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6年,年僅15歲的郭小東以廣東省第一批知青的身份來到海南,在原始森林的黎母山農場插隊伐木。在海南的十多年間,他目睹了知青們太多的生離死別及政治運動下人性的瘋狂與扭曲,這一切,也成為他日後步入文壇的創作源泉。1976年畢業於海南師院中文系。1966年赴海南島黎母山農場插隊務農,後歷任廣東民族學院(今廣東技術師範學院)中文系教師、系副主任及學報主編,教授。廣東作家協會第三、四、五屆理事及主席團成員。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張傳統意義的廣東文學
20世紀80年代起郭小東同志率先提出了“知青文學”體系,在80初轉入關於心態小說的研究,隨後又提出“南方精神的再度崛起”,呼籲開掘、弘揚南方精神,引發文壇討論。
近年,又倡首“新南方主義精神”,主張傳統意義的廣東文學。這些都為地方文學的發展和研究帶來了新的路向。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
主要貢獻
長篇小說:《中國知青部落》三部曲:《1979.知青大逃亡》、《青年流放者》、《暗夜舞蹈》;《非常迷離》、《非常迷惑》;
中篇小說集:《雨天的曼陀羅》;
散文集:《南方的憂鬱》、《知青人信札》;
評論集:《諸神的合唱》、《轉型期文學風度》;
專 著:《中國當代知青文學》、《逐出伊甸園的夏娃》等。
2010年,郭小東教授的長篇小說《1966年的獒》、文學評論集《想像中的時間》分別由鳳凰出版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6年的獒》是郭小東教授第10部長篇小說.該小說系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在2008年7月9日—9月2日期間於《羊城晚報》連載,名為:《飲馬灘,少年與狗》。小說掀開了“文革”親歷者的心靈檔案,如實記錄在大環境下一個15歲孩子屈辱的感受,以詩意般的語言講述夫妻仳離、父子反目、摯友背叛、同窗偷渡等帶給親歷者難以撫平的創傷。作者“不想臧否那個年代,更想窺探那個年代人心的秘密。小說里每個過去時代的人,最後都迷失在時光中。”
《想像中的時間》是《新中國60年廣東文學精選叢書》31部的其中一部,該書言說重大的文學史現象及事件,如中國知青文學創作於評論、中國文學的敏感話題、文學的現代性、魯迅的現代主義定位、文學的焦慮與時間等,檢視並回想文學創作過程的理論與實踐,如生命的文學追問與詰疑。《新中國60年廣東文學精選叢書》由廣東作家協會組織編輯出版,叢書收入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較具影響力或代表性的作品,是嶺南文學成果的一次展示。
2012年武漢大學中國知青文庫出版並收錄了郭小東四部作品——《暗夜舞蹈》、《七月蕭邦》、《中國紀事》和《走失的小酒館》。
獲獎記錄
郭小東教授1992年被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1994年被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1988年被評為首屆“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曾獲中國作協莊重文文學獎、廣東省魯迅文學獎、廣東省文學評論獎、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中國新聞獎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銀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南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