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自縊於黔州,宣告了由“廢王立武”引發的權力鬥爭結束。在李世民死後的第十個年頭,唐高宗終於擊敗了所有政治對手,獨攬大權。百餘年來主導政局的世族門閥,也就此走上了衰亡之路。
後宮干政,二聖臨朝
1
正當志得意滿的高宗準備勵精圖治,如其父太宗一般開創偉業之際,纏繞他一輩子的噩夢從天而降。就在長孫無忌自盡後的第二年,高宗的風疾第一次發作,在病痛的折磨下,皇帝開始對繁重的政務力不從心。
可偌大的唐帝國,幾乎每天都有要事等著皇帝裁決,尤其是大老虎長孫無忌被清算後,皇權空前強大。
貞觀年間,太宗遇到大事還要和宰相們商議後再拍板,而現在,高宗一日一朝,親力親為,宰相只需把皇帝批覆的奏摺看一遍,安排下去即可。
現在皇帝陛下生了病,沒辦法正常完成工作,為了維持帝國的日常運轉,必須要暫時把權力下放給其他人了。
把好不容易搶到手的權力再還給大臣?對舅舅還心有餘悸的李治來說顯然不現實。
讓太子監國?不好意思,這個時候李弘小朋友還不到十歲。
那就只有皇后了。在丈夫的支持下,37歲的武則天開始步入政壇。
隨著李治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武則天對政務的染指也從開始的偶爾幫忙發展到了後來的日常工作,後人在評價此事時,大多抱著事後諸葛亮的心態,指責高宗縱容皇后干預朝政,埋下了武則天代唐稱帝的禍根。
其實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來看,在太子年紀尚輕,群臣不敢信任,皇帝有因病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讓皇后從旁協理政事,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權力,高宗在鼓勵武則天參政的同時,進行了又一輪政治清洗。繼長孫無忌一黨覆滅後,宰相李義府、上官儀,廢太子李忠等反對勢力先後被剪除。
上元元年,唐高宗李治自封為天皇,封皇后為天后,帝後並稱二聖。武則天從後宮走向朝堂,以公開的形式參與朝政。
太子早逝,李賢封儲
2
就在二聖臨朝的次年,即上元二年,被高宗夫婦寄予厚望的太子李弘因病去世,年僅24歲。
對此時已年近半百的高宗而言,李弘之死無疑是極為沉重的打擊,這種打擊除了來自於晚年喪子之痛外,還源於李弘之死打破了高宗之前的權力交接部署。
按照高宗之前的規劃,日益成年的太子李弘會逐漸取代母親,成為父親在朝廷上的主要助手,直至繼承帝國的最高權力,為此李治多次命太子監國以培養他的執政能力。
天不遂人願,也許是出生的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也許是受到武則天的逼迫,這位性情仁厚的太子比他的父親更為體弱多病(根據史料記載分析,李弘應該是死於肺結核),二十多歲就一命嗚呼,甚至有傳言是武則天毒死的。
李弘之死讓帝國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表達對此的痛惜,高宗又一次打破祖制,追封這位沒有當過一天皇帝的兒子為“孝敬皇帝”,以帝王的規格為愛子修建了陵墓。
對李弘的追思持續了一個月,為了儘快穩定因皇儲早逝而變幻莫測的朝堂,高宗下詔,封自己的第六子,即武則天的次子李賢為新太子。
比起英年早逝的兄長,李賢有更加強健的體魄和更為過人的天賦。他出生在永徽五年父母前往昭陵的途中,同年就和大他三歲的哥哥李弘一起被封為王。
長大以後的李賢容貌俊俏,天資聰穎,深得父親的喜愛。高宗曾對扶持自己上位的老臣李勣誇讚道:
“我兒已讀《禮記》、《尚書》、《論語》,過目不忘。他再三朗讀‘賢賢易色’,我問為何如此,他說自己特別喜歡這句話,可見他的聰慧出自天性啊。”
為了讓這個聰明好學的兒子有伴,高宗把剛參加完科舉的少年詩人王勃派到王府輔佐李賢,二人頗為投緣。
然而好景不長,年少輕狂的王勃因為一篇鬥雞的文章觸怒天顏,被高宗以離間皇子的罪名趕出了王府,落水而死。當然,這件事情並太過沒有影響高宗對李賢的寵愛。
為讓新太子儘快熟悉業務,高宗在命李賢留守長安監國(當時李治、武則天在東都洛陽)的同時,親自為他安排了幾位大臣做助手,分別是張大安、格希元、劉納言等人。
這些人都是著名學者,文學界泰斗級大佬。他們除了幫助太子處理日常政務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著書立說!
唐代的宮廷鬥爭在歷朝歷代中幾乎可以說是最為激烈,尤以高、武兩朝為最。在宮斗的過程中,皇親國戚們都以著書立說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從而增強己方的社會影響力。
早在貞觀年間,魏王李泰就招募學者編纂了《括地誌》,並將其作為自己奪嫡的籌碼。高宗初年,國舅長孫無忌主持制訂了著名的法典《唐律疏議》,與羅馬法並列為東西方法律的典範,影響深遠;李弘生前也組織學者編成了文集《瑤山玉彩》五百篇。
李賢作為新太子,為了儘快樹立自己的威望,著書立說也不失為捷徑,在太子的帶領下,幾位東宮屬官注釋了南朝史學家范曄的《後漢書》。
又讓監國,又有創作,可高宗似乎對新太子的地位還不放心,為了進一步向朝野表明李賢是帝國未來的接班人,他親自下詔表揚太子,大意是說,太子李賢才德雙全,工作認真負責,還愛讀書,肯用功,朕對他非常滿意……
憑藉著高宗的大力扶植和自身努力,李賢在不長的時間裡獲得了部分大臣們的認可,開始在大唐朝廷組建自己的政治勢力。
母子失和,紛爭再起
3
李賢在朝堂的日益崛起,讓他的母親深感憂慮不安,自顯慶年間參政至今,武則天已在朝廷站穩腳跟,成為帝國除丈夫外最有權勢的人。
長子李弘死後,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丈夫的默許下,武則天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弘文館直學士劉禕之、著作郎元萬頃、周思茂、胡楚賓等人以編寫《列女傳》、《臣軌》的名義(又是著書立說),從北門出入皇宮,參與決策,世人稱之為“北門學士”。
當此之際,太子李賢卻鋒芒畢露,逐漸在朝廷成勢。歷經廢王立武和其後多年政治鬥爭的武后心裡清楚,待到高宗去世,李賢繼位,自己這個皇太后就得退出朝堂,呆在後宮養老,這對權力欲極強的武則天而言,自是無法容忍。
而對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李賢來說,要想在父皇死後乾綱獨斷,掌握最高權力,母后無疑是最大的障礙。昔日親密無間的母子倆,圍繞著高宗身後的權力分配,變得日益敵對猜忌。
為了警告這個不聽話的兒子,武后將《孝子傳》和《少陽正范》賜予李賢,暗示太子不守孝道。武后的斥責讓太子心生怨憤。
正在此時宮內傳出了太子並非武后所生,乃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武順和高宗的兒子的流言,讓本就緊張的母子關係雪上加霜。
皇后娘娘和東宮不和,高宗陛下的頭疼病更厲害了。想自己打登基以來,隱忍了整整六年,從從舅舅手中把大權搶了回來。
幾十年來,平西突厥,滅高句麗,為江山社稷殫精竭慮,好不容易坐穩了皇位,國泰民安,本以為可以好好享幾年樂,老婆兒子又掐起來了。
懊惱之餘,皇帝陛下準備解決自己的家庭糾紛。一開始,高宗還抱著和事佬的心態,試圖緩和皇后和太子的緊張關係。
可隨著兩宮的鬥爭日趨明顯,高宗無奈的發現,妻兒之間的矛盾已經無藥可救,自己只有在二人之間做出選擇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深思熟慮之後,李治又一次站在了妻子一邊。為什麼會這樣?回顧一下唐代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原因。
剛才說過,高宗之所以允許武則天干政,是為了防止宰相做大,危及皇權,默許武則天招攬北門學士,亦是想用北門學士來分宰相之權,達到強化皇權的目的。
問題是,既然宰相不靠譜,兒子就絕對可以信任嗎?作為貞觀年間皇子奪嫡的參與者和勝出者,李治對此想必是心知肚明吧?
李淵去世那年,李治已八歲,耳聞目睹父輩一代的殊死搏殺,年幼的雉奴見識到了帝王之家骨肉之情的脆弱。而現在李賢在朝中羽翼漸豐,讓李治回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所作所為。
偏偏血氣方剛的太子爺自我感覺良好,處處向自己那位英明神武的爺爺看齊,李世民有秦王府十八學士,李賢也組建了自己的東宮班底;李世民倚仗軍功威脅兄長的太子之位,李賢也向母親發出了挑戰……種種行徑惹惱了武后的同時,也讓李治感到了威脅和不安。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二子十孫同日斃的淒涼晚景,李治無論如何不想再體驗第二遍。
儀鳳元年,高宗召郝處俊、劉仁軌、薛元超等人議事,一番叩拜之禮後,高宗對大臣們說:
“朕的風疾日盛,目不能視,希望退居大內,由天后主持朝政,眾卿以為如何?”
皇帝話音未落,宰相郝處俊反駁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太子而傳天后乎?
現在皇后和東宮正較著勁兒,皇帝說這種話,擺明了是護著皇后,你要護著老婆沒關係,但你要是想把你爺爺你老爹打下來的江山傳給那個女人,我們死都不答應!
迫於群臣反對,高宗不得不收回成命,但皇帝對於皇后太子之爭的態度,已然顯而易見了。
崇儼遇害,東窗事發
4
恰在此時,一位大臣的離奇死亡,敲響了李賢政治生命的喪鐘。
此人名曰明崇儼,方士出身,入宮之後的主要職責,首先是給皇帝陛下看病,再是陪皇帝陛下聊天。
或許是得罪了太子殿下,又或是看出了帝後對太子的不滿,想趁機立下易儲的大功以求今後的飛黃騰達。最近幾天,明崇儼常在皇帝耳邊念叨,看太子李賢的相貌,並非帝王之材,倒是相王李旦相貌更為尊貴。
叫明崇儼這么一說,本就對李賢心生警惕的高宗更加疑神疑鬼,不巧的是,明崇儼說出此話之後不久,就突然被人給殺了。是個人都會懷疑到太子頭上了。
眼見高宗對太子起了疑心,一位御史很及時的把奏摺送到了皇帝面前。
奏摺的內容很簡單,太子的好基友(李唐皇室很多人都好這口)趙道生仗勢欺人,在京城橫行不法,民憤極大,請陛下為百姓做主。
很快,趙道生被大理寺的人帶走了。一番嚴刑拷打之下,趙道生承認,自己看不慣明崇儼挑撥皇帝父子,自作主張殺了他。
如果說此前的種種只是懷疑的話,接到大理寺官員奏報的那一刻,李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太子對自己權力的威脅。
原因倒不僅僅是太子縱容好基友殺了明崇儼,更要命的是,明崇儼除了是皇帝的弄臣外,還負責治療皇帝的風疾之症,現在太子的基友殺了皇帝的醫生,也就表明,李賢不希望父親有康復的那一天。
再不收拾這小子,真要榮升太上皇了!以搜查趙道生殺人兇器的名義,宰相裴炎率御林軍沖入了東宮,在馬房裡發現了大批兵器鎧甲。
兔崽子,你還真想造反啊!
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組成了專案調查組,經過對相關人員的審查,得出最後結論,太子李賢於東宮私藏兵甲,圖謀兵變,證據確鑿。
調露二年,皇太子李賢廢為庶人,數年後流放巴州,所藏兵甲盡數焚毀,以儆效尤,東宮屬臣張大安、劉納言等貶職流放,高政被家人私自處死,太宗幼子曹王李明連坐伏誅。
前往巴州之前,李賢給父母獻上了一首詩,表達了自己不幸生在帝王家的無奈: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高宗殯天,武曌奪位
5
李賢被廢后,武則天第三子英王李顯被立為皇太子,才能不及兩個哥哥的李顯,在政治上自然無法與母親抗衡。
面對李顯能力不足和武則天日益做大的局面,高宗權衡再三,決定將帝國的未來託付給武則天。
弘道元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享年五十六歲。遺命太子李顯繼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進止。
數月後,武則天藉故廢掉了李顯,改立相王李旦為帝,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獨攬大權。
次年,為斬草除根,在武后的授意下,大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逼迫李賢自盡。曾經意氣風發,頗受矚目的皇太子,終究淪為了宮廷鬥爭的犧牲品。
天授元年,在依次剷除了宗室親王、李唐老臣等諸多障礙後,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開啟了新一輪權力博弈的序幕。
唐高宗 武則天 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