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杜甫
詩詞正文
百川日東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
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還為世塵嬰,頗帶憔悴色。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是身如浮雲,安可限南北。
異縣逢舊友,初忻寫胸臆。天長關塞寒,歲暮飢凍逼。
野風吹征衣,欲別向曛黑。馬嘶思故櫪,歸鳥盡斂翼。
古來聚散地,宿昔長荊棘。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
注釋
⑴上人:佛教稱具備德智善行的人,後作為對僧人的敬稱。贊上人:即贊公和尚。
⑵苦:一作“若”。
⑶雨:一作“兩”。
⑷友:一作“交”。
⑸寒:一作“遠”。
⑹凍:一作“寒”。
⑺曛:一作“昏”。
⑻嘶:一作“鳴”。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冬在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區)所作。當年,杜甫在天水西枝村與贊上人一同尋置草堂地,杜甫一心想找一處向陽暖和的地方搭建自己居住的草堂,然而,杜甫和贊上人在西枝村周圍看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暫時回到秦州城裡。過了幾天他又聽說西枝村西邊有一條山谷,那風光無限,條件不錯。於是又產生了再去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一同尋找卜居地的想法。為此杜甫用詩的形式給贊上人寫了一封信,再次談到自己對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與贊上人作鄰往來的美好憧憬。這就是杜甫在秦州城裡所作的《寄贊上人》。然而自古理想與現實多難於一致,由於種種原因,杜甫在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作鄰卜居的願望不但未能實現,就連客居秦州也是無法繼續下去了。到了是年年底,杜甫決定離開秦州前去同谷。臨別前杜甫寫了一首《別贊上人》的詩書留給贊公和尚,以此告別。
作品鑑賞
從這首詩里並未明顯看出杜甫為何離開秦州的原由。杜甫只是說到了自己正在和將要面臨的飄泊不定的生活,想來十分惆悵,覺得這是自己命該如此。詩中仍然用相當的篇幅對獻身佛門的贊上人無辜受到的迫害鳴不平,更對贊公不管什麼時候、怎樣情況下都能坦然面對遇到的不幸與苦難,表露出自己的敬佩之情。他覺得這也正是贊公修得正果的證明,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能隨遇而安。與此同時,杜甫依然深深感懷於自己與贊公老友歷遭劫難後仍能有緣在他鄉重逢,由此而產生的愉悅之情溢於言表。想到眼下已臨天寒地凍的漫長冬日,自己無奈還要移地換土,居無定所,一番悲愴淒涼又湧上心頭。最後,杜甫告誡贊上人,他們都已年邁,還望今後各自多多保重。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此生不能與贊上人卜鄰的惋惜和憂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