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

《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

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將原來的佛經裡面的佛理部分全部去掉,更多從現實社會讀者閱讀需求角度出發,做到每篇故事都能對當今讀者為人處世、思維行動帶來啟迪和思考,更讓古老的佛家故事及其故事本身所喻指的深刻哲理能為今人所理解和接受。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文字輕鬆、通俗易懂,尤其是禪故事的加入,在對應佛經願意的基礎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思想內容妙趣橫生,即使青少年讀者也可以自行順利讀懂、讀透。
·《360°零死角的絕美自拍法》獨家54折熱賣>>·《我的第一本學習方法書》獨家特價搶購>>

內容簡介

《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將98則《百喻經》中的寓言故事與極具閱讀情趣的禪故事相結合,配以精美的禪味十足的圖片,讓讀者一方面通過短小精悍、說理深刻的故事引發思考,另一方面通過漂亮的插圖而一飽眼福,讓讀者在親近山水人物畫的同時,展開無限的聯想,感受經典的98則生活智慧。
《佛語禪心:受用一生的39則經典生活智慧》將讓讀者朋友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擁有一個輕鬆快樂的好心情,同時在讀禪、學禪、參禪中,能以悟禪的精神智慧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使其今後的生活和人生境界達到一個更為高廣的全新層面。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金躍軍為知名圖書策劃人,近年來,撰寫或策劃作品有《聖經的大智慧》、《讀禪學做人》、《讀禪悟管理》、《中華趣味飲食》、《中華趣味語文·青少年版》、《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奧運知識全集》等圖書,深受讀者喜愛。

媒體評論

《百喻經》是詞句優美的散文。
——胡適
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
——魯迅
……佛門百喻,更是歷久彌新的經典,種種短篇寓言,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間體會生活的真諦,尤其是《百喻經》中千載難得的那近百則精彩比喻,其間智慧,足以讓人受用終身。
——梁實秋

目錄

愚人食鹽喻/恰如其分,適可而止
愚人集牛乳喻/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以梨打破頭喻/內外兼修,表里如一
婦詐稱死喻/辯明事理,堅定不移
渴見水喻/望洋莫嘆取之有度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防微社漸,一絲不苟
認人為兄喻/實事求是,身體力行
山羌偷官庫衣喻/真實自然,以身作則
嘆父德行喻/適當中肯,不可言過其實
三重樓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婆羅門殺子喻/認真做事,誠實做人
煮黑石蜜漿喻/根除禍源,得償心愿
說人喜瞋喻/坦然面對,明辨是非
殺商主祀天喻/方向明確,義無反顧
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循序漸進,逐步積累
灌甘蔗喻/辛勤勞作,收穫希望
債半錢喻/高瞻遠矚,統覽大局
就樓磨刀喻/換個角度,豁然開朗
乘船失釪喻/立即行動,切莫拖延
人說王縱暴喻/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婦女欲更求子喻/擁抱今天,創造未來
入海取沉水喻/水到則渠成
賊偷錦繡用裹氀褐喻/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種熬胡麻子喻/錯種必結錯果
火喻/專心致志,方有輝煌
模仿國王眨巴眼睛/抓住要點,看重目的
治鞭瘡喻/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為婦貿鼻喻/知足者常樂
貧人燒粗褐衣喻/識破假象,立足當下
牧羊人喻/平常對待得失,平衡看待人生
雇倩瓦師喻/歷經磨難,不忘初衷
估客偷金喻/言行一致,取信於人
斫樹取果喻/精心培育,圓滿收穫
送美水喻/不耽虛名,積極向前
寶篋鏡喻/周到圓通,邁向成功
破五通仙眼喻/尊重別人,珍愛自身
殺群牛喻/世事輪迴,一心向上
飲木筒水喻/悔過自身,傳遞真愛
見他人塗舍喻/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治禿喻/反省自身,潛心修習
毗舍闍鬼喻/持之以恆,必有收穫
估客駝死喻/審時度勢,巧做選擇
磨大石喻/胸有大志,勤學苦練
欲食半餅喻/把握局部,則成就整體
奴守門喻/放眼全局,方得其道
犛牛喻/文過飾非,欲蓋彌彰
貧人作鴛鴦鳴喻/悔不當初,追悔莫及
野乾為折樹枝所打喻/堅定信念,學好本領
小兒爭分別毛喻/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醫治脊僂喻/利不補害,得不償失
五人買婢共使作喻/同生共死,一致對敵
伎兒作樂喻/投桃報李,禮尚往來
師患腳付二弟子喻/求同存異,照顧整體
蛇頭尾共爭在前喻/協力同心,步調一致
願為王剃鬚喻/伺機而動,展翅高飛
索無物喻/放棄小利,發揚善心
蹋長者口喻/向上生長,得見陽光
二子分財喻/拒絕誘惑,堅守自己
觀作瓶喻/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見水底金影喻/看清方向,選擇正業
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病人食雉肉喻/滴水石穿,堅持到底
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做自我的主人,掌命運的航向
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心存善念,共創明天
五百歡喜丸喻/襟懷坦當,重塑人生
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刻苦學習,聯繫實際
夫婦食餅共為要喻/力保大局,降低損失
共相怨害喻/敞開胸懷,從心做起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認清本質,勇做自己
嘗庵婆羅果喻/細心觀察,準確判斷
為二婦故喪其兩目喻/愛惜生命,善待生活
唵米決口喻/防微杜漸,寬心悔過
詐言馬死喻/充實自己,舉重若輕
出家凡夫貪利養喻/以誠待人,以心待己
駝瓮俱失喻/冷靜思考,全面考慮
田夫思王女喻/目標遠大,身體力行
構驢乳喻/用心傾聽,仔細琢磨
與兒期早行喻/虛心求教,撥雲見日
為王負杌喻/堅意修為,勇敢面對
倒灌喻/查清原委,對症下藥
為熊所齧喻/靜心思考,尋找線索
比種田喻/靈活播種,收穫綠蔭
獼猴喻/拋棄前嫌,輕裝前進
月蝕打狗喻/做正確事,走正當路
婦女患眼痛喻/未雨綢繆,不可因噎廢食
父取兒耳璫喻/用心生活,學習經驗
劫盜分財喻/平常心態,雲水隨緣
獼猴把豆喻/努力上進,終有厚報
得金鼠狼喻/本我本心,真情真義
地得金錢喻/看準時機,一躍而起
貧人慾與富者等財物喻/堅守信念,厚積而薄發
小兒得歡喜丸喻/保持理智,權衡利弊
老母捉熊喻/注重事實,謹慎判斷
摩尼水竇喻/差之毫厘,則謬之千里
二鴿喻/細緻考慮,冷靜決斷
詐稱眼盲喻/清楚得失,邁向正途
為惡賊所劫失喻/發奮進取,互勵共勉
小兒得大龜喻/不問玄機,必適得其反

前言

《百喻經》是一本把散見於佛學典籍中的一些譬喻集中起來的傳教布道書,佛的要旨關鍵在於佛心,釋迦牟尼苦修多年後,一朝悟道,但怎么樣讓一般痴人也能明白這些道理呢,他便打了許多比方,舉出一些實例,有些實例聽起來像個比方,但有些比方實實在在就是真事一般。
《百喻經》的原名即《痴華鬘》,“華鬘”一詞是梵文soma的音譯,指連線成串裝飾身首的花環。此書是印度法師僧伽斯那根據《修多羅藏》十二部佛經中的素材編撰而成,它通過許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積善的道理,是一部宣傳佛教教義的經典。南朝時期的493年,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師來中國傳教時,將其翻譯成中文,因收寓言故事98則,故起名為《百喻經》。它並沒有單刻本,而是收編在浩瀚的藏經當中,多少年來一直是佛門弟子的必讀經文。
1914年9月,魯迅先生捐銀元60元委託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了100本佛教《百喻經》,1926年5月,魯迅先生又出資贊助王品清校點《百喻經》,自己親自做了題記,以原書名《痴華鬘》,交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使這一佛教文化經典得以廣泛流傳,實際上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寓言故事集,它為當時的中國文壇增添了一道異彩。
許多人不禁要問,魯迅先生為什麼對佛經如此感興趣呢?其實當您看了本書後,便會了解,這並不只是一本簡單的佛經,它還是一部生動、形象、可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百喻經》雖然是佛教為宣傳自己的教義而作,但它的許多寓言都是選自民間老百姓的口語故事,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精彩書摘

1 愚人食鹽喻
——恰如其分 適可而止
【佛語】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
既②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③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④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⑤鹽。食已口爽⑥,反為其患。
【譯文】
過去有一個愚蠢的人,他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太淡,沒有味道。主人聽後,往他的菜里又加了一些鹽。
加了鹽的菜味果然好吃多了。他暗自想道:“所以這么好吃,是因為有鹽的緣故。剛加這么點鹽尚且如此,何況加更多的鹽呢?!”
於是,這個沒有頭腦的傢伙便空口吃起鹽來。吃了以後,口舌便失去了味覺,反受其害。
【禪心】
愚人其實並不愚,因為他懂得最基本的趨利避害。飯菜只因多加了一把鹽的而變得津津有味,鹽在其中確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是這個愚人永遠都不明白,好吃的僅僅是他面前擺放著的飯菜,鹽的作用也只是讓飯菜變好吃而已。捨本逐末的做法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結果到頭來所有的苦頭還得自己品嘗。
有位先哲曾說:“真理只要再向前跨進一步,便會變成謬誤。”
於是這個愚人在真理面前開始了大跨步,似乎認定了真理之後就是無限的光明,並且愚人追求真理的腳步顯得異常堅定,而我們卻不禁要為他唱起悲歌。先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了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只是沒有幾人去認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在那位拔苗助長的老伯的嘆息聲還沒有遠去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爭先恐後地跳進了相互追逐的洪流之中。
得道高僧寶覺禪師在即將圓寂時,他派人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到了身邊,向他們宣布自己世緣時限的到來。眾弟子在聽完禪師的話後心有不捨。此時,其中一位弟子卻朗聲說道:“時限若已到,生死由他去好了。”禪師聽後,微微一笑,說道:“你所講的便是老衲的肺腑之言。”隨即雙眼一閉便圓寂了。
生死由命並不是消極地處事方式,而是一種“看破了”的高深境界,是一種順從自然規律的行為。不再執迷於生之欲念,放下才是真正的超脫。今天再沒有人會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樣,一味地貪吃可以調出美味食物的鹽了,可是一些更為現實和驚心動魄的事例卻在不斷上演。森林過度砍伐導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的全球氣溫上漲,對於野生動物大量捕殺導致的物種銳減……我們每天都叫囂著向自以為更美好的將來邁進,我們的腳步甚至比那位愚人還要堅定。只是好多人都無法看清自詡為美好的事物僅僅是一種臆想罷了,無止境慾念的上升也正在一步步把自己拉向深淵。美好的未來斷送在自己執迷地追求之中。放下——曾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可是在面對現實中各種欲望的時候總是會迷失心智。
生活中不乏愚人,又有幾人能禁住生活中那一把“鹽”的誘惑,從而恪守生存的最底線。但是倘若能夠明白“鹽”只是調味劑而已,便可免得誤入歧途;倘若能夠明白貪多必失是一種和諧生活的哲學,便可以在人生的苦海中及早回頭。畢竟,放下以後才能拿起更多。
愚人的愚並不只是在於他必須要承受多吃一把鹽的苦難,更在於自己遭受了苦難之後依舊找不到茫茫苦海的邊際,反而把所有的惱怒都發泄到他所吃鹽的身上。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愚人不知道是自己錯了,反倒可能會因為此事而對鹽的好壞屬性妄加評斷,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屠刀”,這才是惡之起源!
愚人食鹽,理應恰如其分,適可而止。而真正的困難卻是,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分辨不清楚什麼是“鹽”,什麼才是我們要吃的“飯菜”。唯有看清自我的慾念所在,能夠真正把握為人的正確方向和恰當處事的度,才能夠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2 愚人集牛乳喻
——事無巨細 積少成多
【佛語】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①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預於日日中②取牛乳,牛乳漸多,卒③無安處,或復酢敗④。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⑤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⑥母子,各系異處。
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⑦賓客,方牽牛來,欲取乳,而此牛乳即乾無有。時為賓客或嗔或笑。
【譯文】
過去有個愚人,準備宴請賓朋,想收集些牛奶,打算到設宴時使用。他心中盤算道:“我現在如果事先每天擠出牛奶,逐漸增多,直到無處安放儲存,還可能會變質壞掉。不如就在牛肚子裡盛著,等到舉辦宴會時現場擠取。”有了這樣的想法後,(為了在此期間不讓小牛吸取牛奶)就捉了母牛和小牛分別拴在不同的地方。
一個月以後,他開始操持宴會,迎接安置好了客人,他才牽上牛來想要取奶,而這頭母牛的乳房已乾癟得什麼都沒有。當時的客人,有的埋怨他,有的嘲笑他。
【禪心】
有時候聰明過了頭,反倒會鑽進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死胡同,並且還在屎殼郎撞南牆,不死不回頭。這是所有自作聰明的愚人的悲哀。
牛奶永遠都有保鮮期,故事中的愚人很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退而求次用了一個看似更好的方法去到達自己宴請賓客的目的,結果反倒是弄巧成拙。他忘記了如果小牛不吃奶母牛也就不會再生產奶,這是一個自然界的規律,是不隨著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當我們忽視甚至是蔑視規律的時候,必定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所謂的“遭天譴”,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在《勸學》篇中就已經向我們闡釋了累積的重要性。當然,那個愚人在故事的一開始就知曉了這一點,只是他並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卻兀自推想出了一條所謂的捷徑去走。就像守株待兔的老漢一樣,自以為蹲在樹樁前面就能等來送死的兔子,並且還在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豈知別人家此時都已經收穫了成百上千石的糧食了。
有師徒二人前去靈山朝聖。一路上一邊乞食一邊趕路,日夜兼程。但是卻在穿越一片沙漠的時候徒弟病倒了,然後為了完成誓願,師父開始攙扶著弟子走,後來又背著弟子走。弟子於心不忍,怕師父因受自己的連累而無法完成誓願,於是央求師父放下自己獨自上路。師父憐愛地看著自己的弟子說:“徒兒啊,朝聖是我們的誓願,靈山是我們的目的地。既然已經在朝聖的路上了,那么靈山就在我們的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佛絕不會責怪虔誠的人,讓我們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
多么可愛的師徒二人啊!是的,既然已經在朝聖的路上了,只要心中有佛,那么朝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對佛陀的無限尊崇。弟子的心中只有遠方的靈山,那么佛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存在;而師父的心中卻有弘揚大法的佛陀,那么朝聖便是師父向佛向善的體現。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參禪拜佛的路上,處處皆為佛道;人生成長的途中,同樣時時都有機遇。不要因為一磚一瓦是小事而不做,真正的大宮殿同樣起始於無數塊小磚瓦的力量。只要認真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忘記這件事情遙遠的結果,只是專心去做,那么終會有量變飛躍成質變的一天。倘若只幻想著華美的空中樓閣而不去行動,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佛陀曾開悟弟子:僧家修行,所念的每一聲阿彌陀佛都是善的累積。對我們而言,人生成長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徑。關注當下,做好你手上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那么你所參拜的“佛”終會在你不斷地努力中來到身邊。
事無巨細,積少成多,成功才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3 以梨打破頭喻
——內外兼修 表里如一
【佛語】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①皆傷破。
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住②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③,痴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④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
旁人語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為痴也。汝若不痴,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譯文】
過去有一個蠢人,頭上沒有毛髮。一天,有個人見他是禿頭就用梨子打他的頭,接連不斷地打,都打傷了他的頭。
當時那個蠢人,只是默然忍受,也不知躲避;別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躲開呀?就在那挨打,連頭都破了。”
蠢人回答說:“像他那種人,傲慢無理,依仗著自己胳臂粗力氣大,但卻愚昧無知。見我的頭上沒有毛,竟然以為是石頭,所以用梨來打我,頭破成這樣。”
別人又說:“你自己愚昧,為什麼反說別人無知?你如果不無知,怎么被他打?連頭破了都不知道躲?”
【禪心】
有時候我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分辨不清哪個是石頭哪個是雞蛋。
石頭有石頭的外形,雞蛋有雞蛋的樣貌,只是大自然中的事物萬萬千,難保一時糊塗分辨不出石頭和雞蛋之間的差別。所以,假若只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那么便永遠無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西遊記》中的唐僧就曾一次次地被妖怪外表的善良所欺騙,從而招致殺身之禍。如若不是火眼金睛的孫猴子相救,想要走完那十萬八千里的取經路可謂勢比登天。
愚人不躲,不是因為打他的那個人把他的光頭當成了石頭,而是自己把自己的腦袋當成了石頭,才會任其肆意擊打。並且愚人還用很阿Q的心態告訴我們說:那個人真蠢!竟然把我的腦袋當作了石頭!其實誰愚誰不愚明眼人一看便就已經知曉了。
在唐朝後期武宗為帝時,因其崇尚道教,並聽信讒言,開始了大肆毀滅佛法的運動,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會昌(武宗年號)法難”。
岩頭禪師是當時的一名得道高僧,在外部局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對抗和犧牲,保存自身,繼續弘揚佛法,岩頭禪師為自己也縫製了一套尋常百姓的俗人裝束,準備萬不得已之時穿用。
情況果然,沒過多久,朝廷發下聖旨,大部分出家的僧尼被強令還俗,並要逮捕一些有名的高僧。禪師穿上早已準備好的便裝,戴上了低沿帽子,想去一位在家修行的師姑的佛堂躲住。當他剛到之時,正逢師姑在齋房用飯,他便自己走到廚房,拿起碗筷逕自吃了起來。但很快就被道童發現了,道童將事情告知了師姑。師姑不知來人的身份用意,從後面上來時手中還拎了個大棒,進屋見是岩頭禪師,不覺十分驚訝,意思不外乎在說:這是怎么了?一位高僧怎會如此打扮?
禪師看破了師姑的心思,大笑一聲說道:“多事之秋,佛法為重,形可變,性不可變!”
“形可變,性不可變!”這是多么宏大的佛法啊!修行中,並不是簡單地披上袈裟就可以稱之為和尚。在古印度,“和尚”一詞是Khosha的音譯,專指可以傳授理法知識給人的人,而非是佛家的專用辭彙。所以,並不是具有和尚的外形就能夠達到和尚所擁有的境界。“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好的外形固然可以在瞬間提升你的個人形象,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卻是你內在的修養。伯樂在相千里馬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被其華麗的外在裝飾所迷惑的。俗話說“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這才是檢驗是否內外兼修表里如一的唯一標準。
哲學講,事物的外在形式取決於內容,並且永遠為內容服務。於我們而言,只有不斷地充實自身,才能使自己像永不乾涸的泉水一樣時時充滿著生機,才能夠澤陂萬物,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
假若你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就用一顆石頭般的恆心去面對生活,生活終會還給你一座巍峨的高山。同樣,假若你是一塊五彩石,那么就用你斑斕的色彩去吸引眾人的賞觀,這才能挖掘出你真正的價值所在。
4婦詐稱死喻
——辯明事理 堅定不移
【佛語】
昔有愚人,其婦端正,情甚愛重。婦無貞信,後於中間,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離己婿①。於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後,汝可齎②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語我夫言,雲③我已死。”
老母於後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屍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
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④。大積薪油,燒取其骨,以囊⑤盛之,晝夜懷挾⑥。
婦於後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⑦?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譯文】
從前有個蠢人,媳婦相貌姣好,兩個人的感情也不錯。媳婦後來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逐漸起了二心,不再安心與他共同生活。隨著邪淫心思的強盛,媳婦便要捨棄丈夫跟情夫私奔。於是,她暗地裡交代一位老婆子:“等我離開後,你可弄一具女屍放在我家,告訴我丈夫,說我死了。”
老婆子等她丈夫不在的時候,把一死屍放在家裡。等她丈夫回來後,老婆子告訴他:“你媳婦已經死了。”
丈夫立即到屋裡去看那屍體,於是就相信了是自己的媳婦,不禁悲傷地哭起來。接著用柴火油料將屍體火化,揀取骨灰用布袋盛了,整天帶在身上。
他的媳婦後來慢慢厭倦了那個情夫,便從外面重新回到家裡,對她先前的丈夫說:“我是你媳婦。”丈夫回答說:“我媳婦死很久了。你是什麼人,竟胡說是我媳婦?”夫人解釋再三,他一直不信。
【禪心】
海市蜃樓再漂亮,也只不過是一種虛無的幻影,風一吹,所有的景象便會煙消雲散。
不可否認的是,丈夫對感情是忠貞不貳的,而妻子的朝秦暮楚則應該被我們所鄙棄。愛情是兩個人的遊戲,倘若其中一方出局,那么另一方便無法再將遊戲進行下去。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些辭彙並不似傳說中的那么複雜,在兩個人的世界,你只要多為他或者她考慮一點,這場愛情大通關才能夠最終走到盡頭。
只是故事中的妻子離丈夫而去,丈夫就始終存活在自己為自己搭建的海市蜃樓之中,甚至都無暇去顧及這場悲劇的真假。丈夫是愚痴的,簡單的一根筋只能是一條路走到黑;妻子是善變的,就像是自己叫囂著狼來瞭然後妄圖欺騙眾人一般,往往最後品嘗惡果的還是作惡的本人。
假如丈夫可以檢驗一下死屍便明曉了妻子的不忠,假如妻子清清白白做人也就不會出現最後遭遺棄的場景,假如鄰居老太能夠明辨是非及時勸阻了妻子的錯誤行為,假如……當然,生活中並沒有假如。我們能夠做到就是吸取前車之鑑的教訓,不做愚痴的丈夫,不做淫亂的妻子,不做狼狽為奸的鄰居,那么結果會不會不同?
白隱禪師一個人過著平靜隨和的生活。有一次,附近的一個女孩還沒有結婚就懷孕了。他的父母知道這個事情後非常生氣,發誓要嚴懲那個不知羞恥的人。在父母的逼迫下,女孩指認孩子的父親是白隱。
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燒,前去找白隱理論:“平日裡以為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沒想到你居然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既然做了,就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隱只說了一句話:“是這樣的嗎?”然後就收留了那個孩子。
時間已經過去一年了,那個孩子的媽媽因為無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將真相告訴了他的父母親。原來孩子真正的父親是一個貧寒的年輕人,他們相愛已經有很多年。事情發生時,女孩因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說出來,就欺騙父母,說那個孩子的父親是白隱。
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後,痛斥自己女兒不該說這樣毀人名聲的假話,然後去找白隱,把事實的真相告訴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請求他的寬恕,並要求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把孩子送還給他們時,說:“是這樣的嗎?”
“是這樣的嗎?”簡單的一問便足以使始作俑者羞愧難當。生活中沒有重來的機會,真正的智者並不會把大把的時間花在追悔往昔的過錯上面,只有從現在開始改變才能避免再一次犯相似的錯誤。就像白隱禪師一樣,平靜隨和地過日子,清者自清,沾染在你身上的污垢終有一天會自動脫落。
只是我們不要被生活中種種“惡”的事物蒙蔽了雙眼,堅持心中的信念,選擇一條康莊大道勇敢地走下去。希望就在前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