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當代世界史編纂的一個新起點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圖)全球通史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一問世便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頗受好評。

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在今天這個時代,歷史可說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要對歷史的全貌有一個實際認識,不能不說個別的歷史已用處甚微。只有將各事件與總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一起揭示出來,指出其相似點和不同點,才有可能認識歷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歷史時,不僅得到樂趣,且有所裨益。

書籍目錄

1500年前的世界

(圖)全球通史(圖)全球通史
第一編文明之前的人類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第二章人類——食物採集者
第三章人類——食物生產者

第二編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諸類型
第六章古代文明的結束

第三編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七章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公元500年)
第八章希臘和羅馬的文明
第九章印度文明

第十章中國文明
第十一章古典文明的終結

第四編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歐亞大陸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1500年
第十三章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十四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五章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第十六章傳統的儒家文明
第十七章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五編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十八章非洲
第十九章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
第二十章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1500年以後的世界

第一編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
第一章導言:從地區史到全球史
第二章西歐擴張的根源
第三章西歐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四章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五章西方擴張時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二編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1763年
第七章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八章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九章這一時期對世界歷史的意義

第三編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章科學革命-1914年
第十一章工業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第十三章俄國
第十四章中東
第十五章印度
第十六章中國和日本
第十七章非洲

第十八章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
第十九章這一時期對世界歷史的意義

第四編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二十二章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二十三章五年計畫和大蕭條
第二十四章走向戰爭,1929-1939年
第二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的影響
第二十六章從大同盟到冷戰
第二十七章諸帝國的終止
第二十八章兩極分化的結束
第二十九章西方的衰落與成功

作品點評

(圖)全球通史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的成功之處,首先就在於它強烈而深刻的現實感。二《全球通史》不同凡響,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但後來“由於好戰的民族國家的興起”,民族國家歷史的編纂獲得強有力的推動,而先前對世界歷史的興趣則消失了。按照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說法,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一戰或二戰後,對世界歷史的興趣又在西方學術界重新燃起,代表性作品包括施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韋爾斯的《世界史綱》、湯因比的多卷本《歷史研究》、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和《世界歷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人們一般都把英國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看成當代“全球史觀”的理論上的先行者,認為他在1955年的論文集《處於變動世界中的史學》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觀問題,以後又在1967年的《當代史導論》、1978年的《當代史學主要趨勢》和同年的《泰晤士歷史地圖集》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兩卷本《全球通史》(1970和1971年)和W·H·麥克尼爾的《世界通史》(1967年),則被巴勒克拉夫視為體現了“全球史觀”的代表作。他在《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中指出:“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單獨完成的,其中恐怕要以斯塔夫里阿諾斯和W.H.麥克尼爾的著作最為著名。”

研究價值

(圖)全球通史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有人類的過去就有如一幅由遠及近的畫卷,一幕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裡有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巨觀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辯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的憂慮與警示。不同於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歷史學作品,這本書平心靜氣,娓娓道來,沒有教育人的口吻,卻把讀者引入到一種求索的境界,讓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釋卷。

這本書就是享譽世界幾十年、已經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稱為“經典中的經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儘管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講過長難記,但它已經隨著《全球通史》一起進入了中國人的知識殿堂,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所熟知。毋庸諱言,閱讀歷史,特別是通史類的教科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書卻可以讓讀者比較輕鬆地讀下來。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與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J.M.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讓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等並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可見其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作為歷史教科書,能夠享受到這樣的“殊榮”,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恐怕也是出乎許多人意料的。那么,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全球通史》何以有如此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通觀全書,讀者首先會發現,《全球通史》雖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它雖然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但並不是一味地把讀者拉向遙遠的過去,而是隨時把歷史上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聯繫在一起,提醒讀者認清所生活的現實世界與歷史的內在聯繫,從而使讀者的思想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與現實的兩個時空里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與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衝動。由此,閱讀歷史成了一種樂趣,成了一個對歷史和現實兩個世界的疑問同時不斷探詢和解答的過程。

《全球通史》對伊斯蘭教勢力從中東不斷地向周圍擴張,直至非洲、中亞東部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的介紹和分析,使讀者自然地體會到“這一點至今仍深刻地影響世界事務的進程”,體會到當今世界圍繞“大中東”的諸多矛盾衝突的緣起,體會到歷史與現實是如何直接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這就涉及到一個歷史作品的時代感或現實感問題。“古往今來”是通史類教科書的必然屬性。但如果歷史學家只是埋頭於“從過去到現在”的敘事,而對讀者的求索目標和心態需求不能給予足夠的關注,那么歷史作品的“客群”就只能局限於本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局限於以獲取學分為目標的“專業讀者”之內,而難以擁有歷史專業以外的廣大讀者,歷史作品就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實際上,許多大歷史學家的作品都有強烈的時代感或現實感。湯因比的多卷本《歷史研究》,是繼施賓格勒1917年《西方的沒落》發表之後的另一篇歷史巨著。但與《西方的沒落》不同,《歷史研究》並不認為西方的沒落在劫難逃,而是對其存續持樂觀態度。

《全球通史》上卷原稿之後曾撰文指出,儘管此書結束於1500年,但卻給他以強烈的現實感: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可以用來醫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會對我們生活其中的當今世界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會對這個世界的走向有一個自己的判定。

媒體評論

(圖)全球通史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實感:它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阿諾德·湯因比
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獨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最為著名。

傑弗里·巴勒克拉夫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傑作。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參考教材之一,對中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編寫工作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毅
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時間簡史》等並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重要意義

(圖)全球通史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作為全球史觀的代表作,對於中國讀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全球通史》摒棄了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成兩個基本的階段,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西方的興起並占優勢的世界。這樣一種劃分方法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說是不習慣的,因為大多數中國讀者已經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對歷史的思維定勢。但這樣一種劃分卻有利於消除中國讀者頭腦中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時間位差”,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中去。眾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是中國歷史學家對世界歷史最為常見的階段劃分,也是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一種世界歷史闡釋體系,實際上是西方學術界“三分法”的變種。它無視“中世紀”只是歐洲乃至西歐獨有的歷史經歷這樣一種事實,而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鑲嵌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中,同時也把中國歷史的階段劃分置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要比世界歷史上的“近代”晚幾百年。中國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國與世界兩個不同的時間表來理解中國的過去與世界的過去。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無意這樣為難我們。它也使用“中世紀”這樣的概念,但主要用於描述歐洲的歷史進程及其與歐洲以外地區歷史進程的比較,而不是要把各地區的歷史整齊劃一。換言之,它沒有設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評價世界各地區的歷史進度。實際上,當代多數西方學者都已拋棄了傳統的“三分法”,承認“歷史在這個星球上不是按同一個速度進行的”,“三分法”存在著清晰的歐洲中心論偏見。正如美國學者威廉·邁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不是基督徒,並且只有亞歐大陸的最西端屬於羅馬帝國。一個帝國崩潰後,出現的是一個影響全體的但無帝國疆界的宗教,在後來是它的分裂及由一個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這種經歷對於西方社會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社會的歷史表現出一種不同的模式。”但是,對於“三分法”的否定並沒有阻礙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分期上進行的不懈努力。實際上,多少年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求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契合點。

作者簡介

(圖)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

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秒各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

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傷口為學術界稱道。

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已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荷亞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後版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