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自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制定本法。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基本信息

具體內容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四號公布,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制定本法。
第二條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第三條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公民的收入;
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第四條 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契約辦理。
第五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定的,按照協定辦理。
第六條 無行為能力人的繼承權、受遺贈權,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
限制行為能力人的繼承權、受遺贈權,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或者徵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後行使。
第七條 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
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
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
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
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第八條 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第二章法定繼承

第九條 繼承權男女平等。
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係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係的繼父母。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係的繼兄弟姐妹。
第十一條 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第十二條 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第十三條 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
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
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
繼承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第十四條 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
第十五條 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遺產分割的時間、辦法和份額,由繼承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章遺囑繼承和遺贈

第十六條 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
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第十七條 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
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註明年、月、日。
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註明年、月、日,並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
以錄音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
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口頭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後,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第十八條 下列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
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
繼承人、受遺贈人;
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係的人。
第十九條 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
第二十條 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
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牴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準。
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
第二十一條 遺囑繼承或者遺贈附有義務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應當履行義務。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經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遺產的權利。
第二十二條 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第四章遺產的處理

第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後,知道被繼承人死亡的繼承人應當及時通知其他繼承人和遺囑執行人。繼承人中無人知道被繼承人死亡或者知道被繼承人死亡而不能通知的,由被繼承人生前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負責通知。
第二十四條 存有遺產的人,應當妥善保管遺產,任何人不得侵吞或者爭搶。
第二十五條 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第二十六條 夫妻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餘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
遺產在家庭共有財產之中的,遺產分割時,應當先分出他人的財產。
第二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遺產中的有關部分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或者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的;
遺囑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
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先於遺囑人死亡的;
遺囑無效部分所涉及的遺產;
遺囑未處分的遺產。
第二十八條 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第二十九條 遺產分割應當有利於生產和生活需要,不損害遺產的效用。
不宜分割的遺產,可以採取折價、適當補償或者共有等方法處理。
第三十條 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再婚的,有權處分所繼承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三十一條 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定。按照協定,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公民可以與集體所有制組織簽訂遺贈扶養協定。按照協定,集體所有制組織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第三十二條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第三十三條 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第三十四條 執行遺贈不得妨礙清償遺贈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財產繼承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三十六條 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照條約、協定辦理。
第三十七條 本法自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英文版

LAW OF SUCCE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mportant Notice: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LAW OF SUCCE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at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ix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romulgated by Order No. 24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pril 10, 1985, and effective as of October 1, 1985)
Content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II Statutory Succession
Chapter III Testamentary Succession and Legacy
Chapter IV Disposition of the Estate
Chapter V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is Law is enacted pursuan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a view to protecting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inherit private property.
Article 2 Succession begins at the death of a citizen. Article 3 Estate denotes the lawful property owned by a citizen personally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which consists of:
(1) his income;
(2) his houses, savings and articles of everyday use;
(3) his forest trees, livestock and poultry;
(4) his cultural objects, 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5) means of production lawfully owned by him;
(6) his property rights pertaining to copyright and patent rights; and
(7) his other lawful property.
Article 4 Personal benefits accruing from a contract entered into by an individual are heritab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Contracting by an individual, if permitted by law to be continued by the successor, shall be tre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Article 5 Succession shall, after its opening,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statutory succession; where a will exists, it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estamentary succession or as legacy; where there is an agreement for legacy in return for support, the forme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Article 6 The right to inheritance or legacy of a competent person shall be exercised on his behalf by his statutory agent. The right to inheritance or legacy of a person with limited capacity shall be exercised on his behalf by his statutory agent or by such person himself after obtaining the consent of his statutory agent.
Article 7 A successor shall be disinherited upon his commission of any one of the following acts:
(1) intentional killing of the decedent;
(2) killing any other successor in fighting over the estate;
(3) a serious act of abandoning or maltreating the decedent; or
(4) a serious act of forging, tampering with or destroying the will.
Article 8 The time limit for institution of legal proceedings pertaining to disputes over the right to inheritance is two years, counting from the day the successor became or should have become aware of the violation of his right to inheritance. No legal proceedings, however, may be institute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a period of 20 years from the day succession began.
Chapter II Statutory Succession
Article 9 Males and females are equal in their right to inheritance.
Article 10 The estate of the decedent shall be inherit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First in order: spouse, children, parents. Second in order: brothers and sisters, paternal grandparents, maternal grandparents. When succession opens, the successor(s) first in order shall inherit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successor(s) second in order. The successor(s) second in order shall inherit in default of any successor first in order. The “children” referred to in this Law include legitimate children, illegitimate children and adopted children, as well as step-children who supported or were supported by the decedent. The “parents” referred to in this Law include natural parents and adoptive parents, as well as step-parents who supported or were supported by the decedent. 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referred to in this Law include blood brothers and sist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of half blood, adopted brothers and sisters, as well as step-brothers and step-sisters who supported or were supported by the decedent.
Article 11 Where a decedent survived his child, the direct lineal descendants of the predeceased child inherit in subrogation. Descendants who inherit in subrogation generally shall take only the share of the estate their father or mother was entitled to.
Article 12 Widowed daughters-in-law or sons-in-law who have made the predominant contributions in maintaining their parents-in-law shall, in relationship to their parents-in-law, be regarded as successors first in order
. Article 13 Successors same in order shall, in general, inherit in equal shares. At the time of distributing the estate, due consideration shall be given to successors who are unable to work and have special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t the time of distributing the estate, successors who have made the predominant contributions in maintaining the decedent or have lived with the decedent may be given a larger share. At the time of distributing the estate, successors who had the ability and were in a position to maintain the decedent but failed to fulfil their duties shall be given no share or a smaller share of the estate. Successors may take unequal shares if an agreement to that effect is reached among them.
Article 14 An appropriate share of the estate may be given to a person, other than a successor, who depended on the support of the decedent and who neither can work nor has a source of income, or to a person, other than a successor, who wa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supporting the decedent.
Article 15 Questions pertaining to succession should be dealt with through consultation by and among the successors in the spirit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as well as of amity and unity. The time and mode for partitioning the estate and the shares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successors through consultation. If no agreement is reached through consultation, they may apply to a People’s Mediation Committee for mediation or institute legal proceedings in a people‘s court.
Chapter III Testamentary Succession and Legacy
Article 16 A citizen may, by means of a will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dispose of the property he owns and may appoint a testamentary executor for the purpose. A citizen may, by making a will, designate one or more of the statutory successors to inherit his personal property. A citizen may, by making a will, donate his personal property to the state or a collective, or bequeath it to persons other than the statutory successors.
Article 17 A notarial will is one made by a testator through a notary agency. A testator-written will is one made in the testator’s own handwriting and signed by him, specifying the date of its making. A will written on behalf of the testator shall be witnessed by two or more witnesses, of whom one writes the will, dates it and signs it along with the other witness or witnesses and with the testator. A will made in the form of a sound-recording shall be witnessed by two or more witnesses. A testator may, in an emergency situation, make a nuncupative will, which shall be witnessed by two or more witnesses. When the emergency situation is over and if the testator is able to make a will in writing or in the form of a sound-recording, the nuncupative will he has made shall be invalidated.
Article 18 None of the following persons shall act as a witness of a will: (1) persons with no capacity or with limited capacity; (2) successors and legatees; or (3) persons whose interests are related to those of the successors and legatees. Article 19 Reservation of a necessary portion of an estate shall be made in a will for a successor who neither can work nor has a source of income.
Article 20 A testator may revoke or alter a will he previously made. Where several wills that have been made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in content, the last one shall prevail. A notarial will may not be revoked or altered by a testator-written will, a will written on behalf of the testator, a will in the form of a sound- recording or a nuncupative will.
Article 21 Where there are obligations attached to testamentary succession or legacy, the successor or legatee shall perform them. Anyone who fails to perform the obligations without proper reasons may, upon request by a relevant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entail nullification of his right to inheritance by a people‘s court.
Article 22 Wills made by persons with no capacity or with limited capacity shall be void. Wills shall manifest the genuine intention of the testators; those made under duress or as a result of fraud shall be void. Forged wills shall be void. Where a will has been tampered with, the affected parts of it shall be void.
Chapter IV Disposition of the Estate
Article 23 After the opening of succession, a successor who has knowledge of the death should promptly notify the other successors and the testamentary executor. If one of the successors knows about the death or if there is no way to make the notification, the organization to which the decedent belonged before his death or the residents’ committee or villagers‘ committee at his place of residence shall make the notification.
Article 24 Anyone who has in his possession the property of the decedent shall take good care of such property and no one is allowed to misappropriate it or contend for it.
Article 25 A successor who, after the opening of succession, disclaims inheritance should make known his decision before the disposition of the estate.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n indication, he is deemed to have accepted the inheritance. A legatee should, within two months from the time he learns of the legacy, make known whether he accepts it or disclaims it.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n indication within the specified period, he is deemed to have disclaimed the legacy.
Article 26 If a decedent’s estate is partitioned, half of the joint property acquired by the spouse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matrimonial life shall, unless otherwise agreed upon, be first allotted to the surviving spouse as his or her own property; the remainder shall constitute the decedent‘s estate. If the decedent’s estate is a component part of the common property of his family, that portion of the property belonging to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shall first be separated at the time of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decedent‘s estate. Article 27 Under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the part of the estate affected shall be dealt with in accordance with statutory succession:
(1) where inheritance is disclaimed by a testamentary successor or the legacy is disclaimed by a legatee;
(2) where a testamentary successor is disinherited;
(3) where a testamentary successor or legatee predeceases the testator;
(4) where an invalidated portion of the will involves part of the estate; or
(5) where no disposition is made under the will for part of the estate.
Article 28 At the time of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estate, reservation shall be made for the share of an unborn child. The share reserved shall, if the baby is stillborn, be dealt with in accordance with statutory succession.
Article 29 The partitioning of a decedent’s estate shall be conducted in a way beneficial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 it shall not diminish the usefulness of the estate. If the estate is unsuitable for partitioning, it may be disposed of by such means as price evaluation,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or co-ownership.
Article30 A surviving spouse who remarries is entitled to dispose of the property he or she has inherited, subject to no interference by any other person.
Article 31 A citizen may enter into a legacy-support agreement with a person wh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greement, assumes the duty to support the former in his or her lifetime and attends to his or her interment after death, in return for the right to legacy. A citizen may enter into a legacy-support agreement with an organization under collective ownership whi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greement, assumes the duty to support the former in his or her lifetime and attends to his or her interment after death, in return for the right to legacy.
Article 32 An estate which is left with neither a successor nor a legatee shall belong to the state or, where the decedent was a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 under collective ownership before his or her death, to such an organization.
Article 33 The successor to an estate shall pay all taxes and debts payable by the decedent according to law, up to the actual value of such estate, unless the successor pays voluntarily in excess of the limit. The successor who disclaims inheritance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ayment of taxes and debts payable by the decedent according to law.
Article 34 The carrying out of a legacy shall not affect the payment of taxes and debts payable by the legator according to law.
Chapter V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35 The people‘s congress of a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 m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is Law and the actual practices of the local nationality or nationalities with regard to property inheritance, enact adaptive or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Provisions made by autonomous regions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 the record. Provisions made by autonomous prefectures or autonomous counties shall become effective after being reported to and approved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relevant province or autonomous region and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 the record.
Article 36 For inheritance by a Chinese citizen of an estate outsid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 of an estate of a foreigner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w of the place of domicile of the decedent shall apply in the case of movable property; in the case of immovable property, the law of the place where the property is located shall apply. For inheritance by a foreigner of an estate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 of an estate of a Chinese citizen outsid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w of the place of domicile of the decedent shall apply in the case of movable property; in the case of immovable property, the law of the place where the property is located shall apply. Where treaties or agreements exist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matters of inheritance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such treaties or agreements. Article 37 This Law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October 1, 1985.

司法解釋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是我國公民處理繼承問題的準則,是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繼承案件的依據。人民法院貫徹執行繼承法,要根據社會主義的法制原則,堅持繼承權男女平等,貫徹互相扶助和權利義務相一致的精神,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為了正確貫徹執行繼承法,我們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對審理繼承案件中具體適用繼承法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意見,供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繼承案件時試行。
一、關於總則部分
1.繼承從被繼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時開始。
失蹤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決中確定的失蹤人的死亡日期,為繼承開始的時間。
2.相互有繼承關係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後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3.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
4.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契約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5.被繼承人生前與他人訂有遺贈撫養協定,同時又立有遺囑的,繼承開始後,如果遺贈撫養協定與遺囑沒有牴觸,遺產分別按協定和遺囑處理;如果有牴觸,按協定處理,與協定牴觸的遺囑全部或部分無效。
6.遺囑繼承人依遺囑取得遺產後,仍有權依繼承法第十三條的規定取得遺囑未處分的遺產。
7.不滿十周歲的兒童、精神病患者,應當認定其為無行為能力人。
已滿十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應當認定其為限制行為能力人。
8.法定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行使繼承權、受遺贈權,不得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法定代理人一般不能代理被代理人放棄繼承權,受遺贈權。明顯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應認定其代理行為無效。
9.在遺產繼承中,繼承人之間因是否喪失繼承權發生糾紛,訴訟到人民法院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繼承法第七條的規定,判決確認其是否喪失繼承權。
10.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是否嚴重,可以從實施虐待行為的時間、手段、後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認定。
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不論是否追究刑事責任,均可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11.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不論是既遂還是未遂,均應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12.繼承人有繼承法第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所列之行為,而被繼承人以遺囑將遺產指定由該繼承人繼承的,可確認遺囑無效,並按繼承法第七條的規定處理。
13.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或者遺棄被繼承人的,如以後確有悔改表現,而且被虐待人、被遺棄人生前又表示寬恕,可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14.繼承人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侵害了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利益,並造成其生活困難的,應認定其行為情節嚴重。
15.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致繼承人無法主張繼承權利的,人民法院可按中止訴訟時效處理。
16.繼承人在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之日起的二年之內,其遺產繼承權糾紛確在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期間,可按中止訴訟時效處理。
17.繼承人因遺產繼承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時效即為中斷。
18.自繼承開始之日起的第十八年至第二十年期間內,繼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訴訟的權利,應當在繼承開始之日起的二十年之內行使,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訴訟。
二、關於法定繼承部分
19.被收養人對養父母盡了贍養義務,同時又對生父母扶養較多的,除可依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繼承養父母的遺產外,還可依繼承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分得生父母的適當的遺產。
20.在舊社會形成的一夫多妻家庭中,子女與生母以外的父親的其他配偶之間形成撫養關係的,互有繼承權。
21.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
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子女的遺產。
22.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的關係,視為養父母與養子女關係的,可互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23.養子女與生子女之間、養子女與養子女之間,系養兄弟姐妹,可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被收養人與其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因收養關係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24.繼兄弟姐妹之間的繼承權,因繼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關係而發生。沒有扶養關係的,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
25.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都可以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不受輩數的限制。
26.被繼承人的養子女、已形成扶養關係的繼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親生子女的養子女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養子女的養子女可代位繼承;與被繼承人已形成扶養關係的繼子女的養子女也可以代位繼承。
27.代位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者對被繼承人盡過主要贍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28.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如該代位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對被繼承人盡贍養義務較多的,可適當分給遺產。
29.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無論其是否再婚,依繼承法第十二條規定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時,不影響其子女代位繼承。
30.對被繼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的,應當認定其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主要扶養義務。
31.依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適當遺產的人,分給他們遺產時,按具體情況可多於或少於繼承人。
32.依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適當遺產的人,在其依法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本人有權以獨立的訴訟主體的資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在遺產分割時,明知而未提出請求的,一般不予受理;不知而未提出請求,在二年以內起訴的,應予受理。
33.繼承人有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願意盡扶養義務,但被繼承人因有固定收入和勞動能力,明確表示不要求其扶養的,分配遺產時,一般不應因此而影響其繼承份額。
34.有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的繼承人雖然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但對需要扶養的被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分配遺產時,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三、關於遺囑繼承部分
35.繼承法實施前訂立的,形式上稍有欠缺的遺囑,如內容合法,又有充分證據證明確為遺囑人真實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遺囑有效。
36.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共同經營的合伙人,也應當視為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係,不能作為遺囑的見證人。
37.遺囑人未保留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遺產份額,遺產處理時,應當為該繼承人留下必要的遺產,所剩餘的部分,才可參照遺囑確定的分配原則處理。
繼承人是否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應按遺囑生效時該繼承人的具體情況確定。
38.遺囑人以遺囑處分了屬於國家、集體或他人所有的財產,遺囑的這部分,應認定無效。
39.遺囑人生前的行為與遺囑的意思表示相反,而使遺囑處分的財產在繼承開始前滅失、部分滅失或所有權轉移、部分轉移的,遺囑視為被撤銷或部分被撤銷。
40.公民在遺書中涉及死後個人財產處分的內容,確為死者真實意思的表示,有本人簽名並註明了年、月、日,又無相反證據的,可按自書遺囑對待。
41.遺囑人立遺囑時必須有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即使其本人後來有了行為能力,仍屬無效遺囑。遺囑人立遺囑時有行為能力,後來喪失了行為能力,不影響遺囑的效力。
42.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牴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後所立公證遺囑為準;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後所立的遺囑為準。
43.附義務的遺囑繼承或遺贈,如義務能夠履行,而繼承人、受遺贈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經受益人或其他繼承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附義務那部分遺產的權利,由提出請求的繼承人或受益人負責按遺囑人的意願履行義務,接受遺產。
四、關於遺產的處理部分
44.人民法院在審理繼承案件時,如果知道有繼承人而無法通知的,分割遺產時,要保留其應繼承的遺產,並確定該遺產的保管人或保管單位。
45.應當為胎兒保留的遺產份額沒有保留的應從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中扣回。
為胎兒保留的遺產份額,如胎兒出生後死亡的,由其繼承人繼承;如胎兒出生時就是死體的,由被繼承人的繼承人繼承。
46.繼承人因放棄繼承權,致其不能履行法定義務的,放棄繼承權的行為無效。
47.繼承人放棄繼承應當以書面形式向其他繼承人表示。用口頭方式表示放棄繼承,本人承認,或有其它充分證據證明的,也應當認定其有效。
48.在訴訟中,繼承人向人民法院以口頭方式表示放棄繼承的,要製作筆錄,由放棄繼承的人簽名。
49.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當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作出。遺產分割後表示放棄的不再是繼承權,而是所有權。
50.遺產處理前或在訴訟進行中,繼承人對放棄繼承翻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決定是否承認。遺產處理後,繼承人對放棄繼承翻悔的,不予承認。
51.放棄繼承的效力,追溯到繼承開始的時間。
52.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沒有表示放棄繼承,並於遺產分割前死亡的,其繼承遺產的權利轉移給他的合法繼承人。
53.繼承開始後,受遺贈人表示接受遺贈,並於遺產分割前死亡的,其接受遺贈的權利轉移給他的繼承人。
54.由國家或集體組織供給生活費用的烈屬和享受社會救濟的城市居民,其遺產仍應準許合法繼承人繼承。
55.集體組織對“五保戶”實行“五保”時,雙方有扶養協定的,按協定處理;沒有撫養協定,死者有遺囑繼承人或法定繼承人要求繼承的,按遺囑繼承或法定繼承處理,但集體組織有權要求扣回“五保”費用。
56.扶養人或集體組織與公民訂有遺贈扶養協定,扶養人或集體組織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致協定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其支付的供養費用一般不予補償;遺贈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致協定解除的,則應償還扶養人或集體組織已支付的供養費用。
57.遺產因無人繼承收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時,按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遺產的人提出取得遺產的要求,人民法院應視情況適當分給遺產。
58.人民法院在分割遺產中的房屋、生產資料和特定職業所需要的財產時,應依據有利於發揮其使用效益和繼承人的實際需要,兼顧各繼承人的利益進行處理。
59.人民法院對故意隱匿、侵吞或爭搶遺產的繼承人,可以酌情減少其應繼承的遺產。
60.繼承訴訟開始後,如繼承人、受遺贈人中有既不願參加訴訟,又不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應追加為共同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不再列為當事人。
61.繼承人中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即使遺產不足清償債務,也應為其保留適當遺產,然後再按繼承法第三十三條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清償債務。
62.遺產已被分割而未清償債務時,如有法定繼承又有遺囑繼承和遺贈的,首先由法定繼承人用其所得遺產清償債務;不足清償時,剩餘的債務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如果只有遺囑繼承和遺贈的,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
五、關於附則部分
63.涉外繼承,遺產為動產的,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即適用被繼承人生前最後住所地國家的法律。
64.繼承法實行前,人民法院已經審結的繼承案件,繼承法施行後,按審判監督程式提起再審的,適用審結時的有關政策、法律。
人民法院對繼承法生效前已經受理,生效時尚未審結的繼承案件,適用繼承法。但不得再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起訴。

相關圖書

1
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作者: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1月
開本:16開
定價: 7.00元

圖書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遺囑公證細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遺贈協定(樣式);民事訴訟流程圖;訴訟受理費速算表。

圖書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適用提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第二條 繼承的開始
第三條 遺產範圍
第四條 承包關係與繼承
第五條 繼承方式
第六條 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繼承權、受遺贈權的行使
第七條 繼承權的喪失
第八條訴訟時效
第二章
法定繼承
第九條 男女平等
第十條 繼承人範圍及繼承順序
第十一條 代位繼承
第十二條 喪偶兒媳、女婿的繼承權
第十三條 遺產分配
第十四條 酌情分得遺產權
第十五條 繼承解決方式
第三章
遺囑繼承和遺贈
第十六條 遺囑與遺贈的一般規定
第十七條 遺囑的形式
第十八條 遺囑見證人
第十九條 特留份規定
第二十條 遺囑的撤銷、變更
第二十一條 附義務的遺囑
第二十二條 遺囑的無效
第四章
遺產的處理
第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的通知
第二十四條 遺產的保管
第二十五條 繼承和遺贈的接受和放棄
第二十六條 遺產的認定
第二十七條 法定繼承的適用範圍
第二十八條 胎兒預留份
第二十九條 遺產分割的規則和方法
第三十條 再婚時對所繼承遺產的處分權
第三十一條 遺贈扶養協定
第三十二條 無人繼承的遺產
第三十三條 繼承遺產與清償債務
第三十四條 遺贈與債務清償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或補充規定
第三十六條 涉外繼承
第三十七條 生效日期
附錄
遺囑公證細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產權人生前已處分的房屋死後不應認定為遺產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盲人劉春和生前從事“算命”所積累的財產死後可否視為非法所得加以沒收的電話答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繼承開始時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繼承遺產又未分割的可按析產案件處理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王安貴訴王景齋繼承案的電話答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險金能否作為被保險人遺產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劉士庚訴定州市東趙莊鄉東趙莊村委會白銀糾紛一案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孫世界、孫世明與孫洪武等人房屋繼承申訴案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從香港調回的被繼承人的遺產如何處理的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空難死亡賠償金能否作為遺產處理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馮群英與覃國義、覃國倫房屋繼承糾紛申訴案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王晏和房屋繼承申訴案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招遠縣陸許氏遺產應由誰繼承的電話答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土改後不久被收養的子女能否參加分割土改前的祖遺房產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未成年的養子女,其養父在國外死亡後回生母處生活,仍有權繼承其養父的遺產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父母的房屋遺產由兄弟姐妹中一人領取了房屋產權證並視為已有產生糾紛應如何處理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馮鋼百遺留的油畫等應如何處理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未經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有無繼承其遺產權利的答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電話答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原孫兆驤購置的房產應如何確認產權和繼承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湯真發訴劉天權繼承一案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王敬民訴胡寧聲房屋繼承案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繼承人死亡後沒有法定繼承人,分享遺產人能否分得全部遺產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分家析產的房屋再立遺囑變更產權,其遺囑是否有效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共有人立遺囑處分自己的財產部分有效處分他人的財產部分無效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向美瓊、熊偉浩、熊萍與張鳳霞、張旭、張林錄、馮樹義執行遺囑代理契約糾紛一案的請示的復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處理農村五保對象遺產問題的批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蔣秀蓉訴彭潤明、邱家樂、朱翠蓮繼承清償債務糾紛一案的批覆
遺贈協定(樣式)

法定順序

法定繼承的遺產分配原則指的是在法定繼承中確定同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應分得的遺產份額的基本準則。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一般情況下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應均等根據法定繼承中遺產分配的一般原則: 同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在繼承遺產時,一般情況下,應當按繼承人的人數均等分配遺產數額。所謂“一般情況”是指同一順序的各個法定繼承人,彼此在生活狀況、勞動能力以及對被繼承人所盡撫養、扶養或贍養義務等方面,情況基本相同,條件大致相近。所謂“均等分配遺產”是指同一順序的各個法定繼承人所取得的被繼承人遺產數額比例相同,沒有明顯差別。
2、特殊情況下法定繼承人的繼承份額可以不均等根據法律的有關規定,特殊情況主要是指:
(1)對生活有特殊困難又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給予照顧。繼承人只有同時具備生活有特殊困難和缺乏勞動能力兩個條件的,才能在遺產分配時給予適當照顧。所謂生活有特殊困難,是指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指和其他繼承人相比生活質量比較差。這裡的適當照顧是指分割遺產時,一般以該繼承人分得遺產能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如果被繼承人遺留下的遺產特別多,繼承人平均分配遺產就可以足額保證有特殊苦難的繼承人的生活,就沒有必要加以照顧。
(2)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這是繼承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的體現。盡了主要贍養義務主要是指對被繼承人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一般而言,他們對繼承人所盡的扶養義務要比那些不與被繼承人生活在一起的繼承人要多一些,所以,法律規定可以多分遺產。但是,如果繼承人和被繼承人生活在一起而不照顧被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不僅不能多分,而且還要少分。需要指出的時,這裡是可以多分,而不是應當多分,不具有強制性。
(3)有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該不分或少分。這裡包含兩個條件:首先,被繼承人經濟上或生活上有困難,需要繼承人扶助;其次,繼承人有條件和能力,卻不扶養被繼承人。兩者需要同時具備。如果被繼承人不要扶助,或者繼承人沒有能力和條件盡扶養義務,都不適用該規定。 (4)經繼承人之間協商一致,也可以不均等分配。在同一順序的各個法定繼承人之間既可均等分配也可以協商分割遺產,在達成一致意見的前提下,對被繼承人的遺產也可以進行不均等分配,這是繼承人自主自願的行使其繼承權的結果,法律對此不加以干預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