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白居易
詩詞正文
錫杖登高寺,香爐憶舊峰。
偶來周不系,忽去鳥無蹤。
豈要留離偈,寧勞動別容。
與師俱是夢,夢裡暫相逢。
注釋
①天竺寺:在杭州西湖旁,又分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堅上人:原住廬山東林寺,白居易貶官江州時,與之相交。後白氏任杭州刺史,堅上人云游至天竺寺。
②錫杖:僧人所持的法器,高與眉齊,頭有錫環,可以發出聲音,僧人云游時往往持之。
③豈要留離偈,寧勞動別容:哪裡用得著留下離別的詩偈,何必要表現出惜別的樣子呢。
作品鑑賞
可能只是偶然的一閃念,這位僧人登上高寺,忽起歸興,於是心無掛礙,翩然而去。這種瀟灑風流也許只有魏晉才有。據《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的追求“任性”,與堅上人的心境或許是可以相通的。於是接下去對之進一步描寫。來是“偶來”,去是“忽去”。來如不系之舟,隨意可返;去似遠逝之鳥,蹤跡不留。不僅如此,既然來也偶然,去也偶然,則臨行之時也就無可留戀,所以不必像常人一樣,作詩賦別(本來,以詩留別乃是唐人的一種風氣),當然更不必悲戚作容了。末二句融化佛理,從本質上去說。《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然人生本就如夢,在夢裡相見和告別,也就不會去表示留戀了,不會感到痛苦了,這是形象化地說明什麼是“空”。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