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始建於永徽三年。千百年來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標誌和象徵,曾經作為西安的市徽,是我國政府接待外國元首及國際友人的場所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名稱由來
關於大雁塔名字的由來,有這么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關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遊學時,瞻仰了那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就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文化歷史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浮屠”或“慈恩寺塔”,始建於唐代永徽年間。唐高宗時,玄奘為貯藏從西域取回的佛經佛像和舍利,主持修建大雁塔,並親自按印度窣堵坡形式設計。當時塔高5層,約60米,磚面土心,不可攀登。50年後,磚縫草木叢生,塔身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該塔在原址上增高為10層磚塔,後又遭戰亂破壞。
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時降為7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明代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今日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64年大雁塔又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價值意義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塔磚,是佛塔這一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並漢文化的典型物證。
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此外,大雁塔的修建,也是塔這種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至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的中國化。
西安 大雁塔 建築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