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歷史上一個盛世王朝選錯首都,連皇帝也要挨餓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從三皇五帝,歷經了幾十個的朝代。首都選擇對朝代興衰影響很大,歷史上一個盛世王朝選錯首都,連皇帝也要挨餓。

作為首都,要有充足的水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首都所在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能滿足首都居民和軍隊等生活需要;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

中國是一個西高東低,多山的國家,首都選擇多在中部和東部平原,盆地,下圖是歷史上的首都分布。

歷史上的首都分布歷史上的首都分布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爵位傳至李淵。李淵從山西晉陽起兵,占據長安,進而奪得天下。

唐朝興起於長安,因此定都這裡。長安所處關中,四周有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四座關口。地理非常險要,關中八百里秦川,物產也豐富。

長安長安

然而隨著發展,首都及附近的人口不斷增加。唐朝大曆九年(公元774年),長安人口約在70-75萬之間。此外,圍繞首都還有大量軍隊,民夫,工匠等人口,糧食需求猛增。

另一方面,從春秋時期到唐朝,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春秋時期,森林覆蓋率高達53%;漢代森林覆蓋率降至42%,唐代建設宮室,森林覆蓋率再降至32%。

長安城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應緊張,糧食更是已經難以自給,唐朝不得不從外地輸入糧食。

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

唐朝用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來運糧。從上圖看出,隋唐大運河北起涿州,南通杭州,兩端交匯到黃河,在洛陽附近分布著洛口倉,回洛倉,含嘉倉,河陽倉等眾多糧倉。

唐代國家糧倉含嘉倉,位於隋唐洛陽城內,始建於605年(隋大業元年),從唐朝開始大規模存糧、開始成為國家的大型糧倉,共有圓形倉窖400餘個。大窖可儲糧1萬石以上,小窖也可儲糧數千石。唐天寶8年總儲糧量約為5833400石。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古代糧倉。

然而,糧食運到長安,卻是個大問題。以江南糧食為例,從江南到洛陽一段可以走大運河;從陝州到長安一段,也有現成的廣通渠。但是從洛陽逆黃河而上,要經過三門峽這個險關。

三門峽是黃河最險要的一座山峽,這裡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兩岸石壁陡峭,河中兩座石島把急流分為三股。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名稱由此而來。

三門峽三門峽

唐太宗時期,政府規模很小,一年往長安運一二十萬石糧食就夠了。到了唐高宗時代,政府規模急劇膨脹,長安城人口也跟著增加,糧食就成了大問題。最後到了要斷頓的地步。

洛陽有糧食,唐高宗時代,一遇到關中欠收,李治和武則天就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吃糧食去。李治厭倦了逃荒,他建設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武則天將洛陽改稱“神都”,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政府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

武則天后,唐朝皇帝遷回了長安。唐玄宗也經常到洛陽解決吃飯問題,他決定大力整頓漕運,讓長安不再挨餓。經過在漕運技術上的改進,到天寶年間,每年運往長安的漕糧高達四百萬石。四百萬石糧食可以供養差不多一百萬人,唐朝皇帝終於可以喘一口了。

洛陽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圖洛陽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圖

唐玄宗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讓唐朝的兩京都遭受了重大破壞。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內北方藩鎮割據,長安城的吃飯問題又開始嚴重起來。大運河延綿幾千里,經常受到沿線的割據軍閥威脅。漕運萎縮到了每年幾十萬石,而且供應線岌岌可危。

唐德宗的時候因為戰亂,有一次長安已經缺糧十天了,當揚州的三萬石大米終於運到訊息傳來時,唐德宗竟然感動的對太子高呼:“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

唐朝因黃巢起義而滅亡,此後西北進一步凋敝,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黃河水文的惡化,再也不可能通過大運河供養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

而曾經的帝王之都長安從唐以後就成為了廢都。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