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計畫

"“六五”計畫,在1975年和1978年曾結合“五五”計畫編制過兩次。 ①工農業生產,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

編制過程

“六五”計畫,在1975年和1978年曾結合“五五”計畫編制過兩次。當時,由於“左”的思想指導還未得到糾正和解決,提出的計畫指標脫離實際。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中央指出,“六五”計畫需要重新編制。1980年4月,國務院召開了有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參加的“長期計畫座談會”,會後對經濟發展進行了預測;同年7月,國家計畫委員會提出“六五”計畫的初步構想;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進一步調整的方針。1981年,在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這一思想指導下,國家計委重新進行測算,併到全國各地調查研究,將“六五”計畫方案報請國務院討論,形成“六五”計畫的初步構想。根據這個構想,曾分別制定了1981年和1982年兩個年度計畫,並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批准。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要求著重解決好農業問題,能源、交通問題,教育問題和科學問題,並提出要分兩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其中,又分“六五”、“七五”兩小步,這就為“六五”計畫定下了基調。隨後再經研究,“六五”計畫草案才編制完畢,1982年12月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向全國人民公布。

計畫內容

基本任務

“六五”計畫的基本任務是,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1979)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爭取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實現財政收支基本平衡,並為第七個五年計畫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

具體要求

具體要求是:
①工農業生產,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計畫平均每年遞增4%,在執行中爭取達到5%。
②大力增加適合社會現實需要的農產品、輕紡產品和其他日用工業品的生產,爭取消費品供應的數量與質量同社會購買力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大體相適應,保持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
③努力調整重工業的服務方向和產品結構,大力降低物質消耗特別是能源消耗,使生產資料生產同消費資料生產的發展保持大體協調。
④有計畫有重點地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廣泛地開展以節能為主要目標的技術革新活動,同時集中必要的資金,加強能源、交通等的重點建設,做好與“七五”計畫期間的發展相銜接的工作。
⑤統一組織全國的科技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努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⑥加強國防建設和國防工業建設,研製發展新型常規武器和戰略武器,提高軍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⑦通過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和適當集中資金,使國家財政收入由下降轉為上升,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開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證財政收支和信貸收支基本平衡。
⑧大力擴展對外貿易,有效利用國外資金,積極引進適合國內需要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經濟技術的發展。
⑨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妥善安排城鎮勞動力的就業,在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使城鄉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繼續得到改善。
⑩加強環境保護,制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發展,並使一些重點地區的環境狀況有所改善。

主要指標

“六五”計畫規定的主要指標有:工農業總產值增長21.7%,1985年達到871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050億元,農業總產值26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3600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300億元,重點安排能源、交通建設,更新改造投資1300億元;用於發展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經費為 967億元,比“五五”計畫增長68%;城鄉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費水平提高22%,平均每年遞增4.1%。

執行情況

在“六五”計畫公布時,已經執行了近兩年。到1985年,“六五”計畫規定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國內外貿易、教育科學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務和指標,絕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額完成。這五年中,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11%,其中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包括村辦工業),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8.1%(不包括村辦工業);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0%,都大體相當於“一五”時期,高於其他幾個五年計畫時期。若干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以“六五”時期同“五五”時期相比,糧食的年平均產量由30530萬噸增加到37062萬噸,棉花由224萬噸增加到432萬噸。農業的迅速發展,為整個經濟的全面穩定、持續、協調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1980年到1985年,原煤產量由62000萬噸增加到85000萬噸,原油由10600萬噸增加到12500萬噸,發電量由3000億度增加到4073億度,鋼由3700萬噸增加到4666萬噸。總產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也大都提前了,標誌著總的經濟實力有了顯著的增強。“六五”期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30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3880億元,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496個,其中能源、交通項目103個,為“七五”時期和90年代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物質基礎。此外,財政收入由下降轉為上升,1985年實現了收支平衡;科技、教育、文化事業重新出現了繁榮興旺的局面;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這些,使得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如農業發展緩慢、城鄉市場商品供應比較緊張、農輕重和積累消費的比例關係失調等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矚目成就

第一,國民經濟全面穩定增長。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國民生產總值1985年達到7780億元,與1980年相比,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平均每年增長10%。 第二,重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1985年與1980年相比,鋼產量增長26.1%,煤炭增長37.1%,發電量增長35.8%,原油增長l7.9%,糧食產量年均增長21.4%,棉花增長92.8%。
第三,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取得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30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3800億元,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496個,完成更新改造項目20萬個。
第四,財政狀況逐年好轉。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l59億元,年遞增l2%,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
第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繁榮興旺。
第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了新局面。我國出口額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
第七,全國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三大轉變

“六五”時期取得各項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實行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三大戰略轉變:
①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戰略上,從片面追求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產值產量的增長,開始轉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農輕重協調發展,注重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
②在經濟體制上,從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僵化體制,開始轉向適應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畫發展商品經濟要求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體制。
③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從封閉半封閉經濟開始轉向積極利用國際交換的開放型經濟。

存在問題

“六五”時期,在前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前幾年雖然注意了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和按比例發展,但對有效控制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有時還是注意不夠;在處理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係上,對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產品質量還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監督;在著重增強企業活力的時候,加強和改善巨觀管理的措施未能及時跟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