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名士。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出現在第三十五回和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為人淡迫名利,清雅高尚,學識廣博,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水鏡莊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城南,乾隆的《襄陽府志》有關於水鏡莊的最早記載:“山峰高聳挺秀,山下有溪,水聲淙淙如玉佩。有石室曰白馬洞,為漢水鏡先生棲隱處。”
關於司馬徽有一個“司馬稱好”的典故,據說司馬徽的眼裡向來沒有好壞之分,不管遇到什麼人什麼事他都只會說好。走在路上,一位同鄉向司馬徽問好,司馬徽回答好。受傷了,有人擔心他前來看望,他說自己很好。後來他遇到一個人,那人淚流滿面說自己的兒子死了,司馬徽依舊說好。妻子聽聞此事,大罵司馬徽此言缺德,司馬徽不氣不怒,平淡而道:“夫人說的好。”妻子無言。成語“好好先生”始於明代,也是由司馬徽說好演變而來,現代多指是非不分,不願與人爭執,寧願違背自己本來的意願也不肯得罪他人的人。
司馬徽的性格令人難以捉摸,他雖處處稱好,但無論誰請其出山做官,他都不肯。後來司馬徽聽聞劉表在荊州辦學,便客居於荊州襄陽,收了一眾徒弟,這些徒弟包括諸葛亮、龐統、徐庶、宋忠、向朗等名人學士。這些人大都追名逐利,各奔其主,只有諸葛亮、龐統與司馬徽一樣並不在意這些名譽利益,選擇隱居在襄、漢之間。
一次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與他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么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劉備問司馬徽:“那么你認為誰是真正的俊傑呢?”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和龐統可稱之為俊傑。”此前徐庶也曾向劉備舉薦過諸葛亮。後來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在劉備手下,諸葛亮與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世人因司馬徽的識人之慧,對他非常尊崇。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司馬徽被曹操抓獲,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司馬徽的墓現存於河南省禹州市褚河鄉余王村潘莊的東側,墓前立有石碑,石碑上刻著“漢司馬徽先生之墓”八個字,此碑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丟失,後來又被找到,放回潘莊。
三國 諸葛亮 司馬徽 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