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唐宋詞的魅力:基於古典詩詞曲之比較研究》以唐宋詞為審美觀照,從中國古典詩、詞、曲中選取大量的名篇佳作,通過比較研究,著重論述了唐宋詞人的創作心態、審美情趣和個性特徵,深入探析優秀詞作的內容題材、情感基調、藝術境界、語言風格,以及詞壇上出現的不同於詩、文領域的奇特現象和詞體的演變過程,是唐宋詞研究的一部力作。在研究過程中,作者把社會學、文化學、美學、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結合巨觀考察與微觀探索,揭示了唐宋詞獨有的藝術特徵和美感特質。書中雖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其他體裁,尤其是一些詩、曲作品,但始終以唐宋詞為貫穿主線,聚焦於詞體的演變和詞家個性特徵的深入分析,對收錄的詞作的豐富內涵加以細緻闡述。文風清麗文雅,引人入勝。《唐宋詞的魅力:基於古典詩詞曲之比較研究》已被納入上海市教師培訓市級共享課程。作者介紹
潘裕民,本科學歷,副教授。做過中學教師、國小校長。曾任安徽省安慶師院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師訓部副主任、主任、院長助理等職。現任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副院長、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上海市區縣教師進修院校培訓部主任協會名譽會長等職。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教育管理、教師培訓等工作。已發表論文百餘篇,與人合作出版《中國傳統文化概要》、《宋詩經典解讀》等多部著作,參與編寫各種教材、辭典,主持和參與多項市、區級重點課題研究,並多次獲獎。近幾年來,承擔了多門市、區級和華東師大“985”教師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培訓任務,應邀在全國各地講學百餘場。曾獲上海市教育教學獎和黃浦區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稱號。
作品目錄
序第一章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演變過程看詞體的形成
一、古典詩歌的分類及別稱
二、從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看中國古典詩歌在形式上的發展
第二章從與詩、曲的比較看詞的美學特質
一、詞與詩的區別
二、詩詞與曲的區別
三、詞的體性
第三章詞境探微
一、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獻疑
二、關於“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三、為什麼說詞為“艷科”,詞境是否“狹而深”
四、傷春傷別比興手法的歷史演變及其在詞史上的意義
五、“詞多無題”解,並論小序之短長
第四章詞的風格與流派
一、詞多陰柔之美,詞中剛柔結合的作品藝術性最高
二、關於宋詞流派的幾種分法
三、豪放、婉約能不能概括宋詞風格與流派
四、從“疏”、“密”的角度看唐宋詞風格與流派的發展演變過程
第五章比興寄託
一、怎樣區別比興
二、詩、詞、曲三者對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有何不同
三、怎樣理解“詞如詩,曲如賦”
四、比興與寄託的關係
五、“從有寄託入,以無寄託出”,況蕙風對此有何不同看法
第六章詩詞曲藝術手法探析
一、虛與實
二、直與曲
三、隱與顯
四、離與合
五、雅與俗
六、分與合
第七章 唐宋詞演進歷程中的基本形態和詞人創作觀念的轉變
一、唐宋詞演進歷程中的四種基本形態
二、唐宋詞人創作觀念的轉變
第八章唐宋詞概說
一、唐五代詞
二、宋詞興盛的原因
三、北宋詞壇
四、南宋詞壇
第九章唐宋詞家個性論
一、溫庭筠詞的“麗而隱”
二、柳永創作的藝術成就及貢獻
三、柳永三首詞比較分析
四、歐陽修的詞
五、說蘇詞之“曠”
六、蘇軾革新宋詞的功績及其不足
七、秦觀詞的特色
八、清真詞的美學世界
九、以《蘭陵王》(柳陰直)為例,闡發周邦彥詞的抒情特徵
十、李清照詞的特色
十一、辛詞的思想內容
十二、從詞的素質看稼軒之豪放詞
十三、姜夔詞的特色
十四、姜、周詠物詞的不同特點
十五、夢窗詞的結構方式
十六、王沂孫對詠物詞的審美追求
第十章 唐宋詞欣賞舉隅
菩薩蠻/溫庭筠
夢江南/溫庭筠
菩薩蠻/韋莊
虞美人/李煜
浪淘沙/李煜
蘇幕遮/范仲淹
漁家傲/范仲淹
望海潮/柳永
天仙子/張先
破陣子/晏殊
踏莎行/歐陽修
臨江仙/晏幾道
鷓鴣天/晏幾道
江城子/蘇軾
水調歌頭/蘇軾
水龍吟/蘇軾
青玉案/賀鑄
蝶戀花/周邦彥
漁家傲/李清照
永遇樂/李清照
武陵春/李清照
聲聲慢/李清照
賀新郎/張元幹
滿江紅/岳飛
釵頭鳳/陸游
訴衷情/陸游
六州歌頭/張孝祥
念奴嬌/張孝祥
水龍吟/辛棄疾
摸魚兒/辛棄疾
鷓鴣天/辛棄疾)
永遇樂/辛棄疾
水調歌頭/陳亮
沁園春/劉過
雙雙燕/史達祖
賀新郎/劉克莊
風入松/吳文英
解連環/張炎
附錄
對宋詞風格流派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從《人間詞話》看王國維的文藝美學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