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平山縣小覺鎮有一座烈士陵墓,這座陵墓是當地百姓自主修建的。在日軍掃蕩期間曾三次炸毀這座烈士陵墓,當地民眾又三次修復,直到新中國建立後這座陵墓才被移至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這位逝去的烈士是誰?為什麼如此受當地民眾的愛戴?
這位烈士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贛東北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創始人之一的周建屏。周建屏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八期,後在黃埔軍校進行過學習深造。早年間,周建屏在朱德手下任職連長,參加過護國戰爭、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等。1927年春,經朱德介紹,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進入軍官教育團,協助開展黨的工作。
1929年下半年,周建屏受黨的委派改名為周子炎到贛東北工作,先後被任命為紅軍團長、師長。途經都昌時,與中共都昌縣委一起領導了汪家墩武裝起義,創建了贛東北紅軍游擊第一大隊。9月進入信江紅區,10月當選信江蘇維埃政府執委、兼任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團長。以後該團擴編為獨立師、紅十軍,他任師長、軍長,與方誌敏等指揮部隊轉戰於閩、浙、皖、贛邊區,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擴大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隊伍。
1933年1月,周建屏率部與中央紅軍1方面軍3軍團在貴溪上清宮會師。根據指示,他率部迷惑調動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轉移,為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創造有利戰機。
1935年1月,周建屏在戰鬥中身負重傷,隨後的幾個月一直處於養傷階段。 6月因傷病加重被護送到上海進行治療。在那個環境殘酷,缺醫少藥的年代,這次重傷為以後周建屏的舊傷復發埋下了隱患。
1937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周建屏任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率部在平型關右側擔任主攻任務,重創日軍板垣師團。11月奉命和劉道生率部開闢晉察冀軍區4分區,任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他們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改造鄉村政權,收編地方武裝“聯莊會”,幾個月的時間,發展了相當於3個團的區隊,粉碎了敵人數次“掃蕩””,使四分區後來成為晉察冀邊區的模範抗日根據地。
1938年四分區司令部遷至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平山縣小覺鎮。周建屏率領分區機關和部隊,在日偽軍殘酷的“封鎖”、“分割”、“掃蕩”和“蠶食”的極端困難條件下,發動和支持民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幫助地方百姓發展生產,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動員民眾踴躍參軍,建立地方抗日武裝。周建屏這一系列做法獲得了當地百姓的極力擁護。在艱苦的戰爭環境和頻繁的轉戰、作戰下,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舊傷復發不治去世。
周建屏逝世後,當地百姓自發為他建立了陵墓。1939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把平山縣小覺鎮改名為建屏鎮,1945年10月,又以小覺鎮為中心建立建屏縣,建屏縣成為當時石家莊市第一個用烈士姓名命名的縣。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將周建屏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抗日戰爭 日軍 紅軍 周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