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宮廷里有公共廁所嗎?明朝皇宮如廁指南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很多人都會有好奇的疑問,古代的宮廷里有公共廁所嗎?從史料記載來看,答案是“有”。

今天,一般來說,公共廁所分為“男廁所”與“女廁所”。但在往昔的中國宮廷里,情況就有點特殊,分為外臣用的廁所、太監用的廁所和宮女用的廁所,後二者在形式上一致,沒有專供男性立著小便的設施。

很多人都會有好奇的疑問,古代的宮廷里有公共廁所嗎?從史料記載來看,答案是“有”。《酌中志》與《明宮史》兩本書里記載了明代北京皇宮裡的公共廁所的具體形制,其中反映的情況,大概對了解歷代宮廷的如廁方式都有參考意義。《明宮史》所記為:“乾清宮門圍牆之內,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間者,曰東夾牆、曰西夾牆,特製糞桶堅好。仍於幫溝處,以木板為牆,離地二三尺開圓孔,安竹筒長六七尺者十餘根,為內臣便溺,免沾污衣靴也。慈寧宮西第等處,皆宮眷、內官便溺之所,宮牆之外磚砌券門,安大石於上,鑿懸孔垂之,各有淨車在下接盛。於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開玄武門及各小門掃之。”“隆宗門外,朝東者曰司禮監經廠直房……慈寧宮外層向東小門之南曰北司房,即文書房也。再南曰司禮監管賞處,即兩班四撥寫字所居也,亦有第房,木桶竹筒,為眾便溺之所。”由之可知,明宮設有多處公共廁所,這些廁所分為兩大類型: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第一類,以乾清宮附近的廁所為典型,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擺放若干可以移動的“糞桶”,推測起來,糞桶是採用民間所稱“馬桶”形式,為一種坐便器,官員坐在桶上大便,比較不容易沾污袍靴。廁所中的另一部分專門闢為“小便區”,其具體形式為:在房屋的當中豎立一道木板牆,在這道木板牆上,距離地面二三尺的高度,開有十多個圓孔,於木牆面上一字排開,相間有距。每個圓孔中都嵌有一根竹管,伸向板壁的另一側。這些竹管長六七尺,斜向下傾,而在木板牆與房屋的牆之間挖有溝渠,竹管的末端正位於這道溝渠的上方。這樣,上朝的大臣們來這裡小便時,只要立在木牆前,把陽具對準圓孔,便可將尿液射到圓孔里,順著竹筒流到木牆另一側的溝渠中。按當時人的觀點,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保證男性官員的官袍和靴子不會被自己的尿濺到,畢竟那時的官服衣料十分貴重,而且難以清洗,另外,如果真的袍、靴上有尿污,再在宮中走動就是大不敬啊。

《明宮史》說安在圓孔中的竹筒為“內臣便溺”之用,恐怕是誤會,這樣的小便器實際上只能用於身為正常男性的“外臣”,即從宰相起的各級官員。因為乾清宮兩側的男廁內部豎有木板牆以形成小便區,所以人們便以“東夾牆”、“西夾牆”來委婉地稱呼這兩處公廁,避免直呼的名稱不雅。所謂夾牆,正是指廁內的木板牆。像乾清宮這類地方,是外朝大臣們會到的地方,為他們設立廁所,確屬必要。此外,如《明宮史》所記,宮內凡是有正常男性官吏乃至匠人僕役活動的區域,都會設定這個類型的公廁。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至於內臣即太監所用的廁所為另一類,以慈寧宮附近的廁所為典型。不知是誰的創舉,這種廁所一定是依靠著比較外圍的宮牆建造,在結構上頗為考究:宮牆上開出多個券形門,宮牆之內,對應著每一個券門,都築有一道弧形頂的長條拱道,這些拱道以磚砌成,並列在一起,形成了廁所的“骨架”。也就是說,若干條帶拱頂的筒道聯排並峙,合成一個基座,異常堅固,供人們如廁使用的台面架高在這一基座之上,非常的牢穩安全,無塌陷之虞。具體方式是在平行的長筒式拱頂之間搭上一片又一片大而厚的石板,這些石板彼此相接,拼為平整的台面。石板當中鑿出數個開孔,直接穿透板面以及其下的磚砌拱道,通到拱道之下的空間,此般開孔即是廁坑,因此,這一類型的廁所是採用“蹲坑”的形式。人要如廁,需藉由階梯登上石板搭成的台面,然後蹲於開孔上方,向孔內便溺。

基座本身為中空的狀態,拱頂之下是長條狀的筒道,其空間正好用於安置“淨車”即糞車。這些糞車的車板上以木板四圍,形成開敞的箱輿,特意放置在開孔的下方,由此,上面落下的屎尿便會直接落到糞車的箱輿內。打掃時,只要直接把糞車推出即可,簡便快捷。同時,基座在宮牆內的三面均以牆壁圍合,糞車出入均通過宮牆上的券門,行經宮牆外的通道,這樣,慈寧宮的範圍內就不會出現糞車的影子,不會遭到其穢味的污染。據《萬曆野獲編》,當時宮內最低賤的勞役便是推糞車出入宮門,小太監之間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就是“你是個推糞的”,一定會引發拳腳相加的毆鬥,甚至鬧出人命。

按宮中規矩,每月三次清理糞污,在初四、十四日和二十四日,廁所的券門打開,同時一路開啟宮門,讓太監把糞車推出,清理乾淨之後再拉回原位。神奇的是,因為這三天裡多道宮門都要打開,所以居然形成了宮裡的集市,稱為“內市”。宮中設市場,自宋代一直到清代都存在,也許歷代都是類似的情況,在清理糞便的日子裡順便舉辦吧。內市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需另作專文討論。

要說明的是,慈寧宮等處,也就是“後宮”的部分,極少有外臣出入,只有太監、宮女服侍皇帝與后妃,於是,在這裡,就只有蹲坑式廁所。原因在於太監們遭受到去勢的摧殘,無法如正常男性那樣站著小便,因此,他們所用的廁所便與宮女的一樣,只有蹲坑,無需另設小便區。《酌中志》為太監劉若愚所著,便只提到蹲坑式的“宮眷、內官便溺之所”,沒有提到另外那一類型,正因為他書中只涉及宮廷內的太監的情況。

網路配圖網路配圖

這些架高的公廁顯然只給太監、宮女使用,皇帝以及后妃是使用馬桶的。《萬曆野獲編》還記載了宮內設定臨時廁所的特殊情況:

每當太后與皇后的壽日、元旦以及重大節日,三品以上命婦都要入宮朝賀,每位命婦允許攜帶一名婢子服侍,不過大家都讓自己的女兒或者兒媳充任,由此一起獲得入宮的機會。同時,還會給每位命婦一座圍屏、一隻“溲器”即小便器,供她們方便時使用。推測起來,在盛會的日子裡,這些圍屏與尿壺會安放在隱蔽偏僻的偏殿內,把偏殿暫時改造成公廁。根據入朝的具體人數,同等數量的圍屏很有次序地豎立在殿中,行列整齊,猶如布陣。圍屏應當是以後人不清楚的方式標示了具體的使用者,貴婦們可以帶著自家晚輩,躲入指定給自己的圍屏內,在不被旁人看到的情況下“解手”。如此的安排可算充分考慮到隱私,很是顧及上層社會的體面了。

朝會散後,圍屏和尿壺撤去,專為外命婦們設立的臨時女廁也就消失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