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青部落》

《中國知青部落》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知青部落》中國知青部落
長篇小說 [作者]郭小東
《中國知青部落》三部曲,被寫進《中國當代文學史》 、《中國知青文學史》,對中國知青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

內容

歷史記憶
 
《中國知青部落》三部曲,每一部的故事都包裹著重大的歷史事件
 
第一部《1979·知青大逃亡》是雲南知青請願、逃亡,促成中央發檔案,知青大規模回城。同時宣告中國知青運動結束。
 
紅衛兵而知青的一代人,終於一九七九年集體大逃亡,本書真實地記述了那個年代曠世的一幕。
他們臥軌上京,五萬人集體下跪刺血宣誓回城,三千對知青夫婦集體離婚。他們以種種原始的方式實現理想,而在回城時刻,成千上萬的知青走下專列、奔赴越南參戰,染血沙場。
中國知青從群體意識到思維特徵,都典型地塗抹著原始部落的色彩,故現代的原始層出不窮,如獸奸、瘋人之戀、鬼畜、自閹、神秘的林中坐化,活現罕見的精神地獄和死亡峽谷。在逃亡時分,他們有的結伴參加緬共游擊隊,進行世界革命,浪跡天涯;有的棄嬰回城;有的在戰爭中自傷潰逃……小說形象而紀實地塑造了極度精彩同時又極度無奈的一代人,他們悍野的人性證明,他們悽美的、決絕的、離分的愛情,知青時期的愛情。
這是一部知青的墓志銘
這是每一個出生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人,都會為之怦然心動的呼喚。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不知的事實。
  第二部《青年流放者》的故事主體,是1970年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六師二團宣傳隊23名女知青,為搶救國家財產——幾十頭豬,被洪水沖走,集體犧牲,個個時年十七八歲。其中7位女知青是作者中學時的同學。
青年流放者,從中興到末路,從英雄到囚徒,從輝煌到黯淡,從坦途到懸崖,從雄鷹到籠中鳥……小說描畫了眾多命運多艱的知青群像。
曠世的荒謬和市井的瑣屑,無言地膠合成風華正茂的一代,那是鬼哭狼嚎的一代,那是在紅旗下戰鬥的一代,那是美麗的憂鬱和殘酷的浪漫的一代。
二十三個年青的生命長眠于海南島的叢林中,她們集中體犧牲於一九七0年十月十七日零點。是她們的血點燃了這部小說的靈魂,點燃了千百年青年流放者心中驚天的大火。
第三部《暗夜舞蹈》是由一系列的歷史碎片構成的歷史事實,是作者自15歲到22歲的集體記憶,自然糾纏著以少年、青年、中年串連而成的獨特視角。30年間,一年四季的心情故事。
那些過去時代的青年,他們在今天是如何生存的?
那種英雄無語的劇痛,那種茫然失措的奔突,那種四顧蒼涼的孤獨,那種心懷高遠的憂鬱,那種青春瘦弱的病態,與那林中空地六十八個火中的生命一起,已死與方生,在暗夜裡舞蹈,在曙色中歌唱。
青春的人生,老去的城市;苟且者的偷生,思想者的痛楚,無聲失敗和喧囂的收穫,無力的良知和無奈的清醒。中國青年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所必然的經歷和靈魂寫真,欲望與情愛,卑鄙與崇高,虛擬的神聖和堅硬的現實,都在黑暗與虛無中移動。
一代知識青年的心靈史
中國知青,是一個永遠的話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眾多家庭都捲入知青運動之中。《中國知青部落》以其獨特的主題視野和犀利的藝術分析,在大膽突破一個話語禁忌的同時,對知青運動的非理性、封建性和荒謬性予以準確的概括與解剖。主張知青文學應告別知青情結,“從一種自傷、自戀、自命、自憐的情結中蟬蛻出來”,知青文學只有歷經這種痛苦的蟬蛻,才能超越知青個體境遇,肩負民族的苦難與崇高。
評論家吳秉傑評價《中國知青部落》三部曲的貢獻:“第一,它以115萬字的篇幅,寫中國知青30多年的人生命運,其規模之宏大、背景之深遠、時空之廣闊,在以往的同類創作中是罕見的。第二,作者在歷時12年的寫作過程中,不斷思索,不斷地從事藝術探索,以至於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有所發展,愈往後愈經得起歷史精神的檢驗。”評論家雷達則說:“毫無疑問,《部落》三部曲連同作者的一本研究專著《中國當代知青文學》,共同構成了知青文學的一個重要文本。”
一代人在30年間逐漸老去,從紅衛兵到知青到回城融入社會,從革命集體到遊走於大街小巷的個體人生。其間貫通的軌跡,是國家在變、民族在變、人生在變、時代在變。《部落》塑造了穿行於革命風暴又在邊緣行走著的青年群像。他們歷經苦難但永不氣餒地奮進。這是每一代青年的心靈偶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