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頂盔(morion)和小型高頂盔(也稱作西班牙高頂盔)
16世紀至17世紀前期,隨著歐洲火器的技術水平和使用頻率的不斷提升,士兵護具的重要一環——頭盔,也在與時俱進。這段時期中最為流行的開放式頭盔(open helmet)之一便是風格各異的高頂盔了。這種頭盔直接來源自於老式的西班牙高頂盔(cabasset),兩種頭盔都具備相當鮮明的特徵。高頂盔的特點是有著巨大的雞冠形頭飾,帽檐兩側向下翻折,前後尖尖的兩端形成帽檐的最高處。這些頭盔通常採用複雜的手工藝,裝飾上也是極盡奢華。大多數也是為歐洲的王親貴族(輕盔同樣如此)所製造的,除了他們本人以外,還常常供其親兵、衛隊使用。
▲16世紀末期紐倫堡生產的高頂盔,據說是薩克森選帝侯衛隊的裝備,重2.1公斤
不過,也有一些城鎮的衛兵配備了高頂盔。同樣流行的還有另一種形態的高頂盔——西班牙高頂盔。盔形是半杏仁形的,通常在盔頂有著如同向後倒垂的植物莖一樣的突出部位,其帽檐狹窄,多為扁平樣式。一些頭盔上有著十分華麗繁複的浮雕,通常為禮儀用途,但更多的為“素麵朝天”或只有簡單裝飾,這部分才屬於軍人的實戰裝備。西班牙高頂盔結構相對簡單,便於批量製造,物美價廉,在16-17世紀頗受青睞。1588年英格蘭面臨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無敵艦隊入侵威脅時,曾大量生產西班牙高頂盔。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英格蘭南部的許多教堂里還能發現許多這樣的頭盔,它們如同在帽子商店裡一般,層層疊放在一起,多年的陳銹令它們已經無法分離。
▲1575-1580年米蘭製作的西班牙高頂盔
▲1600年義大利生產的西班牙高頂盔
封閉式頭盔與活動面罩頭盔
同樣的,封閉式頭盔和活動面罩頭盔在十六世紀的頭二十五年中出現了新的形態。過去的鳥喙式、猴面式或風箱式面甲現在被一種更為複雜的新形製取代了——這種新式頭盔迅速席捲全歐,當然,各地的產品在細微之處或者結構上存在一點差別。其結構上的改變是:從觀察孔以下,面甲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獨立的部件。下半部分稱為上頸甲(uper bevor),其造型突出有如當代船隻的船首,可以上下開合。上半部分是像帽舌一樣面甲(visor),當與護面具合起來時,可以完美契合後者的上緣。面甲是活動的,可以升起,以提供更好的視野。
▲1585年義大利米蘭製作的封閉式頭盔,重2.6公斤
▲1540-1545年義大利米蘭製作的封閉式頭盔,重3公斤
頸甲(與從前的封閉式頭盔中的頸甲毫無二致)、上頸甲和面甲三者全部依靠同一個支點來活動,這個支點一般為從頭盔內部穿出的一個活動螺栓(通常在太陽穴位置)。活動面罩頭盔的結構與之類似。到1525年以後,過去活動面罩頭盔所用鉸鏈一類的舊方法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在這段時期,除了那些頸部上方可以鏇轉的頭盔以外,由層疊的金屬板構成的頸甲會被固定在頭盔後方以及面甲的底部。
▲1535年製作於德意志地區的活動面罩頭盔
大約1570年以前,這種頸甲的側面傾斜角很大,但1570年以后角度開始無限接近於垂直。另一個在1560年以後發生變化的特徵就是雞冠形的頭飾了,尤其是產於義大利的頭盔。早期封閉式頭盔相對低矮的雞冠形頭飾到1550年代變得日漸高聳,1560年以後體積進一步劇增,最終,形成了仿佛腦積水般“畸形”的頭盔樣式。來自英格蘭格林威治盔甲工廠的頭盔保持著活動面罩頭盔的基本結構,不像歐洲大陸同行作品那么誇張,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十七世紀二十年代。義大利式和英格蘭式封閉頭盔的共同特徵是護面甲側面輪廓的最末端始終是向外傾斜的,並且有一定的向內的凹陷弧度。
歐洲 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