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管是人類的航行經驗還是船舶發展技術都處在水平很低的狀態,但是不甘寂寞的人類在陸上待久了,總想到海上去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我們古時候的中國人重要的幾次出海航行經歷。
秦始皇四次江海巡遊
秦始皇作為封建王朝的開闢者,為鞏固並加強其中央集權,在統一中國後曾五次出巡。除了第一次是在陸上巡遊之外,其餘四次都是走的水路。這是我國古代史上第一次有計畫有組織的大規模航海。在秦始皇第四次巡遊後,為解決北方駐軍的糧餉問題,秦始皇發起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海上漕運。在第五次巡遊中,秦始皇先後乘船航行於長江與黃海、渤海水域,環航了山東半島。
徐福東渡日本
徐福是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為了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先後兩次東渡出海。徐福在東渡日本期間,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文字、農耕和醫藥技術。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
漢武帝七次巡海固海防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拓型皇帝,隨著文景之治的成功,富裕的大漢朝開始向海洋擴張,同時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沿海地區,漢武帝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水師。從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89年,他曾親自七次巡海航行,並以軍事實力掃清發展航海事業的陰力,暢通了沿海全線的海上航路。漢武帝七次巡海,不但年距很近,有時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兩年,在69歲高齡時還在巡海。
東晉法顯天竺求法探險路
法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公元399年,法顯以年近花甲之高齡,西行求法。足跡遍及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爾等中亞地區。在學成之後,踏上了航海歸國的艱難征程。法顯歷經3年艱難的航海生涯,終於在412年7月間回到了祖國。回國之後著有《法顯傳》,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於遠洋航行的紀實性文獻。
唐朝鑒真東渡日本
鑒真是唐代著名高僧。自公元743起,至754年止,鑒真在11年內先後6次東渡日本,歷盡苦難,備受艱辛,在中日兩國友好的航海交往史上留下了永世不滅的千古美談。
在鑒趙圓寂後16年,日本奈良時代的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受鑒真弟子思托等委託,寫下了中日古代文化史上的光輝名篇——《唐大和上東征傳》。這本著作生動地記敘了鑒真的光輝一生,其中關於他6次東渡的描述,對於研究唐代對日本的海外交通政策,唐代中日雙方的造船術與航海術的發展水平與曲折變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歷史材料。
宋代徐兢出使高麗
徐兢,是北宋著名的航海活動家,1122年,宋徽宗得知高麗國王俁去世,由王子登位,即委任徐兢等一行兼作弔喪與賀喜的特使,前往高麗。歸國後,徐兢撰寫了一部航海紀實性著作《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此書不僅生動地顯示了古代中朝之間的友好睦鄰關係,為研究古代高麗的城邑、山川、風俗、典章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傑出的先驅者。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組織規模空前的遠航船隊,七次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沿岸、非洲等三十多餘國。
鄭和七下西洋是在一個十分廣闊的海域內進行的航海活動,在15世紀初期進行如此大規模遠航,堪稱世界航海史奇蹟。鄭和下西洋維護了海洋安全傳播了先進的中國古代文明,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完善了印度洋航路。
鄭和下西洋 秦始皇 航海 徐福東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