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關於西北馬家軍的討論非常多,除了“窮凶極惡外”,還有的就是“作戰兇悍”,比如說衝鋒不怕死,大喊:“天開門,南天門開了好上天!”
馬家軍稱霸西北近百年,很多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們戰鬥力強悍,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馬家軍步入政壇要從清末的回民起義說起。當時社會矛盾嚴重,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廷向各地攤派沉重賦稅,進而又激起民變。
回民起義最初僅是內部教派之爭,但在各種社會矛盾的作用下,最終成了農民起義,然後就有了左宗棠陝甘平亂。
左宗棠所帥湘軍、楚軍皆為身經百戰之精銳,然而剛一進入陝甘就發出這樣的感慨:“自念平生足跡未履關隴,所部均南人,不習北方戰事”。所以河州義軍領袖馬占鰲父子請降時,左宗棠給予了極高的禮遇。
馬占鰲父子也是不負眾望,很快蕩平各地義軍。左宗棠用兵新疆時,湘軍成軍已久,將士思歸厭戰,而且又不善騎馬。為了速戰速決,不得不依靠回民馬隊打先鋒。他們在同是義軍出身的董福祥麾下,隨湘軍轉戰千里。由於戰功顯赫,最終脫離湘軍系統,自立門戶。
馬家軍的崛起一是政治嗅覺敏銳,看準了時機果斷招安;二是由於清軍當時正在從團練向新軍過度,軍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他們恰哈頂了上來。董福祥帶領他們抗擊八國聯軍、血戰正陽門、護送慈禧太后西逃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廷無兵可用的尷尬。
自從清廷開始編練新軍,馬家軍“國之棟樑”的身份很快讓給了北洋新軍。進入民國後,馬家軍依然能保持割據政權穩定,奧秘恰恰就在於他們高超的政治投機水平。
清帝退位後,國家權力掌握在北洋軍閥手中。西北諸馬的政策是不管誰上台,我都第一時間擁護。西北物產不豐,軍閥也不願染指,所以民國初期才出現了內地軍閥混戰不斷,西北長期和平的局面。
關於馬家軍的戰鬥力,記者林競在1919年考察西北時說,馬家軍多為“拔門兵”,即長官能征多少兵就做多大官。這就導致了馬家軍軍官多為宗教領袖,軍事才能與個人影響力極不相符。
其次在訓練上幾乎沒有,士兵平時或種田或經商。用學者的話說:
蓋因穆民天性強悍,騎馬放槍,本為素習,捕盜御匪,差足應付,對外作戰,本談不到。
馬家軍逐步走向正規化在馬洪逵、馬步芳等新軍閥接手後。然而正規化、現代話的代價是高昂的軍費,以西北的財力是無法支持的。馬家軍能挫敗西路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軍缺槍少彈,非戰鬥人員太多。
抗戰時,說實話馬家軍打得很壯烈,還出現了兩百戰士不願投降,集體殉國的事跡。然而他們主要的作戰任務還是保障後勤和保護交通線安全,至少說明在當時的正規軍中,他們的實力還很弱。
馬家軍唯一值得稱讚的是由於穆斯林嚴禁抽鴉片,所以西北回民身體素質普遍強於漢人。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三十年代考察西北時說:
“惟人事方面,則漢人十九身體孱弱,衣服襤褸,鴉片煙殘害後的蒼黃瘦臉,掛在多半的漢人頭上。凡是身體壯實,衣服整齊,騎高騾大馬者,都是回回!”
所以說,西北諸馬稱霸西北數代人,最主要的取決於高超的政治眼光和所處的特殊環境,而不是戰鬥力強悍。
農民起義 馬家軍 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