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待名士的態度大體上還算客氣,能用則用(如荀彧),不能用儘量不去招惹(如楊彪),唯有屢次三番為難、羞辱自己,不得不予以剷除者,才會痛下殺手,比如邊讓、孔融,其中後者的名望更大。作為孔子之後、漢末大名士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究竟因何事得罪曹操,從而為自己招致殺身大禍呢?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第二十世孫,年少聰穎、稟賦異人,深受大名士李膺等人讚許,長大後博學善辯、擅長辭賦,與邊讓、陶丘洪齊名,是漢末年聞名海內的大名士。孔融能詩善文,與陳琳、王粲等人並稱“建安七子”,在文壇享有盛名。
家學淵源甚深的孔融,憑藉著各種光環在政壇上也是“一帆風順”,曾先後擔任北軍中候、虎賁中郎將、北海相、青州刺史、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務,地位、名望極高。
孔融身為大名士,好標新立異,喜歡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漢朝以“孝道”治國,主張孝養父母,可孔融卻說:“父對子有何恩情可言?論其本義,不過是情慾發泄後的副產品罷了;母對子有何慈愛可言?好比器物被暫時暫存在瓦罐里,時間一到便倒出來而已。”
(孔融)又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見《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漢末有一個叫管秋陽的人,和弟弟及一位同伴出行,半路上由於缺糧,便與弟弟殺死那個同伴,吃掉他的肉後才得以活命。事後朝議此事是否合理,孔融再發驚世駭俗之語,稱:“管秋陽愛先人遺體,吃同伴不算錯,反正這人又不是什麼至交好友,只不過是會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好比狗吃掉狐狸,狐狸吃掉鸚鵡,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嗎?”
漢末有管秋陽者,與弟及伴一人,避亂俱行。天雨雪,糧絕,謂其弟曰:“今不食伴,則三人俱死。”乃與弟共殺之,得糧達舍...孔文舉曰:“管秋陽愛先人遺體,食伴無嫌也”...文舉曰:“此伴非會友也...向所殺者,猶鳥獸而能言耳。今有犬齧一狸,狸齧一鸚武,何足怪也?”見《傅子》
如果孔融只是一個喜歡發表奇談怪論的名士,不涉及到政治糾紛倒也罷了,可偏偏他不安分,非要挑戰、挖苦、貶損曹操,這就屬於找死行為。曹操因喜愛孔融之才,將其延攬進朝廷為官,意圖收其為己用,然而卻碰到一連串的“軟釘子”。
孔融自認為出身名門,世為大漢忠臣,不僅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更是大為不滿,經常抨擊時政,譏諷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曹操過不去,即使後者脾氣再好,也難免會大起殺心。
曹操攻破鄴城後,將袁紹家的女眷全部擄掠,其中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便被曹操之子曹丕收納為妾。為此,孔融專門寫信給曹操,稱:“武王伐紂,把妲己獻給周公”。曹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事後便向孔融詢問這個典故的出處,孔融卻說:“這件事並無出處,只是按照現在事情揣量一下當時,不過是想當然罷了。”曹操聽後,心中氣得火冒三丈。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見《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曹操征伐烏桓時,孔融再次站出來對他冷嘲熱諷,對曹操講:“大將軍遠征烏桓,使得海外凋敝,當年肅慎不向國家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當時,天下戰亂不息,饑荒連年,曹操上表請求禁酒,孔融卻致信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由此使得曹操對孔融更加憤恨。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引文同上。
南征荊州之前,曹操擔心孔融會再發怪論,散播流言,為穩定大後方的人心,授意親信路粹誣告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其處死,並誅殺其全家,時在建安九年(208年)。孔融死後,門生故舊懾於曹操的淫威,都不敢對孔融有所陳情、弔唁,只有好友脂習冒死為他收屍。一代名士,竟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三國 曹操 孔融 建安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