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武則天,絕對是毀譽參半的一個人,在古代沒有哪個人像武則天這樣走兩個極端,要么是死忠粉,要么反對到底。
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對於武則天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一個人總有好的一面也總有壞的一面,就像一個事物總有兩面性一樣。
我們在評價唐朝的皇帝的時候,總是會高估唐玄宗的功績,低估武則天的作用,實際上唐玄宗之所以能夠開創開元盛世,完全是站在李治和武則天的肩膀上,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積累,唐玄宗最多也就是個守城之主,安史之亂唐朝迅速又盛轉衰就是證明,唐朝還是一蹶不振,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榮光。
武則天值得說的地方很多,這次我們關注武則天一個很小的發明,正是這個小的發明改變了無數學子的命運,包括現代學子,那么這個發明到底是什麼呢?
不賣關子了,其實就是糊名法。
說到糊名法,從小考試的我們都不陌生,每次考試都要在試卷的一側填寫姓名、學號等個人信息,等交卷以後,這欄信息就被封起來了,然後進行閱卷。
這樣閱卷老師就不知道是哪個考生了,批改的試卷就相對公平,為了防止老師徇私舞弊,閱卷還是交換進行,能夠防止老師通過對字型的熟悉徇私舞弊,破壞教育的公平。
《隋唐嘉話》曰: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蓋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貢舉發解,皆用其事,曰封彌。”
《隋唐嘉話》雖然不是史書,《資治通鑑》《舊唐書》中很多內容都是從這本書里取材,可見這本書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側面證明武則天發明糊名法並非編造。
糊名在宋代常稱為“彌封”,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中說:“本朝進士,初亦如後制,兼采時望。真宗時,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糊名法的使用,得到很多朝臣的反對,如范仲淹、蘇頌等,都曾提到糊名過於冒險:平時聲名狼藉,考試成績上佳,你錄取他不錄取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和正直的大臣才意識到,糊名是閱卷最合理最公允最無話可說的一種手段。科舉本來就是唯才是舉,不應以道德水準強加。
可以說糊名法極大的推動了科舉選才的公平性,直到現在我們還是這項發明的受益者,發源於西方的公務員制度就是參考科舉制,也保留了糊名法,中國現代的考試也是同樣,只要有考試都採用糊名法。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最公平的。
武則天 糊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