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二月河市場價:¥25.00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頁碼:249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7650294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生活中的二月河有一點兒不修邊幅隨心所欲,似乎是經歷過打的陣仗,看慣了春風秋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因而,文章不著意於謀篇布局,更不雕鑿文字,一任所見所聞所思,如水銀泄地,行所當行,止所當止。作者簡介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當代著名歷史小說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1945年出生於山西省昔陽縣。自青年時期就酷愛讀書,遍覽諸子百家、經史典籍,尤其對清史和紅學頗有研究,造詣深厚。近二十年潛心創作長篇歷史小說“落霞系列”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洋洋五百萬言。以其廣博深邃的歷史社會內蘊,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磅礴大氣、波譎雲詭的敘事布局等獨具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並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壓軸作品”。2000年3月,“美國中國書刊音像製品展覽會”組委會授予二月河“最受海外讀者歡迎的中國作家獎”。近年來,致力於隨筆、散文的創作,顛覆了他過去的創作手段。作品有:《二月河語》、《密雲不雨》、《匣劍帷燈》等。
編輯推薦
“皇帝作家”二月河最新力作,二月河笑談古今,解讀儒釋道思改人生路目錄
冬至況味笑侃“過年
過清明,有所思
端午節話五月
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八月十五拜月記
重陽隨想
閒話十月朔
臘八粥
冬至況味
佛像前的沉吟
佛像前的沉吟
昔陽石馬寺
香嚴初話
香嚴寺二記
意外香嚴寺
隨喜丹霞寺
斷想慧能
西遊的味道
如是我聞,汝來白馬寺
一張門票的效應
花洲情緣
孑遺僅存——賒店鏢局
初記白河
花洲情緣
都江堰的神
好來漢風芒碭山
憑弔陳勝王
神幽青城山
啊!辛夷,南召辛夷
五朵山記
昔陽感覺
山西情緣系列
南陽的“官辦財神廟
乾淨的濟南
滿井村一過
從洛陽到南陽的神
寶藏遍布芒碭山
社旗的關公
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雍正一書構思始末
生命熱情的斷想
我看《大義覺迷錄》
順治死在商丘?
“順治出家”謎說
孽海恨天
天涯之情
是黯淡的,但是
何不學施愚山——龍門故事說(上)
敲門磚,敲門呀!——龍門故事說(中)
猥政·高考移民——龍門故事說(下)
怎一個“悔”字當得
丙戌孟春閒磕牙——吃
新春閒磕牙——博學鴻儒科
新春閒磕牙——清初漢奸軼聞
1978追憶
我與兩個責任編輯
戲筆字畫緣
“正清和”的思謂
中國“商人”來啦!
讀書的舊事
銀杏情結
“林四娘”題材運用
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落霞系列小說講座提綱
……
文摘
農曆裡頭沒有“日”、“號”這一說,比如說兩人見面,甲問:“老兄,今兒幾號?”乙說:“九月一號。”或說:“九月一日。”得,你不用問,這說的準是陽曆。如說“九月初一”或“初一吧”,那就說的是“陰曆”。不過現在街頭相向,談日子,年輕人多不再說陰曆了,他們忙活的和老人不一樣,春節、陽曆年、五一、十一、清明、愚人、父親、母親、情人……逢節,胡天胡地就“過吧”。然而你要問他:“幾號?”他肯定對你說“一號”,絕不會說“初一”。這事聽起來有點微妙的,老人青年有這么小小的界分:老人們陰陽曆都記,年輕人獨記陽曆——只有一個節,大家牢牢記住了“陰曆”,那就是“十月一”。無論男女老幼,只要一提“十月一”沒人往別處誤會,肯定是陰曆“十月初一”。和清明一樣,是上墳的日子,中國的“鬼節”一年有三,這是最後一節。但是這個節,二月河卻長期“不曉得”,我生活在一個漂泊不定的家庭,自幼沒有受過父親的庭訓、母親的叮嚀,我們祖墳在昔陽,家中又沒有這概念,我雖讀了不少書,這個事沒聽說,這個日子沒印象——我三十歲就有人說“淵博”了,到三十三歲我從部隊轉業才知道還有這個節,趕緊去查資料,才算明白了。這個節,是活著的人追念地下親人亡靈,為他們過冬做點準備。
先人們怎么過這個“十來一兒”、“十月一”我沒見過。現在的十月初一,你可以上“郊垌”去看,墳地已平得差不多了,溝溝坎坎旁林間樹影下,甚或墳頭雖平,墓葬未遷的平地,連天衰草,枯楊敗柳間,一夥一夥的人——你不用問,每一夥都是一個家庭體系——擺花圈、燒香、焚紙,還有紙電視機、紙汽車、紙別墅……只情燒起。倘是集體陵園,那就更熱鬧不堪,燒紙燒得烈火熊熊,“香菸”不能用“繚繞”二字了,而是“濃重瀰漫”。一家家的萬響爆竹,響得像暴雨擊打油毛氈頂房子,“呼呼”地響,憑你“蓋叫天”、“楊小樓”那樣的嗓子,吼煞沒人能聽到一個字。野意和眾意就這么區分。又有相同的,那就是邊燒邊念叨,把蘋果呀、橘子呀、點心呀往火里填,“請你們來享用哪……”
我看了看清代的“十來一兒”,過法差不多。一般的,也是上墳燒紙、燒香。只一樣似乎今人少見,那就是新亡之靈要另作隆重祭奠,還要延僧道作功德薦拔。我說過,中國人認真,有“事死如生”這個規矩,我們的先民雖有人寫過《神滅論》,但就整個社會而言,普遍認為我們不過是生活在“陽間”。死亡,是從一個“陽間”——到陰間的過渡,中間只隔一條河,名字也起得極好,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