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歷史是屬於英雄的,在歷史的大記事簿上,被載入史冊的是英雄,立下赫赫戰功的也是英雄,就算是含冤而死的也被稱之為悲劇英雄。而普通人卻好像沒有留名千秋的福分,歷史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湧上來,平民百姓似乎只有默默退場的份兒。
而在宋朝,隗順,這樣一位在史冊上連生卒年月都沒有的小人物卻被後人敬仰至今。他只是宋朝臨安監獄裡的一名很普通的獄卒。
究竟又是因為何事讓他美名傳千古呢?這就要說到抗金英雄岳飛了。公元1142年1月,宋高宗趙構聽信秦檜的一紙讒言,下令刺死岳飛,張憲、岳雲只得依法施行,隨後岳飛在大理寺被斬殺終年三十九歲,而與岳飛關係親近的人也被流放到蠻荒之地。
岳飛死前寫下絕筆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但更悲哀的是,這位英雄帶著無數的冤屈而死,老百姓因此痛哭流涕,在講究入土為安的中國,岳飛死後卻無人收屍。
這時候一個小人物的登場在歷史上掀起了波瀾,雖然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勇敢站出來為大英雄岳飛留下尊嚴的小人物在史冊中並沒有留下詳細的生卒年日,後人對他的了解僅僅是當時臨安監獄裡的一名普通的獄卒,但這並不妨礙後人對他的敬仰。
隗順對岳飛抗金的熱血事跡很是敬佩,岳飛在大理寺慘遭殺害之後,隗順連夜摸黑,冒著被殺的危險,將岳飛的遺體搬到城外,並偷偷埋在九曲叢祠旁,並在墓碑旁種了兩棵桔樹。
事後,隗順將這件事埋藏心中,並堅信岳飛的冤屈有朝一日終能洗白。但隗順還沒等到為岳飛平反,自己就將近臨終了。臨終前,他囑咐兒子說:“岳飛系冤死,其遺體異時朝廷必求,求而不獲,必懸官賞,子以是告矣。”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宋孝宗趙昚即位,準備北伐之時接受了太學生程宏圖的建議,下令為岳飛平反。
他在聖旨中寫道:“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屢立功效、不自矜誇。餘烈遺風,至今不泯。去冬戎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于飛。”
除此之外,朝廷還以500貫白銀的高價征尋岳飛的遺體,隗順的兒子看到告示後,將岳飛的墓碑地點上報了朝廷。宋孝宗按照一品葬禮將岳飛葬在西湖之下,也就是今天的岳飛廟。
而隗順這個名字也隨之流芳千古,被後人所敬仰。
宋孝宗 隗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