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位山東乞丐,耗費畢生心血做一事,逝世後5萬人為其送葬

子淵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經歷傳奇的帝王將相,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一些小人物名垂千古,比如晚清時期的山東乞丐武訓。

▲武訓紀念館▲武訓紀念館

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武訓出生於山東堂邑縣的一個赤貧家庭。由於武訓7歲喪父,因此無錢求學,只能在地主家做傭工。然而無賴地主利用他不識字的特點做假賬敷衍他,在後者討要工錢時反誣其撒謊,還派家丁將其毒打一頓。武訓又氣又惱,一下就病倒在床。

▲幼年武訓劇照▲幼年武訓劇照

在臥榻之上,武訓痛定思痛,覺得自己人生不幸的根源是未能接受教育,於是他萌生了強烈的辦學意願。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21歲的武訓開始他的鄉村辦學計畫。為了籌資,他在各地表演過扛大鼎、刀破頭等雜耍,也曾捧著破碗四處乞討。運氣好的時候,他能討到一些較好的衣服、食物,他就立即換成銀錢,自己則長期吃糠咽菜,不捨得多花銷一分。

▲紀念武訓義舉的繪畫▲紀念武訓義舉的繪畫

此外,他也當過收麥工、背煤工等,深刻地體驗著人生,足跡遍布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光緒十四年(1888年)時,49歲的武訓已積累了一筆可觀財富,於是他花錢4000餘吊在老家堂邑縣建起第一所義學,名為“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後,他親自到當地的舉人家中跪請他們任教,這些人聽聞武訓的事跡後,都答應到義塾免費任教。

▲武訓前往貧苦人家宣傳▲武訓前往貧苦人家宣傳

有了老師,還要招學生,“崇賢義塾”基本只招收貧寒人家的子女,不僅學費全免還提供膳宿,開辦第一年就招了50人。在學校的管理上,武訓非常盡責,他時常在義塾中巡視,對於用心的老師會叩跪致謝。對於偶爾貪玩的學生,他會諄諄勸勉。師生受到他的感召都努力上進,私塾風氣極為純正。

▲清代私塾復原場景▲清代私塾復原場景

隨後武訓又利用剩餘錢財陸續開辦了館陶縣義學、臨清縣義學等三所義學。此時武訓的美名也早已傳到京城,光緒皇帝甚為感動,欽賜“樂善好施”匾額並賞黃馬褂一件。至此,武訓歷盡一生辦學的壯舉,也算是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

▲今人題寫的條幅▲今人題寫的條幅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武訓病逝於臨清縣義學,人們按其遺囑將他葬於“崇賢義塾”東側。出殯當日,山東多地官紳集體為這位傳奇乞丐送殯,而鄉民自傳送殯者更是多達萬人,一時間哭聲震天、山河落淚。民國時期,為普及初等教育,各地曾多次掀起學習武訓精神的高潮,還特意製作了電影《武訓傳》。斯人雖逝,精神長存。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