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k
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動物,學名為Bos grunniens。體形粗大,棲息在海拔4,300∼6,100公尺(14,000∼20,000呎)的青藏高原。雄體肩峰高約1.8公尺(6呎);雌體和馴化的變種小得多。野犛牛(Bos grunniens mutus)毛短,黑色,但兩脅和尾部的毛長,蓬生。角向外向上生長,像美洲野牛一樣頭向下俯。雌體、幼仔和未成年雄體組成一大群,成年雄體組成小群。冬天交配,次年秋天產仔。以草為食,需水量大(據說冬天吃雪代水)。現已大為減少,在《紅皮書》中已被列為瀕危動物。主要分布於西藏北部。馴化的犛牛容易與家牛交配;毛呈黑白花色,在山區及高原用作馱畜、挽畜或座騎。野生犛牛及家養犛牛的皮均可製革,在印度用其尾制蠅撣。家養犛牛的乳及肉可食。脅腹部有流蘇狀長毛,此處的毛可用以編織繩索。犛牛的乾糞在無樹的青藏高原上常為唯一可獲得的燃料。
犛牛產於我國的青康藏高原,被稱為「高原之舟」。形狀好像水牛,角很長,但肩胛骨特別高,全身大都披滿長毛,毛黑色,畜養的犛牛常為白色。
犛牛外表雖然兇猛,可是一點也不粗暴,性情溫馴。常成群在高山地帶活動,能忍飢耐勞,也能耐嚴寒的天氣。不怕高原上強勁的西風,能在雪坡、巉岩間行走,能夠翻山越嶺,能在激流中游泳。認路的本領很強,負重也強,是高原居民運輸的最好交通工具。
犛牛屬於偶蹄目牛科,為草食性動物,冬天食物稀少時,會挖掘雪地找東西吃,它的視力不好,全靠靈敏的嗅覺行動。犛牛不只是重要的馱獸,更是高原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重要來源。犛牛的奶為金黃色,含有很多脂肪,可以製造酥油,毛可織成毛氈、衣服、帳篷。不過由於人類大量的捕殺,現在野生種的犛牛已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