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塊玉•天台路》

《四塊玉•天台路》, 這支小令詠劉晨入天台事。傳說東漢末年,剡縣人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在今浙江省東部)採藥,遇二仙女,結為夫婦,共居半年,及至電鄉,子孫已歷七世。此事出知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幽明錄》,原書已佚,今見《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和《太平廣記》卷六十一引《神仙傳》。   

魏晉南北朝“篡”,“亂”頻仍,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厭惡這種社會現實,嚮往安定幸福的生活,於是出現了一些描寫無君無臣、和平美滿的桃花源境界的作品,以寄託理想和願望,劉晨、阮肇的故事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此曲以對比的手法抒懷。開頭寫劉晨由“採藥童”成為“乘鸞客”,寫出了的仙境令人嚮往。待到下天台,離開仙境,卻世事皆非,重返天台,卻又有“桃花不開”,“人何在?”的悲涼。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人世的嫌惡。“誰叫你回去來?”以反問句結尾,增強了情感力度,有力地表達了作者胸中的激憤。

詞目

《四塊玉•天台路》

正文

採藥童,乘鸞客。怨感劉郎下天台,春風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見開。命薄的窮秀才,誰都你回去來?

作者

馬致遠(1250?-1324前),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餘年,鬱郁不得志。元滅南宋後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務官,與盧摯、張可久有唱和。晚年隱居田園,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幽棲”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極負盛名。散曲有瞿鈞編注《樂籬樂府全集》,共收套數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

背景

傳說東漢末年,剡縣人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在今浙江省東部)採藥,遇二仙女,結為夫婦,共居半年,及至電鄉,子孫已歷七世。此事出知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幽明錄》,原書已佚,今見《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和《太平廣記》卷六十一引《神仙傳》。魏晉南北朝“篡”,“亂”頻仍,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厭惡這種社會現實,嚮往安定幸福的生活,於是出現了一些描寫無君無臣、和平美滿的桃花源境界的作品,以寄託理想和願望,劉晨、阮肇的故事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註解

怨感:感傷。
劉郎:即劉晨。

譯文

本來是採藥童子的劉晨,在天台山遇見了仙人,便成了乘駕鸞鳥的仙客。可惜的是他又因思想凡世下了天台山,到如今春風再次吹來時,當年遇到的仙人卻不知在哪裡?桃花也不見再次開放了。唉,這個命薄的窮秀才,誰讓你又回去了?

鑑賞

這支小令詠劉晨入天台事。傳說東漢末年,剡縣人劉晨阮肇天台山(在今浙江省東部)採藥,遇二仙女,結為夫婦,共居半年,及至回鄉,子孫已歷七世。此事出知南朝宋劉義慶所撰《幽明錄》,原書已佚,今見《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和《太平廣記》卷六十一引《神仙傳》。
魏晉南北朝“篡”、“亂”頻仍,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厭惡這種社會現實,嚮往安定幸福的生活,於是出現了一些描寫無君無臣、和平美滿的桃花源境界的作品,以寄託理想和願望,劉晨、阮肇的故事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曲以對比的手法抒懷。開頭寫劉晨由“採藥童”成為“乘鸞客”,寫出了的仙境令人嚮往。待到下天台,離開仙境,卻世事皆非,重返天台,卻又有“桃花不開”,“人何在?”的悲涼。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人世的嫌惡。“誰叫你回去來?”以反問句結尾,增強了情感力度,有力地表達了作者胸中的激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