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唐朝起才產生狀元,進士科的第一名叫狀元。從唐朝到清末1300多年時間,總共出了500多名狀元。
在夏商周時期,朝廷選拔官員主要依照血緣世襲。漢代實行了舉秀才和舉孝廉制度,希望從民間選拔優秀人才,但是選拔逐漸被世族壟斷。曹魏時期改良了漢代舉秀才制度,創立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到西晉和南北朝。這種制度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然而,這一制度還是被世族壟斷, 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世族長期把持朝廷選舉官員制度。
從唐朝開始實施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徹底打破秦漢以來依靠血緣世襲和世族關係的用人制度,這一制度到清朝末結束,經歷了1300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選拔人才方式。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唐朝以後,參加科舉制度,一朝中舉走上榮華富貴路成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朝歷代的讀書人一輩子為之努力。
而國家通過科舉制度,將最優秀人才招收到自己名下,促進了社會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一直領先於世界的重要原因。
元朝時期,來華歐洲人將中國科舉制度介紹給了歐洲。1853年,英國進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參考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此後,英國的文官考試制度推行到了法國,美國,最終成為世界現代文官制度。
古代出一個狀元,往往是一個家族,一個地方好幾代讀書人的共同努力。中國古代歷朝科舉狀元總人數為356人,其中南方236人,北方120人。出狀元前10名省份排名如下:
1.江蘇、2.浙江、3.河南、4.福建、5.山東、6.河北和江西、8.安徽、9.四川、10.湖北和山西。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唐代、兩宋和明清朝代出狀元多。遼金元異族統治時期科舉制度曾經中斷,狀元數都較少。
排名4-11位的福建、山東、河北、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山西都是大省,人口眾多,文化底蘊深厚。
河南37名位居第3,其中唐宋兩代表現突出,河南在古代長期居於北方政治中心和文化核心。
江蘇60名,浙江54名高居前2,除了南宋位於南方便利之外,明清時期江南文化繁榮是主要原因。
清朝時期,全國一共出過79名狀元,其中江蘇就占了27名,也就是說,清朝大約每2個半狀元中,就有一個來自江蘇。
清代以後,江蘇可以說是狀元之鄉,傲視全國。
唐朝 江蘇 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