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駕馭功臣?五大帝王各有妙招、狠招!

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

難在哪兒?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駕馭功臣(包括謀士和武將)。

君臣關係能否處理得當,直接影響新政權的穩定。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歷史上五大帝王的不同做法。

劉邦:恩威並施

陳道明版劉邦陳道明版劉邦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幫他一起打天下的,也都是敢向儒生帽子裡撒尿的人物。對於這些功臣,劉邦採取分封王侯、賦予特權的籠絡策略。

早在楚漢相爭中,劉邦就曾先後分封異姓功臣為王,如韓王信、燕王臧荼、趙王張耳、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芮等,後又陸續分封功臣蕭何、曹參、張良等137人為列侯。

為了取信於功臣,劉邦在分封列侯時,曾與列侯立誓:“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

漢初被分封為列侯的功臣一般都在朝廷或郡國擔任重要官職,形成“布衣將相”的政治格局。而且,他們在經濟上有食邑特權,封戶大多數在一千至二千戶。被封為列侯的功臣有權向封戶徵收租稅,加上做官的俸祿和私田的地租收入,財富頗豐,列侯的封爵和食邑在制度上亦有世襲之權。

劉邦在酬答功臣的同時,又對功臣大加殺戮或嚴密防範。

首先,以所謂“謀反”罪名,將那些功高震主的異姓諸侯王一一誅殺,唯有長沙王吳芮得以自保。劉邦分封異姓功臣為王,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當他取得天下之後,感到像韓信這樣的開國大功臣已不再需要,並且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因此劉邦以各種藉口殺掉他們。正如韓信所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其次,劉邦對封侯的功臣也非完全相信,而是時時加以防範。蕭何位居丞相,功次第一。韓信被殺後,劉邦領兵在外,派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增邑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的衛隊。表面上看是尊崇蕭何,實際是懷疑、防範他。

公元前196年,劉邦在征討淮南王英布時,多次派使者詢問蕭何在長安做何事,說明劉邦對蕭何很不放心。蕭何用賤價強買百姓田宅,劉邦回到長安,百姓遮道狀告蕭何,但劉邦毫不在意,而當蕭何為民請求租種上林苑的閒田時,劉邦卻大怒,認為蕭何接受商人財物,為民請命,收買人心,因此將蕭何下獄治罪(鏇被赦免)。此事充分說明劉邦對蕭何猜忌之深。蕭何自劉邦起兵以來,一直跟隨其後忠心耿耿,但仍不免於禍。

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

《長歌行》劇照《長歌行》劇照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國後仍然實行分封制度,作為安撫功臣的一種策略,但與西漢有所不同。

首先,東漢不再分封異姓功臣為王。漢高祖劉邦在消滅異姓諸侯王以後,與臣下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死後,除呂后分王諸呂之外,終兩漢不再分封異姓功臣為王。其次,東漢被封為列侯的功臣享有更多的食邑。西漢初功臣侯大多數食邑在二千戶以下,超過萬戶的僅有4人。而東漢光武帝分封的135個功臣侯,有食邑記載的22人,其中食邑超過萬戶的就有11人。

劉秀不僅用大量的食邑酬答東漢的開國功臣,而且允許功臣的子孫襲爵,皆食故國半租。此外,西漢初功臣侯一般都在朝廷做高官參政,丞相大都由功臣侯擔任,並掌有實權。東漢初雖也有極少數功臣侯在朝廷做高官,但大多數功臣侯的實際參政作用已有所降低。《後漢書·賈複列傳》記載:“復為人剛毅方直,多大節。既還私第,闔門養威重。朱佑等薦復宜為宰相,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

劉秀對功臣的基本政策是“退功臣而進文吏”,即不讓功臣擔任朝廷要職,而任用文官參政。自隴、蜀平定後,非遇警急,劉秀不再談論兵事。皇太子曾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東漢初,劉秀所任用的三公官只有少數功臣。大司徒前後十任,僅有高密侯鄧禹一人是開國功臣,而且任期只有兩年多。大司空前後九任,亦只有四位開國功臣。

劉秀安置開國功臣的具體方法是免除其軍職,以列侯的身份歸第、歸國或奉朝請。如高密侯鄧禹於公元37年被免除右將軍職務,以特進奉朝請。膠東侯賈復被免除左將軍職務,以列侯歸第,加位特進。建威大將軍耿於公元37年交出大將軍印綬,被罷官,以列侯奉朝請。

劉秀雖然在公元37年以後不讓開國功臣參政,但是對他們卻很照顧,採取一些籠絡、安撫措施,因此,這些開國功臣都能保全爵祿,沒有遭到猜忌和殺戮。

唐太宗:信任、尊崇功臣

《貞觀長歌》劇照《貞觀長歌》劇照

唐太宗對功臣不存戒心,深信不疑。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的偏將,降唐後不久,與他同降的尋相等皆叛,諸將認為尉遲敬德必叛,將他囚禁,有人建議太宗把他殺掉以免後患。太宗說:“寡人所見,有異於此。敬德若懷翻背之計,豈在尋相之後耶?”下令立即釋放尉遲敬德。

太宗把他引入臥室,賜以金寶,推心置腹地對他說:“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終不聽讒言以害忠良,公宜體之。必應欲去,今以此物相資,表一時共事之情也。”

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屬,曾是唐太宗的政敵。有人告發魏徵謀反,唐太宗說:“魏徵,昔吾之仇,只以忠於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讒構?”竟不問魏徵,反以誣告罪處死了告發者。

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房玄齡留守,許以便宜行事。有人誣告房玄齡,玄齡即把告密人送到太宗行營,太宗大怒,腰斬告密人,並發“璽書讓玄齡以不能自信,責令更有如是者,可專決之。”

唐太宗充分發揮功臣在打天下和治天下過程中的作用。唐初,位至宰相的功臣就有十人。房謀杜斷,並為良相。魏徵犯顏直諫,無所畏懼,堪稱一代諍臣。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李長於謀略,勇猛善戰,有百勝名將之稱。其他功臣或在朝廷為六部尚書、九卿、大將軍,或在地方任都督、剌史。文臣武將,各盡其才。

唐太宗對功臣十分愛護,平時善於教育功臣,因此唐初的功臣一般都能保全功名。只有極少數的功臣因居功自傲、圖謀不軌,被太宗殺掉。

尉遲敬德自恃其功,目中無人。一次,唐太宗在慶善宮大宴近臣,尉遲敬德因座次與人爭吵,任城王李道宗上前勸阻,敬德竟幾乎打瞎道宗一隻眼。唐太宗批評尉遲敬德說:“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彭醢,非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尉遲敬德從此以後有所收斂。

長孫順德枉法受財,事發,唐太宗念其有功,不忍加罪,於是在殿廷賜其絹數十匹,以使慚愧。大理少卿胡演奏說:“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恕,奈何又賜之絹?”太宗說:“人生性靈,得絹甚於刑戮,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唐太宗特別尊崇功臣,在政治上給予功臣極高的榮譽。唐太宗於公元643年下詔在長安大內北面的三清殿東側凌煙閣繪製二十四功臣畫像。每張畫像都附有贊語,簡要概括畫中功臣的閱歷和功績。圖形凌煙閣是唐初功臣的最大榮耀。功臣可以得到皇帝的賜姓,如徐世降唐後,唐高祖賜其姓李,改名為李,與皇帝同姓也是一種榮譽。功臣還有減罪、免死的特殊待遇。功臣的子弟也可以得到封爵、官秩,有的還娶皇帝的女兒為妻,稱為“尚公主”。功臣死後還可以得到贈官、諡號,朝廷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為其刻石紀功,享受陪葬皇陵、配饗皇帝宗廟的榮譽。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是用發動政變的方式奪取帝位的,他做了皇帝以後,最為關心的問題便是如何使趙氏子孫長久統治下去。趙匡胤曾擁立過郭威,自己又導演過陳橋兵變,深深懂得應該首先從身邊的禁軍大將下手,消除他們對皇權的威脅。公元961年春,他將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從此,禁軍的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一職不再除授。

同年秋,趙匡胤宴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功臣。酒酣之際,趙匡胤對諸將說:“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郡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敢安寢而臥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上曰:“然。汝曹無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何?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不可得也。”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憐,指示以可生之途。”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次日,眾將紛紛稱病,請求解除兵權。趙匡胤準其請求,撫慰賞賜特別優厚。以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一律免除他們的禁軍職務,只有石守信仍兼侍衛都指揮使,但也是有職無權,掛個虛名而已。這一次連殿前副都點檢也撤銷了。

趙匡胤導演的“杯酒釋兵權”,是收功臣典禁軍之權,這是趙匡胤和趙普策劃的收兵權的第一步。雖然消除了皇帝身邊的隱患,但這些功臣解除兵權以後仍為諸鎮節度使,如果他們的勢力過大,也會來爭奪天下。因此,趙匡胤下一步就是想方設法奪取那些年老、資深、勢大的節度使的兵權。

公元969年冬,趙匡胤把一些有名望、有勢力的節度使召進京城,在後苑宴請他們,在座的有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等。酒過三巡,趙匡胤從容地對諸將說:“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在場的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明白趙匡胤的意思,即上前奏道:“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而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等卻不知趣,爭相陳述自己攻戰的勳勞和艱苦。趙匡胤說:“此異代事,何足論也。”次日,全部罷免他們的節度使之職,以武行德為太子太傅,郭從義為左金吾衛上將軍,王彥超為右金吾衛上將軍,白重贊為左千牛衛上將軍,楊廷璋為右千牛衛上將軍。

趙匡胤兩次收功臣的兵權都是採取和平方式,在酒宴中順利完成的。他不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大殺功臣,卻消除了唐末五代藩鎮專橫跋扈的積弊,加強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被歷代史學家傳為美談,確實是駕馭功臣的一種高明策略。但是,趙匡胤在收兵權的同時,作為交換條件,也給予功臣大量的賞賜,並採取與功臣子弟聯姻的方式籠絡功臣。宋朝重文抑武,用文臣知州縣。功臣大都是武將,在釋去兵權以後,無論留在朝廷或在地方做節度使,都沒有什麼實權。越匡胤對功臣多加優客,只要他們不鬧大亂子,概不過問。

朱元璋:屠戮功臣

朱元璋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集權統治的典型代表,明初的統治建立在嚴刑酷法、大肆屠殺的基礎上,是名副其實的恐怖政治。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一是要消除功臣威脅,二是要大權獨攬,防止大臣專斷。為此,朱元璋以屢興大獄為手段,以誅殺成千上萬的官民為代價,建立自己的血腥統治。

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是朱元璋即位後的首任宰相,功大位高資深,在朝廷中有很大勢力。朱元璋在公元1369年便有易相的想法,曾向劉基徵詢能夠代替李善長為相的人選。公元1371年初,李善長以年老有病為由請求辭職,朱元璋正好順水推舟,即下詔準其致仕,安置在鳳陽養老。

公元1380年初,宰相胡惟庸因“擅權植黨”被處死。李善長與胡惟庸是同鄉故舊,又是親戚,胡惟庸的升遷乃至當宰相,都是與李善長的推薦和支持分不開的。李善長雖與胡惟庸的關係密切,但他早已離開權力中心,又與皇上是兒女親家,朱元璋這時尚無加害他的意思。

公元1390年,李善長的親信丁斌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當年曾與胡惟庸一起策劃謀反。朱元璋立即逮捕李存義父子,李存義供認曾動員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但遭到拒絕。又有人告發胡惟庸準備謀反時,曾派一個名叫封績的人往漠北聯絡蒙古作外援,此人現在就藏在太師府中。朱元璋急派人搜查,果然搜得封績。他供認:當年胡惟庸確實派他去蒙古聯絡元朝殘餘勢力,胡被殺後,他不敢回來。後來明朝大將蘭玉遠征蒙古,他被俘押回南京,被李善長保釋藏在太師府。封績還交出當年他去蒙古時帶去的李善長寫給元朝君主的親筆信。

人證、物證俱在,李善長一下子成為十惡不赦的罪人。欽天監秉承朱元璋的旨意上奏說天象異常,並說這是由於大臣不忠於皇上引起的。於是朱元璋派軍士赴太師府執行天意,殺死李善長及其家人70餘口,僅赦免了臨安公主、駙馬李祺及他們的兩個兒子。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竟落了個如此悲慘的下場。李善長之死是冤枉的,他的罪證幾乎全是來源於嚴刑拷打之下的供詞,而且在時間上又前後矛盾,極不可靠。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在李善長死後僅七個月,解縉和工部郎中王國用就寫了一篇奏章,說明李善長幫助胡惟庸謀反是根本不可能的,批評皇上借發生“星變”殺大臣,公然為李善長鳴冤。朱元璋看完這篇奏章,左右為難,最後竟不置可否,這實際上等於向天下人默認李善長之死確實是樁冤案。

劉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謀士,運籌決策,不僅有定天下之功,而且參予制定國家制度。公元1370年,劉基被授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封誠意伯。由於劉基為人剛直,嫉惡如仇,因此得罪了當朝宰相,也冒犯過皇上。

公元1371年,劉基功成身退,告老還鄉。他終日飲酒賦詩,口不言功,避不見官。1372年,劉基向朱元璋建議在談洋設立巡檢司,派兵駐守。1373年,在茗洋發生了逃軍周廣三的反叛事件,當地官吏沒有上報,劉基如實上奏了朝廷。宰相胡惟庸因與劉基有前嫌,便指使他人誣告劉基看中了談洋這個地方,因為這裡有“王氣”,想占據此地作為自己的墓地,當地百姓不肯,便提出設立巡檢司,派兵驅趕當地民戶,因此激起民變。

胡惟庸請求朱元璋以叛逆罪處死劉基。朱元璋雖未完全相信,但為此事深深猜忌劉基,移文切責他,並奪了他的俸祿。劉基特別害怕,便再次入朝,當面向朱元璋謝罪。為了消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他便留在京城,不再要求回老家。劉基憂憤得病,胡惟庸藉機帶兩名“御醫”,假託皇帝之命,為劉基看病。劉基吃過藥後,病情日益嚴重。劉基向朱元璋上奏胡惟庸陷害自己,朱元璋也沒有任何反應。1375年3月,朱元璋作《御賜歸老青田詔書》,遣使護送劉基回到家鄉。劉基抵家後不久病逝。一代功臣劉基竟被朱元璋假胡惟庸之手害死。

其他功臣的命運也和李善長、劉基、徐達一樣,倖存者廖廖無幾。至洪武末年,朱元璋將功臣宿將幾乎誅殺殆盡。

總結:

綜觀中國歷代帝王駕馭功臣的策略不外乎殺、養、用三種,或兼而有之。劉邦對功臣有殺有用;劉秀、趙匡胤對功臣養而不用;唐太宗對功臣完全信任、充分使用;朱元璋對功臣殺而不用。無論採取哪種策略,都是出於鞏固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但是,對功臣採取殺戮的策略,容易激化君臣矛盾,不利於社會穩定。對功臣採取養起來的政策比較穩妥,有利於調節君臣關係,但不利於發揮功臣在治天下過程中的作用。只有對功臣完全信任、大膽使用,君臣一體,共治天下,才是積極的駕馭功臣的策略。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