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從新年初一到十五,朕一個人,在玉煕宮,齋戒祈雪。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裡,嘉靖皇帝因為當年冬季未落雪而下起了罪已詔。
此詔發出之前,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已被杖殺在午門之前。
原因在於,他不在其位,而議其政。
行刑之前,太監問他,今年為何不下雪啊?
他答,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太監再問,是誰教你對皇上說這些話的。
已被行刑者用廷杖按倒在地的周雲逸倔強地抬起頭,堅定地說,我是大明的官員,儘自己的職責,用不著別人教。
你覺得你在盡職,人家卻覺得是你後台教你誹謗朝廷,你觀天象就好了,發什麼議論呢?
打!
不過二十杖,周雲逸便慘死。連嘉靖皇帝都覺得奇怪,這人,也太不經打了吧?聽說他父母尚在,兒女又小,你們給他家送些錢去吧!還調查一下,是哪個太監當時在場,咋打那么重呢!
嘉靖的心情是好的,因為周雲逸死後,下雪了!
一個在現代人看來很簡單的天氣,為何竟然導致大臣被殺,皇帝自省呢?
《明史 五行志》中,嘉靖年間的災異,在雨雪隕霜條目中,有“嘉靖二年三月甲子,郯城隕霜殺麥。辛未,殺禾。二十二年四月己亥,固原隕霜殺麥”的記載,並未有此次的三十九年未下雪。可見,在史官們看來,當年未下雪,算不得大事。
當然,我們知道,正史之中,只記載那些影響最大的,其他事,不代表皇帝臣民就不急。
《明史 五行志》在總綱中寫到“夫苟知天人之應捷於影響,庶幾一言一動皆有所警惕”,也即是說天人感應之道,不可不重視。但文中又寫到“天道遠,人道邇,逐事而比之,必有驗有不驗。至有不驗,則見以為無徵而怠焉。”意即雖有天人感覺,但並非每有異象,都會對應大事發生。有時靈,有時不靈,因此,人們慢慢就會懈怠,甚至開始不相信這些事了。
不過,《明史》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距嘉靖三十九年(1560)差不多兩百年,因而,慢慢不信天象所感應的人事,乃是清人的看法。這似乎也就能解釋,為何嘉靖皇帝為之下罪已詔的未下雪,沒有記入《明史》之中。
所以我們還是要追究一下,明人對這些事,到底怎樣看的。
《元史 五行志》中的觀點,無疑正統得多——
天地之氣,無感不應,天地之氣應,亦無物不感,而況天子建中和之極,身為神人之主,而心範圍天地之妙,其精神常與造化相流通,若桴鼓然……天人感應之機,豈易言哉!故無變而無不修省者,上也;因變而克自修省者,次之;災變既形,修之而莫知所以修,省之而莫知所以省,又次之;其下者,災變並至,敗亡隨之,訖莫修省者,刑戮之民是已。歷考往古存亡之故,不越是數者。
這話的意思很明白,明朝人是完全相信天人感應的,天有異象,必是人沒做好。而統治萬民的皇帝,則是天與人的溝通者,人若有過,皇帝不能逃脫責任。
因此,皇帝應該時時修身自省,以百姓為重,莫做壞事;當然,人無完人,總有做錯的時候。這時,老天爺提醒你,你認真反省,找出原因,徹底改之,還算你厲害;至於明明已有警示,卻不曉得要如何改,或者人家告訴你怎么改,你也確實改了,但心裡卻不承認錯誤的,上天的懲罰,肯定接著還會有;最終肯定就是災變無窮,王朝覆滅。
從上可知,明朝人對災異,是很重視的。
我想,這也就是為何冬天沒下雪,嘉靖皇帝要反省的真實原因了。
更多精彩盡在微信公眾號 史為鏡(時評、歷史)
明朝 嘉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