1775 ~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更遭封建勢力 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亨有世界聲 。 《浮土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識、愛情、政治、藝術、副業等五大發展階段,都寫成以封建政體腐敗、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滅和“理性王國”藍 圖之虛妄為主體內容的悲劇階段;成為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Ч礱曳撲固氐惱鏊枷胙孕卸夾緯?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係。作品也因而跟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 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邁斯特》分《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兩部,內容寫主人公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肯定實踐的重要意義,認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專業技能力社會造福。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譯成中文。他的《浮士德》 、 《赫爾曼與竇綠苔》 等作品現己有了中文譯本。

版本歷史

《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中文譯本
(部分)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維特之煩惱》,韓耀成/譯,譯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維特之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陝師大版:
作者:(德)歌德 著,李斌 譯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756132596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1

創作背景


夏洛特·布夫的愛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在那時就已經更想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不是律師。歌德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不同於歌德的經歷。維特自盡了,歌德卻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此事是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作品影響

爭論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準來看這不可想像。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準。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準,讚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讚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量遠遠低於教會宣稱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面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乾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價值

《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詩與真》)

同名電影

別名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Die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導演 Egon Günther / Hilmar Baumann ..... Albert
主演 Gerhard Bienert / Barbara Dittus / Kurt Goldstein
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對白 德語
上映時間 1976

作品相關內容

《少年維特之煩惱》
米蘭?昆德拉說:“狗是我們與天堂的聯結。它們不懂何為邪惡、嫉妒、不滿。在美麗的黃昏,和狗兒並肩坐在河邊,有如重回伊甸園。即使什麼事也不做也不覺得無聊――只有幸福平和。”

小培很多時候是呆呆直直的看人,它的眼睛很好看,有煢獨無辜的可憐感,可憐的近乎可愛。讓人又愛又憐它,捨不得對它有半句責備。縱然是它有錯,你打算這一回要好好的罵罵它了,可是被它直勾勾的這么望了一望,突然就覺得它是對的,錯的應該是自己世界裡的有常秩序。對於動物的天性是不可以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的,也不應該用人的紀律去約束它。

小培時常做夢,夢裡會跟人爭執,會發出吸奶的聲音,睡的好時還會伴隨輕微的鼾聲。我總認為小培是有思想的,它自己世界中的思維方式,它常常看著人類做一些它不能理解,人類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事情,你做多久,它便看你多久。我常笑言它是“少年維特之煩惱”,然後親密的拍拍它的小頭。例如:
“爸爸,為什麼要整天唱難聽的歌呢?難道這樣唱歌世界就會和平,美國就不會打伊朗了嗎?為什麼呢?少年維特之煩惱!”拍拍它的小頭。呵呵~
“爸爸為什麼總是和媽媽親嘴,不親我的嘴呢?我的嘴也長的很好看丫!為什麼呢?少年維特之煩惱!”拍拍它的小頭。
“為什麼我一出門就有不認識的狗狗親我的小雞雞呢?它們自己沒有小雞雞嗎?少年維特之煩惱!”拍拍它的小頭。
小培有無數的煩惱和為什麼?它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如同一張白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