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印象中,身居九五的帝王大概是最不缺權力、金錢和女人的角色,每天應該過著萬眾叩拜、紙醉金迷一般的生活,甚是威風八面、逍遙快活,不知道要羨煞多少旁人。不過在東周末年,卻有一位帝王非常落魄,不僅享受不到萬眾叩拜、紙醉金迷一般的生活,而且還需要借高利貸打仗,因無力償還竟然躲債,當起了“老賴”,真是給後世帝王丟盡了臉面。此人,便是周朝末代天子赧王姬延。
按照太史公司馬遷的說法,春秋戰國是一個“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的超級混亂時期,此時的周天子權威墜地,徒有一個“天下共主”的名號,但實際上根本無力仲裁天下事務。齊桓公、晉文公之時,周天子尚能得到優待,但二君去世後情況完全改變,各強國只有出於爭霸的需要,才會打出尊奉王室的旗號,一旦目的達到,馬上又會對其棄之如敝履。
但即使如此,由於沒有任何一國強大到能取代王室的程度,再加上周天子尚且有殘存的利用價值,所以周朝自東遷洛邑後,儘管地盤、威望不斷縮減,但依然又苟延殘喘的存在了500餘年,也算得上一個奇蹟。不過,周王室的氣數,終究還是在赧王姬延時期終結。
周赧王是東周第25位天子,在位59年時間,期間正趕上戰國形勢由列國爭雄到秦國“一家獨大”的轉折期,王室的權威到了他這一代算是徹底碎成渣。此時的秦國,憑藉著商鞅變法後的國富兵強,驅使虎狼之師肆意欺凌山東諸國,兵鋒直逼王室轄區,常令赧王有危亡之憂。不僅如此,此時周王室管轄的彈丸之地還分裂成西周、東周兩個諸侯國,相互間敵視、征戰不已,“家事”不寧的現狀也令寄居西周的赧王操碎了心。
深處內憂外患的赧王,對於國家的前途很迷茫、很無助,但更多的則是不忿,尤其是在回想西周諸王的榮光後,這份情緒往往會變得更加強烈。加上身邊不諳世事、顢頇迂腐朝臣的挑唆,漸漸地,赧王竟然有了重振國運,恢復王室尊嚴的念頭。而要實現這項宏偉計畫,聯合山東六國擊敗、削弱、滅亡秦國,是其中最最關鍵的一環,而赧王的主要“發力點”,也正在此處。
就在赧王為如何“破局”發愁之際,此時的楚國恰好趕來“助攻”,其使者請求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山東六國協力攻秦,以重振天子威望,而楚國自當出重兵實施該計畫。赧王聞言大喜過望,竟然在沒有得到其他五國肯定回復的情況下,就急吼吼地命令西周公招募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準備出征。由於缺少武器、糧餉,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並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大軍勝利班師之日便以戰利品加倍償還。
公元前256年,在準備就緒後,赧王命令西周公率軍趕赴伊闕,並號召其他六國及時回響。然而讓赧王大失所望的是,除楚、燕兩國合計派了數萬兵力參戰外,其他四國均因畏懼秦國的攻伐,根本沒有派出一兵一卒赴約。由於伊闕的總兵力不過數萬,而趕來參戰的秦軍則有數十萬,敵我軍力對比之懸殊,根本沒有取勝的任何可能。西周公不敢進兵,在獲知四國無意派兵的訊息後,只能率領士氣渙散的軍隊返回國內,此行無功而返。
周軍雖然無功而返,但富戶們卻不甘心借出去的錢“打水漂”,紛紛拿著借券向朝廷討債。這幫人從早到晚都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中間難免會有刺耳、不中聽的話。赧王羞愧萬分,悔恨自己當初的決策輕率,但憑藉自己那點可憐的“家底兒”又還不起欠債,無奈之下只好做起“老賴”,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躲清閒。那些富戶又氣又恨,便將這個高台稱為“逃債台”,這也是成語“債台高築”典故來源。
此則史實見諸於《漢書·諸侯王表序》,書中稱“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虖厄嶇河洛之間,分為二周,有逃責之台,被竊鐵之言”。唐朝歷史學家顏師古在此註解到:“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於此台,後人因以名之。”其中的“責”通“債”。
周天子雖然撤了兵,但被惹惱的秦國卻並不善罷甘休,派重兵進攻王室轄區。赧王恐懼無計,只要讓西周公入秦謝罪,“自願”獻出九鼎、城池、人民,作為交換條件,希望秦王能饒過赧王和自己的性命。秦昭襄王欣然接受西周公的條件,派兵進占西周國。同年(前256年),周赧王姬延羞愧憤恨而崩,國運長達800餘年的周朝正式完結。
東周 帝王 姬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