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隱忍一生終於篡奪曹魏大權,但至死都不敢稱帝,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當時天下民心未變、忠臣尚在,讓他心裡很沒有把握。在這些忠於曹氏的文武大臣中,首先舉起討伐司馬懿大旗的,是四朝元老、太尉王凌,一位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出現過的大人物。那么,這位“隱身”大人物究竟有怎樣的歷史?他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王凌出身於聲名顯赫的太原王氏,家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顯要官職,叔父王允更是身登相位,擔任司徒之職。王凌少年時期的事跡不詳,但從史書中我們可以得知,在王允設計誅除國賊董卓之前,他已在洛陽服事叔父,但尚未出仕為官。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使用離間計,成功地說服呂布殺掉董卓,開始執掌朝政。但好景不長,董卓的部屬李傕、郭汜等人隨即發動叛亂,在攻陷長安、挾持獻帝後,殘忍的誅滅王允全家。所幸的是,在這場闔門遭屠的災難中,年已二十的王凌與兄長王晨成功出逃,一口氣跑回太原老家,才幸免於難。
王凌逃歸故里後,開始入仕為官,舉孝廉出任發乾長(發乾縣故地在今山東省冠縣東),後因罪被判髡刑,從事清掃街道的勞役工作。就在服刑期間,恰逢曹操巡查,無意間看到王凌,便向左右詢問此是何人。在得知王凌的身份後,曹操下令將他釋放,並提拔他為驍騎主薄(“凌為長,遇事,髡刑五歲,當道掃除。時太祖車過,問此何徒,左右以狀對。太祖曰;“此子師兄子也,所坐亦公耳。”於是主者選為驍騎主簿。”見《魏略》)。
此後,王凌的官運開始變得暢通,在曹操手下相繼擔任中山太守、丞相掾屬職務,所在皆有政績。魏朝建立後,王凌在多地出任封疆大吏,歷官兗、青、揚、豫等州刺史,曾在石亭戰役中冒死突圍,才使得大司馬曹休順利撤退,大得明帝獎賞。大將軍曹爽執政後,為拉攏王凌,便提拔他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正始二年(241年),王凌大破吳將全琮於芍陂,因功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封南鄉侯。
王凌長期鎮守淮南,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同掌重兵,負責防禦東吳事宜,是曹魏在東南邊境最為可靠的“國家柱石”。因防禦東吳有功,王凌於正始九年(248年)出任司空,躋身三公之列,仍然鎮守淮南。次年,高平陵之變爆發,太傅司馬懿誅滅曹爽及其黨羽,自然引起屢被曹爽提拔的王凌內心不安。王凌認為魏帝曹芳暗懦,便與令狐愚暗地裡策劃,準備立智勇雙全的楚王曹彪為帝,占據許昌以對抗司馬懿。
對於王凌的計畫,司馬懿起初並不知情,為籠絡安撫計,還提拔王凌擔任太尉一職,位居三公之首。王凌早年跟司馬朗(司馬懿之兄)、賈逵私交甚好,跟司馬懿的關係也不錯,但儘管如此,王凌依舊不肯歸順司馬懿。嘉平三年(251年),王凌藉口抵禦吳國進犯,準備在淮南舉兵討伐司馬懿,並派心腹楊弘去說服兗州刺史黃華(令狐愚此時已死)共同起兵,結果楊弘、黃華卻聯名告發王凌謀反。
司馬懿聽聞王凌將作亂,於是親率大軍討伐,為了迷惑對方、隱藏行蹤,司馬懿將對付孟達的故技重施,一方面寫信安撫王凌,一方面則急速行軍,很快便到達百尺堰,直逼淮南首府壽春。王凌獲悉大軍突至後大驚失色,自知本部兵馬難以抵禦,為避免壽春城遭受戰火,加之自恃跟司馬懿的私交,便滿懷希望地到司馬懿營中投降,希望對方能寬恕自己。
司馬懿捕獲王凌後,派步騎六百押送他到洛陽治罪。王凌心存僥倖,為試探司馬懿有無殺他之心,便向對方要棺材上的釘子,結果司馬懿真的命手下人找來送給他。王凌自知必死無疑,在經臨項城賈逵廟時,曾在廟前大呼:“賈梁道(賈逵的字)!只有你才知道我王凌是大魏忠臣啊!”當夜,王凌召集以前的掾屬,對他們感嘆道:“我都快八十了,沒想到今日竟然身名俱裂!”說完飲藥自盡,死時年已79歲。
王凌自殺後,司馬懿尤且不解恨,於是命人將王凌、令狐愚挖墳曝屍,對其黨羽全部施以誅滅三族的酷刑,並逼使楚王曹彪自殺,可謂極其陰狠毒辣。同年六月,在平定王凌之亂後不久,司馬懿便身患病重,夢中經常見到賈逵、王凌作祟索命,為此恐懼難眠。兩個月後,司馬懿因驚嚇過度死去,走完自己陰險罪惡的一生。
“(嘉平三年)六月,帝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見《晉書·卷一·帝紀第一》
呂布 司馬懿 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