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子不語》是清朝中葉著名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筆記小品,共二十四卷。

基本信息

簡介

《子不語》是清朝中葉著名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筆記小品,共二十四卷。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於嘉慶二年(1797年),享年82歲。他出身寒門,從小苦讀經史,涉獵群書,以博學多才聞名鄉里。23歲考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入翰林。後歷任江蘇溧水、江浦、沐陽、江寧等縣知縣,為官清廉,執法不畏權貴,有政聲。33歲時即辭官不復出仕,居於南京小倉山下的隨園,蒐集書籍,吟詩作文,優遊其中近五十年。袁枚的詩作在清朝中葉詩壇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主張寫詩直抒胸襟性情,表現自我感受,所作之詩大多風格清新靈巧,瀟灑秀逸,開創一代詩風,與趙翼、蔣士銓合稱“江右三大家”。他的文章也很有才氣,明麗自然,典雅超脫,尤工於駢文和尺牘,頗受時人推崇。其詩文集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

詳情

《子不語》一書專記鬼神怪異之事,其得名源於《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是袁枚在從事詩文創作和史學考辨之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子不語·序》)。書成後袁枚見元人說部有一小說名與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為《新齊諧》。《新齊諧》之名出自《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語”一名業已流傳社會,且影響廣泛,故後人仍以此為其書名。清代文言筆記小說中最負盛名者首推蒲翁的《聊齋志異》,其次是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再其次就要算袁枚的《子不語》了。三者鼎足,文章筆法各有千秋。大致《聊齋志異》寄託“孤憤”,愛憎分明,《閱微草堂筆記》勸善懲惡,強調因果,《子不語》則搜奇獵異,遣興娛心。

但由於所記的鬼神怪異之事或采自民間傳說,或源於親朋好友述聞,或直錄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親身經歷,因而較為廣泛地折射出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擊了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與世風的澆薄,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袁枚撰寫《子不語》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封建統治從“盛世”向“衰世”轉變的乾隆年間。當時貪官污吏充斥官場,徇私枉法,賄賂公行,風氣大壞。素有清廉正直之名的袁枚對比深惡痛絕,在書中或用直接寫實手法予以刻繪鞭撻,或藉助鬼神之事予以披露譴責。如《七盜索命》、《土地奶奶索詐》、《雷部三爺》、《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一字千金一咳萬金》 、《饒州府幕友》、《懸頭竿子》等篇章,或實寫或影射人世間大小貪官以權謀私、貪得無厭、殘暴虐民、曲斷案情的醜惡面目。

特別是《土地受餓》通過冥中低級官吏的控訴,聲討了陽世間貪官污吏通過欺下媚上而不斷升官發財和清官為官場所不容甚至挨凍受餓的真實現象。在《子不語》中,袁枚還以辛辣的筆調對人情勢利、道德淪喪等社會惡習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嘲笑。如《地藏王接客》著意刻繪人情冷暖;《鬼借官街嫁女》描寫鬼嫁女兒時求借陽間同姓之官銜封紙以裝飾門面的可笑舉動,並在篇末以感慨的言語一針見血地直刺世風的愛慕虛榮和趨炎附勢:“鬼亦如人間愛體面而榮勢利,異哉!”再如《風水客言迷信荒唐,《科場二則》寫考官昏庸,《狐道學》斥理學虛偽,《鬼寶塔》譏世態炎涼,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奇形怪狀。還有《奇騙》、《騙人參》、《偷靴》、《偷牆》等篇章,揭露了形形色色的騙子、騙局與騙術,道盡了當時陰暗險惡、爾虞我詐的世情人心。袁枚是清代中葉思想比較自由開放的詩文大家。他提倡人道天性,反對程朱理學禁錮和扼殺人性的說教,對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大膽向異性表露愛情的女子抱著讚賞的態度,同時對青樓賣笑的妓女充滿了同情和憐憫。如《贔貝精》描寫了一女妖與華生一見鍾情,深夜幽會,雖屢經磨難但兩情難絕的動人故事;《紫姑神》敘述了一神女下凡私奔,與尤琛共結伉儷並再生姻緣重續的愛情喜劇。

《平陽令》寫平陽縣令朱鑠以種種慘無人道的手段摧殘凌辱妓女,最後遭鬼神報復,誤殺妻妾子女,自己也被活活氣死。以如此結局斥責和警告那些道貌岸然卻心地骯髒的“正人君子”,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青樓女子出了一口惡氣《子不語》雖然是一部專寫鬼怪神道的著作,但其中也有一些譏刺佛道虛妄誤人的篇章,講述了很多人們戲鬼、打鬼和捉鬼的故事。這些並非表明袁枚就具有破除迷信的進步思想,其本意無非是要求人們不要盲目地信佛崇道和一味地尊神事鬼。如《李通判》、《煉丹道士》、《道士作祟自斃》等篇,講的都是道士法師裝神弄鬼,騙人妻女錢財的故事。《趙大將軍刺皮臉怪》、 《鬼畏人拚命》、 鬼有三技過此乃窮》、《陳清恪公吹氣退鬼》、《油瓶烹鬼》、《丁大哥》等篇,記述了人們憑正氣、勇氣和機智戰勝惡鬼凶妖的故事。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這就是《子不語》中時時顯現的筆法滌意。《子不語》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袁枚身為一代詩文巨擘,文學造詣很高,又深得六朝志怪和唐人傳奇筆法,寫起筆記小說來自然是得心應手,文筆流暢,風格多變,氣象萬千。

《子不語》有些篇章寫得文辭簡約質樸無華,有些寫得撲。

作者簡介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世稱隨園先生,晚年自號倉山居士。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二十一歲應博學宏詞,未中。二十三歲中舉,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後歷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四十歲辭官,居於江寧,得小倉山之隋氏舊園,改為隨園,崇飾池館,優遊袁枚
其中近五十年。性格豁達,喜好山水,廣交四方文士。心態如袁氏自序所言,這是他從事文史之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的自娛之作。共二十四卷,又有續集十卷,共約一千則。全書並無明確的思想傾向,只是記錄了許多奇特怪異的傳聞故事,但作者詼諧而放達的性格和反對舊傳統的思想,仍時時有所流露,如嘲諷假道學和腐儒、主張人慾合理等,對官吏的貪暴也多有譏刺。如《全姑》一則,系據當時實際發生的事件改寫而成,述貌美的全姑與陳生私通,受到“自負理學名”的某縣令的殘暴凌辱。故事中有一“俠士”劉孝廉與縣令為此發生爭執,縣令稱:“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劉斥之曰:“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可乎?”寫得相當尖銳。結尾虛構該縣令受報應而死,更表現了作者對這種心理陰暗的偽道學的極度厭惡。而全姑與陳生,在作者看來只是犯了“風流小過”,實際是表示了同情的態度。又如《蔣廚》一則,寫城隍廟中黑面皂隸藉口一廚子“沖犯城隍儀仗”,偷偷將他拿去,敲詐了一筆“孝敬之禮”,十足是人世間這一類角色的慣常行徑。另外有許多並無深意卻寫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子不語》的文字,魯迅謂“屏去雕飾,反近自然”(《中國小說史略》),也有一定特色。不過,全書的面目有些蕪雜,有些故事記男女之事過於隨便,是其不足。文學成就袁枚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學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其詩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寫作風格袁枚論詩主張抒寫性情,繼明公安派之後揭櫫“性靈說”。這種文學論調與當時的吳敬梓、曹雪芹、鄭燮等人的進步文學思潮、哲學思潮、史學思潮相互對應著。他認為詩必須有詩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對儒家傳統詩論,認為艷詩可作。他的詩論為清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對掃除擬古之作有積極作用。其詩多抒發個人的閒情逸緻或嘆古諷今,往往隨性而發,富於情趣與意境,追求明白曉暢、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散文思想穎銳,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現實黑暗與官場腐敗。抒情作品則情感真摯,富於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筆生動的特點。他一生著述很多,隨園集有三十六種,除筆記小說《子不語》外,詩文有《小倉山房文集》三十卷,《詩集》三十一卷,《外集》七卷,此外還有《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等。袁枚的小說以敘事見長,通過鬼神怪異之事反映了社會的多方面,結集為《子不語》。清代文言小說,除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外,《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最負盛名。

相關記載

《子不語》是筆記小說集。全書二十四卷又續編十卷,共三十四卷。《清朝續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書名本《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名。書成,發現元人新部中已有此書名,遂改為《新齊諧》,本於《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之意。仿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文筆行雲流水,十分酣暢。

成書時間及版本

《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後來又有些陸陸續續的篇章,匯為續集。版本歷來很多。有乾隆嘉慶間刊《隨園三十種》本,嘉慶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緒十八年(1892)排印《隨園三十八種》本,《清代筆記叢刊》本,《筆記小說大觀》本,1914年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申孟、甘林整理本,齊魯書社崔國光校點本,嶽麓書社朱純點校《續子不語》單行本。

材料來源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也有採用他人著作的。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註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子不語》有些篇目,同時見於他書。如卷十三《關神下乩》,卷十四《鬼怕冷淡》就見於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之一《灤陽消夏錄》。《續子不語》卷五中《文人夜有光》、《孤仙正論》、《唐公判獄》、《劉迂鬼》、《孤仙懼內》、《軍校妻》等篇也與紀書同。卷六《喀雄》、《怪風》、卷十五《佟<角奇>角》、《白蓮教》、《伊五》,卷二十三《夜星子》、《瘍醫》等甚至連文字也部分與紀書同。

創作主旨

在《子不語》自序中,袁枚鮮明地提到了自己的創作主旨:“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以妄驅庸,以駭起惰”。此書乃袁枚戲編而成。他無非是記之來自娛或娛人,起個消遣作用,或者能陶冶性情,振奮精神。在這個創作主旨的指引下,小說亦莊亦諧,文筆縱橫,極為自如。有些作品,極明顯地表現出袁枚反對封建迷信的傾向,儘管袁枚是以鬼神故事來演繹,但他並不是宣揚封建迷信,而是以一種對鬼神、術士、佛道調侃揶揄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懷疑。如《狐仙冒充觀音三年》諷刺世人供神祈佛的愚昧;《凡肉身仙佛俱非真體》揭露所謂“活佛升天”的罪行;《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說豁達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嚇”,結果鬼只好討饒:“我實在計窮,只求先生超生”;《鴆人取香火》說道士為招徠香客,騙一無賴喝了毒酒去辱罵聖帝像,結果不一會兒就七竅流血而死,別人不知情,還以為是聖帝顯靈,於是廟裡香火大盛;《治鬼二妙》中則說“見鬼勿怕,但與之斗。鬥勝固佳,鬥敗我不過同他一樣”,其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袁枚本人也不信佛,在《子不語》卷十九《觀音作別》中,有袁枚“不許家人奉佛”的記載。

表現的不滿

《子不語》還表現了對程朱理學和封建禮教的不滿。袁枚提倡表現人的真性情,因此對漢宋兩學很排斥。他在《麒麟喝冤》中批判了漢儒“造作註疏,穿鑿附會”,又幽默地勾勒了宋儒扛起“稻桶”(道統)“捆縛聰明之人”的形象。同時,他反對宋儒提出的禮教。《替鬼作媒》反映了作者贊同寡婦再嫁的觀點;《裹足作俑之報》反對婦女裹足;《淫諂二罪冥責甚輕》為“婦女失節者”辯護;《全姑》寫一對年輕的戀人是如何被一個信奉理學的官僚置於死地的;《沙彌思老虎》則更是廣為流傳。一個小沙彌三歲上山修行,從不下山,長大後隨師父下山,什麼都不認識,禪師告訴他少女是老虎,不可接近,回山後,小沙彌說:“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舍他不得”。這是對禁慾主義形象的諷刺和抨擊。《鬼差貪酒》表現了作者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在《白虹精》中說得更明白:“耦亦何常之有,緣之所在,即耦在也”。

揭露科舉制度

對科舉制的諸多弊端,《子不語》也有揭露。袁枚對待科舉的態度,與吳敬梓和曹雪芹有點相似。他覺得八股時文不能表現作者的個性,與性靈說距離太遠,扼殺作者的生命力。那是“優孟衣冠,代人作語”。《地藏王接客》、《秀民冊》都是對八股文的抨擊。《李倬》寫某督學受贓三千而黜落了一位有才學的秀才,致使其憤激而亡;《陳州考院》則鞭撻了一個姦殺僕婦,非常殘忍的科舉中人;《李生遇狐》李生與狐女相愛,狐女才華橫溢,愛教李生作詩填詞。只要一提及時文,狐女就十分不屑,說“此事無關學問”。不論是對八股文還是科舉制本身,袁枚的態度均是否定的。

揭露黑暗社會

此外,《子不語》還有不少篇章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狀況有所揭露。《閻王升殿先吞鐵丸》,斥責貪官“食千萬人膏血”就是“食人肉”,魚肉百姓;《錫錁一錠陰間準三分用》則暴露了當時侍衛勒索通報錢的惡習,“非重用門包,不能通報”,《蒲田冤獄》寫的是官場昏暗,胡亂判案的罪惡:土豪王監生賄賂縣令,霸占了鄰居老婦人的五畝地,並殘忍地殺死了老婦人,又誣諂老婦人之子是兇手,後來老婦人之子也被凌遲處死;《鬼賣缺》是用陰間事來喻諷陽間事,說“冥司事如人間”,也鬻官缺。《子不語》用犀利的筆觸,幾乎對當時社會上的每個階層的陰暗面都有揭露。尤其應指出的是,《子不語》還從官員自己的角度來剖析社會,反映了袁枚受孔孟之道“仁”、“民為貴”思想的影響。《真龍圖變假龍圖》主張愛惜民力,慎重判案。遊仙令“以包老自命”,判案時不慎重,主觀臆斷,結果錯勘人命。於是遊仙人歌曰:“瞎說姦夫害本夫,真龍圖變假龍圖。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膽氣粗。”此類篇章很有現實意義。

內容特點

《子不語》內容博雜,而且大多借鬼神怪異故事來針砭時世,一般都很形象生動,入木三分。這是《子不語》的一大寫作特點。如《全姑》一文就頗有代表性。縣令是個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的無恥之徒,當他得知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並私通,就把他們抓起來,各打了四十杖,而且把少女頭髮剪掉,鞋子扒去,後來得知二人竟結為夫妻,大怒,又把二人抓來,把男子打死,女子發官賣,還振振有詞:“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這就把一個理學家不通人性的面目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來。

寫法特點

在寫法上,《子不語》文筆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而且章法多變。有的情節曲折,一波三折,如《官癖》寫一個死太守仍然大過官癮,上堂理事,拒不讓位,新太守點破他有“官癖”,並占據堂上不讓,死太守無可奈何,“長嘆一聲而逝”;有的意蘊深遠,警策逼人,如《誤嘗糞》以一群人的心態變化為線索,寫他們吃了河豚之後,認為中毒,就各飲糞清一杯來解毒,後來知道只是一場誤會,都悔不當初。有的敘事委婉,撲朔迷離,如《三姑娘》寫捕撲梁守備受上司提督的命令來捉三姑娘,梁到三姑娘所在妓所,發現三姑娘與一少年飲酒,併入寢,見到梁,三姑娘很從容,對應自如,並讓少年先從地道逃走,還宴請梁的隨從,直至天明才隨梁行。快到提督府時,提督令人傳諭:“訪聞不確,作速釋放。”這時,三姑娘的侍婢已來人接迎。讓人玩味再三。《紫姑神》、《醫妒》、《骨精》等,一目了然,別具一格。還有的形象生動,境界空靈,近於傳奇,如《鬼畏人拚命》寫人的大膽和魯奔,《陳清恪公吹氣退鬼》寫人與鬼的鬥智鬥勇,《鬼寶塔》寫境象的飄忽淒清等。

缺點

《子不語》大多是些進步之作,但是也有些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糟粕也不少,而且有的內容淫誨,下筆輕率,所以清代統治者對之加以禁毀,行之於世的版本,內容已多有刪節。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子不語》,說“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子不語》《子不語》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