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巨觀結構論》

《唐宋詩巨觀結構論》

《唐宋詩巨觀結構論》將唐、宋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以文化整合觀念對唐、宋詩加以重新觀照,站在中國古代文人詩形成發展的角度,從巨觀上展示了唐、宋詩的總體結構與整體進程,一改傳統觀念中唐、宋詩的對立關係,深具啟示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本書將唐、宋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以文化整合觀念對唐、宋詩加以重新觀照,站在中國古代文人詩形成發展的角度,從巨觀上展示了唐、宋詩的總體結構與整體進程,一改傳統觀念中唐、宋詩的對立關係,深具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許總江海學刊雜誌社,研究員
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學科領域:中國文學
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著作:
1.《宋詩史,53萬字,重慶出版社1992年出版
2.《唐詩史(上、下卷),95萬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唐詩體派論》,50萬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
4.《杜甫論的新構想》(日文版),50萬字,日本研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31萬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
論文:
1.《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構想,載《學術月刊》1987年第2期
2.《唐前期宮廷詩研究》,載《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1期
3.《文學史觀的反思與重構,載《文學評論》1995年第2期
4.《黃庭堅詩影響成因論》,載《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
5.《理學馳張與文學盛衰》,載《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獲獎情況
1.論文1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第二屆)
2.著作1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四屆)
3.著作2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五屆)

本書目錄

序 說 一個完整的文學時代:中國文人詩的規範與輝煌

上 編 詩史嬗遞

第一章 規範:唐代前期
第一節 先唐詩歌演進與文人詩萌育
第二節 五七言古律詩的規範過程
第三節 漢魏風骨與齊梁詞彩的融構
第四節 體派紛呈中的精神統一性
第二章 裂變:唐後期至北宋
第一節 時代巨變中的文學思潮嬗遞
第二節 詩歌體格的精密化
第三節 詩美類型的多樣化
第四節 另一種範式的確立
第三章 重構:南宋時期
第一節 “宋調”的凝定與趨變
第二節 “唐音”復現及其重新定位
第三節 現實世界的回歸
第四節 理性精神的涵融

下 編 詩潮整合

第四章 尚奇:主體高揚
第一節 神往新奇
第二節 心造怪奇
第三節 琢煉精奇
第五章 寫實:貼近生活
第一節 社會現實的揭示
第二節 民間風俗的攝照
第三節 通俗化表現方式
第六章 以文為詩:體格創變
第一節 思想與藝術的構因
第二節 古文家的創作意識
第三節 傳統詩歌功能與範圍的拓展
第七章 晚唐風韻:心靈歸宿
第一節 避世的人生背景
第二節 清冷寒狹的意趣
第三節 佛禪思理的浸梁

附 錄 主要引用及參考書目

後 記

本書序說,一個完整的文學史時代:中國文人詩的規範與輝煌

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源遠流長,自《詩經》、《楚辭》開始,到唐代詩歌出現鼎盛局面,經歷了近二千年的漫長曆程。在這漫長的歷程中,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由它的初始狀態逐漸發育成熟,通過自身的規範形式的確立而走向輝煌。

考察中國詩史的整體進程,唐代不僅堪稱其峰巔時代,而且表現為一個重要的界劃,那就是文人詩的成熟和規範。因此,完全可以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峰巔乃至精華內涵,主要就是由文人詩充實而成。當然,文人詩一旦形成,本身便已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在以五七言古律詩為主體的外在形式規範中,其內部呈現出多樣化的詩美類型與藝術範式。總體看來,不同的詩美類型與藝術範式的展開,實際上與詩史的發展同步進行,具體而言,唐代前期藝術精神主要表現為統一性,中期則出現巨大的裂變過程,並一直延續到北宋,至南宋復又形成多重因素的融合重構。由此看來,探究中國文人詩的進程,唐宋二代實不可分割。

中國文人詩的多種類型與範式,大體可以歸為二類,這就是後人所“唐音”“宋調”,人們習慣地將之作為唐代、宋代文學風貌的標誌,但實際上,其分界並不能以唐、宋兩個封建王朝的時限為據,正如錢鍾書在其《談藝錄》中所云“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東野,實唐人之開宋調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則宋人之有唐音者”[1]。多種藝術類型與範式在唐、宋二代實呈整體→裂變→整合的複雜的嬗遞狀態與交織關係,並以其整合而成的兩大類型垂範後世。在宋代以後,文學史上宗唐祧宋,紛爭不絕,唐宋詩之爭於是形成批評史上一大公案,而詩歌藝術風貌雖有遷,卻在總體上局限於此兩大範式之中,且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學史上主流樣式已由正統詩文旁落。從這樣的角度看,唐、宋二代正是一個完整的文學史時代,其最為顯目的標誌,便是對中國文人詩輝煌世界的共同構築。

由於這一完整的文學史時代涵具著中國文人詩的龐大系統,而敏感的文人心靈隨著七百年時代風雲變幻更顯得波動異常,由此促使唐宋詩史形成巨大的嬗遞變遷之勢。大體而言,這時期,主要表現為五七言古律詩形式的確立,由漢魏風骨與劉梁詞彩融構而成特定的時代藝術精神的統一性;唐代中期至北宋可稱為文人詩的裂變時期,主要表現為隨著時代巨變出現文學思潮的轉向,在詩歌體格逐漸精密與詩美類型分裂多樣之中孕育出與“唐音”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範式——“宋調”;南宋可稱為文人詩的重構時期,主要表現為“宋調”在凝定中趨變,從而導致“唐音”復現及其重新定位。

唐宋詩史三大階段的嬗遞,顯然並非單線的替代關係,而是呈現複雜的交織狀態。在總體的時代精神嬗遞流變之中,文學思潮異常活躍,並貫穿著、宋二代之始終。就其犖犖大端而言,主要有四:一是基於主體精神高揚的尚奇思潮,在唐宋詩史上創造出無數新奇的審美天地;二是努力貼近現實生活的寫實思潮,在唐宋詩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活化的歷史乃至史詩般名作;三是追求詩歌體格創變的“以文為詩”現象,使傳統詩歌的功能與範圍得到空間的三展;四是亂世文人為尋求心靈歸宿而生成的“晚唐風韻”,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典型的心路歷程。這四大思潮,無不貫穿唐宋二代,有的甚至涵蓋始終。可以說,正是以此為代表的詩學思潮,將嬗遞流變著的詩史整合為一體,從而在動態的流變與靜態的排列、歷時態的思潮習尚與共時態的文類體式的辯證統一之中,構成唐宋詩歌的巨觀結構,並昭揭一段典型的文學史整體進程。

從中國文人詩的視點觀察,唐、宋詩顯然並非歷來“分唐、宋之畛域”那樣的兩種文學形態的對立關係,而是一個歷史進程中的整體。縱觀歷代的唐、宋詩研究,由古代的唐宋詩之爭到近現代的不為軒輊,從爭高下到辨異同,學術觀念趨向通達,標誌著時代學術的進步,但是,研究宋詩仍然以唐詩為參照乃至評價標準,並且視唐、宋詩本身為截然兩途的觀念與思維定勢顯然略無改變;在唐宋詩研究中,則幾乎無一例外地以辨異為主要著眼點,同時具體研究者大多僅攻一端,致使唐詩、宋詩研究各自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隔膜。由此看來,整合唐宋,不僅可以改變唐、宋詩研究的分裂狀態,而且可以拓寬唐、宋詩研究的狹隘視野,使唐、宋詩研究本身趨向深化,並進而為倡導一種新的學術研究方法與思維觀念提供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