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士安

畢士安

畢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舉。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進士。宋太宗太平興國中,為監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為學士。宋真宗即位,權知開封府事。鹹平中,復為翰林學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景德元年(1004年),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淵之戰時支持寇準,力主真宗親征。 景德二年(1005年),畢士安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傅、中書令,諡號“文簡”。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有其詩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畢士安,字仁臾,代州大同人,宋朝著名宰相。其曾祖與祖父都在本州、本縣做小官,父親還任過觀城縣令。畢士安從小好學,曾專程到宋(今河南省商丘)、鄭(河南省鄭州市)等地求師。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畢士安中進士,十年後任大理寺丞、三門發運事。

淳化二年(991)為翰林學士,鹹平元年(998),任禮部侍郎、翰林學士。治學嚴謹,知人善任。曾大力推舉寇準。上召選官校勘《三國志》等,書中多有鄙惡之事,勸其刪改後刊印。他說:惡以戒世,善以勸後,善惡之事,春秋皆備。遂命刊刻。真宗即位(997年)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景德初,進吏部侍郎、拜平章事。

畢士安一生為人正直,勤於政務,治學嚴謹,知人善任。平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曾大力推舉寇準,向宋真宗上書說:“寇準忠義兩全,善斷大事,我以為是宰相之材。”於是宋真宗同意畢士安之奏請,同時任命畢、寇二人為平章事(宰相)。寇準任宰相後,小人申宗古誣告,畢深知寇之為人,極力為寇辯護,查清誣告案件,將申宗古斬首,寇準才得安心政務。以後寇準力主抗遼,政績顯著,均為畢士安薦賢之功。

景德元年(1004年),進吏部侍郎、拜平章事。同年,遼國統軍蕭撻凜領兵南下侵宋,畢士安與寇準力主真宗御駕澶淵訂盟,迫使遼邦不敢進犯,只好訂立澶淵盟約,雙方罷兵議和。

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初十(11月14日) ,畢士安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宋真宗親至其府邸哭吊,異常悲慟,賜白金三百斤,並下詔為他廢朝五日,冊贈太傅、中書令,諡號“文簡”。

主要成就

政治

澶淵之戰時,畢士安支持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最終促成“澶淵之盟”的達成。

藏書

畢士安治學嚴謹,知人善任。宋太宗召選官校勘《三國志》等,書中多有鄙惡之事,勸其刪改後刊印。他說:惡以戒世,善以勸後,善惡之事,春秋皆備。遂命刊刻。喜藏書,擅長書法,儀表談吐不凡。晚年時,視力不濟,猶每日讀書不輟;所儲之書,皆親加校讎。藏書之富,為宋初名家之一。其藏書盡歸宋綬。五世孫畢良史,字少董,亦為南宋藏書之家。

個人作品

畢士安原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四首。

人物評價

總評

畢士安 畢士安

畢士安去世之後,宋真宗對寇準等人說:“畢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風,遽此淪歿,深可悼惜!”後來王旦為相,面奏真宗皇帝:“畢士安清慎如古人,在位聞之感嘆,仕至輔相而四方無田園居萊,歿未終喪,家用已屈,真不負陛下所知。然使其家假貸為生,直有以周之者竊,調當示上恩,非臣敢為私惠。”真宗皇帝深表同情,賜白金五千兩,子世長至衛尉卿,慶長至大府卿,孫從善至光祿寺少卿。

《宋史》中對畢士安有很高的評價:“土安端方沉雅,有清識醒籍,美風采,善談吐,所至以嚴。正稱年耆,目毛讀書不輟,手自讎校或親善寫,又精意詞翰,有文集三十卷。”

歷代評價

趙光義:洎視畢士安詞藝踐歷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爾。

趙恆:①朕倚卿以輔相,豈特今日。 ②士安善人也,事朕於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飭躬畏謹,有古人之風,遽此淪沒,深可悼惜。

王旦:陛下前稱畢士安清慎如古人,在位聞之感嘆。仕至輔相,而四方無田園居第,沒未終喪,家用已屈,真不負陛下所知。

楊億:①公通介有常,謙卑不伐。接下和易,未嘗輕於匹夫,與人久要,以是稱為長者。居處儉約不爽於素風中外踐更克守扵清節。善談名理,聽者忘疲。多識典故,酌之不竭。屢掌書命,潤色之美居多。亟預疇咨,獻替之勤斯至。洎入參大政,薦陟中樞,年耆益明人望。唯允展四體以率職,曾無越思奉三接以矢謨於焉。盡瘁居位之日尚淺,致君之略未伸,遽茲歸全,蓋有遺恨。性嗜墳史,手不釋卷。 ②公之既孤,不學斯恥。徙居圃田,鄭多君子。杖防從賦,登名太常。隨牒應聘,嘉言孔彰。乃督河漕,乃佩郡章。歲滿増秩,置彼周行。乃佐戚藩,乃司雅誥。醞借風規,周鏇輔導。雍容內庭,渙汗大號。諫官長人,善政雲報。翼翼京邑,巍巍東朝。珥筆垂紳,是為元僚。宥密樞衡,深嚴禁署。侍從論思,再至迭處。上黨之治,民惟去思。宣室之對,帝乃疇咨。入踐岩廊,冠於宰司。民具爾瞻,百工允厘。永年未登,二豎興沴。人之雲亡,天不憗遺。恩極臨防,禮優贈禭。帝念良臣,永懷遺懿。

羅大經:澶淵之役,畢士安有相公交取鶻倫官家之說,高瓊有好喚宰相來吟兩首詩之說,則當時策略,亦自可見。

黃震:真宗以契丹故謀相,文簡薦萊公,遂共議幸澶淵事。定擇邊守,定法制,致太平,公有力焉。

脫脫:畢士安薦寇準,又為之辨誣。契丹大舉而入,合辭以勸真宗,遂幸澶淵,終卻鉅敵。及議歲幣,因請重賄,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牽制之謀,隨亦內附。景德、鹹平以來,天下乂安,二相協和之所致也。

王夫之:①真宗之夙有侈心也,李文靖知之久矣。澶州和議甫成,而畢士安散兵歸農,罷方鎮,招流亡,飾治平之象,弛不虞之防,啟其驕心,勸之誇誕,非徒欽若輩之導以恬嬉也。 ②恬然以為幸者,畢士安葸畏之流耳。 ③河北之守,自畢士安撤備以後,置之若遺。 ④自澶州講和而後,畢士安撤河北之防,名為休養,而實以啟真宗粉飾太平之佚志,興封祀、營土木者十八載。

朱軾:(寇準)以性剛褊,不大用也。非畢士安,則準無所施其長。若士安者,豈在齊鮑叔、鄭子皮輩之下哉?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畢宗昱唐末官至雲中縣令。
祖父畢球官至代州別駕。
父親畢乂林官至觀城縣令。
繼母祝氏與畢士安關係和睦。
子輩長子畢世長官至衛尉卿、司農卿。
次子畢慶長曾任太府卿。
孫輩孫子畢從善官至光祿少卿。
畢從古官至駕部郎中。
畢從厚官至檢校水部員外郎。
畢從誨官至檢校水部員外郎。
畢從簡官至博羅縣令。
畢從道官至殿中丞。
畢從范官至山南西道節度推官。
畢從益官至太常寺太祝。
畢從周官至朝散郎、知洋州。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隆平集·卷四》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

《欽定續通志·卷三百二十·列傳一百二十》

宋代宰相(一)

山西名人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便發生於此。堯、舜、禹三帝均在山西南部建都,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湧現出了諸多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