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呈瑞[清朝官吏]

田呈瑞[清朝官吏]
田呈瑞[清朝官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田呈瑞,清朝官吏,曾在康熙中期出任出任中書舍人、到湖北、甘肅臨洮道、蘭州、浙江金衢嚴道等地治理旱澇災情。 此外,還有當代的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田呈瑞,長期從事食品科學技術研究,在食品科學、新食品開發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人物簡介

田呈瑞 田呈瑞

田呈瑞(?—1720)字介璞,山西汾陽人。康熙中,仕為中書舍人。出襄南河事。有堤當水沖,曰:“此堤一壞,萬家其魚矣!土堤易修易敗,宜更以石。”家素豐,出私錢成之。以功擢大名道,未之任,調陝西臨洮道。遇飢治賑,策馬行郡縣山谷間,豪右胥吏不敢為奸弊。呈瑞念救荒無善策,於蘭州西石佛灣鑿渠,教民造水車,引以溉田,歲增粟十餘萬石,民為建生祠。調浙江金衢嚴道,署糧儲道,徵漕積弊盡洗滌之。值旱,冒暑省荒,感疾,乞歸不得。五十九年,卒於官。

人物生平

康熙中,他出任中書舍人。後離開京師,到湖北協助治理南河(在今湖北省房縣至保康縣境,流入漢水)。當他巡查南河時,發現有一道堤遭到洪水的猛烈衝擊。他說:“如果這道堤一旦被洪水沖毀,沿河近萬之家就會被淹,成為魚鱉口中的食物,要馬上動工,準備搶修。”他考慮,這種土堤是容易修復的,但有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土質鬆軟,也易被毀壞,應當改修成石堤。可是,修石堤需購置石頭,用工多,開支大。他家下向比較富有,他決定從自己家裡獻出一大批錢,終於修築了一座石堤,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以後,他被升為大名道。沒有到任,又調任甘肅臨洮道。當時,甘肅臨洮一帶連遭災荒。百

甘肅臨洮 甘肅臨洮

姓飢餓難忍,被迫賣兒賣女,四處逃荒。田呈瑞上任後,出外巡查,親自處理救濟百姓糧食的事項。他出行於郡縣山谷之間,到過不少窮鄉僻壤,掌握了大量情況,使那些在當地稱王稱霸的豪六大族和一些中小官吏,不敢為非作歹。

臨洮一帶,土地貧瘠,加上連年旱災,顆粒不收。田呈瑞想到只靠救荒也不是長久之計,便想出了一個從根本上治理的辦法,在蘭州西部的石佛灣鑿渠引水,並教給百姓製造水車,用來引水澆田。採取這一措施之後,災情有所減輕,當年就使糧食產量增加了十萬餘石。為此,百姓對他十分感激,為他建立了生祠.以後,田呈瑞被調為浙江金衢道,署糧儲道。他調查了在糧食漕運中多年積存下來的弊病,都一一妥善解決。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值旱災。他冒著酷暑去處理災情,不幸患病,死於任上。

參政蒼崖田公家傳諸世器
公名呈瑞,字介璞,姓田氏,別字蒼崖。其先出自田子方,世居汾陽,為望族。祖九龍,父月洪,皆贈參政。公初仕,官中書舍人,未幾,出襄事河工,以功擢大名道。未之任,改陝西臨桃道兼理全省驛站事。遇飢賑恤,公策馬親行郡縣山谷間,恐豪右胥吏為弊,無及民於實,於是稽察嚴飭,民賴以生,此康熙壬辰(五十一年,1712)歲也。甲午,大師西討,綜理馬政稱職,以軍功遷浙江金衢嚴道,尋改署糧儲道事,得徵漕積弊,滌空之。而諸郡亢旱,冒大暑省荒,往來烈日中獲疾。屢乞休,台司皆倚公,不允。庚子(五十九年,1720)冬,疽髮鬢,卒於信安官署,年五十有九。櫬歸葬金山原之祖塋,大學士朱公軾志其墓。
公為人恬雅沖抑,雖席豐厚,自奉甚儉約。至親故有急難,濟之不吝重貲。方公幼時,負異質,進士張靑嵒先生見而嘉嘆,以女妻焉。為諸生有文名,三就布政司選不遇,乃由中書起,歴外任,多實績在民。其始至河南也,相水勢宜石堤,曰:“此處堤一壞,則數萬家其魚矣。”舊堤易修易敗,更之石,未便告動公帑,遂傾家貲成之,以故見知於督河御史。及在臨桃,念救荒無奇策,曰:“古所謂雲雨由人,其事何地不可為乎?”因相度地勢,於蘭西石佛灣鑿渠引漑,兼教民造水車,汲入田,歲贈粟十餘萬石。臨桃民念公德,其所鑿萬世利也,相與建公生祠。蓋公所至,務為民久遠計類視此。子二,周、震。---清 光緒《汾陽縣誌·藝文》

子女

田莊儀(1629—1727),女,字鳳池,又字禮常,號西河女史,清康熙年間詩人。其父田呈瑞,曾任蘭州道台。田莊儀自幼秀俊聰穎,淡雅莊肅,不喜鉛華,專心致志於學,尤喜文學詩歌,著有《莊鏡》集。

田震:

參政文湖田公家傳 諸世器
公名震,字又起,別字文湖,參政蒼崖公之次子。初仕,官盛京刑部員外郎,轉本部湖廣、江西二司,出知姚安府。府境多山,田磽确,有大石淜當萬松山下,為眾流之沖。公相視地勢,堤其下,豬水二十里,漑田可萬頃,無憂暘旱。調雲南府,先是普思蠻叛,被系者五百餘人,將伺懈為變。公廉知其謀,為計畫,俾亂不作,境得寧。又調臨安,所轄苗疆其土司死,子幼,諸弟中有越次圖襲者,當事俱為所蔽,公至得其情實,立正之。乾隆己未(四年,1739),以治行第一奉詔入都,蒙恩賜蟒袍、貂皮、人葠(同參)、香珠等物,已有命待擢監司之任。會大吏議開金沙江通銅運,而公在臨安曾治道百四十里,用車牛運銅,事稱便,以善經畫倚公,檄往督理,凡六易寒暑,乃竣事。丁卯,授陝西驛鹽道,未之任,改湖北驛鹽道。庚午(十五年,1750),兼理武昌榷政。以前冒滇中瘴氣,毒發卒,年四十有五。
公素謙謹,遵父兄教,十歲屬文,卽與伯兄並,以才名見稱。稍長入都,族父陽城相國尤愛之。京師貴人皆欲出己門下,爭致關節,卻不受,至不入闈以自明。公甞謂吾:“生平錄錄,仕途於道無所聞,惟有韻之文畧未荒落,可信者惟此耳。”然公歴官滇楚,循良之聲聞於朝野。苗疆民乃取其所斷疑獄演劇記之。凡遇事有卓識,滇中舊不報災,公始至姚安,值歲旱,慨然曰:“朝廷以赤子付有司,雖遠猶近,而遺之乎?”請於台司,獲賑恤,此後遂以公報災為例。木期古處東川江外,不隷滇蜀,無頭目鈐轄,行人過則出為宼鈔。公之在臨安也,減車從入其阻,曉諭朝廷德意,因示以威信,眾聞言感激,求內附。歸復視要害數處,設堡寨,寇患遂息。

---清 光緒《汾陽縣誌·藝文》

書籍

《清史稿》

清史稿 清史稿

王紫綬,字金章,河南祥符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乞養歸,僑寓蘇門山中,從孫奇逢講學。居十有七年,母歿,服闋,康熙十二年,授江西贛南道副使。吳三桂反,贛南總兵劉進寶有謀略,紫綬推誠結納,預籌防禦。既而江西降眾屯墾者相繼叛,惟贛南尚未動。紫

綬與進寶謀:“閩、粵反已見端,贛南扼其間,應援前朝故事,設巡撫以資鎮攝。”申疆吏上請,允之。十四年,賊勢益熾,山寇蜂起,鎮兵疲於奔命,乃練鄉勇以輔之,屢殺賊有功。十五年,巡撫白色純及進寶先後卒官,參將周球領鎮兵。三桂將高得捷、韓大任據吉安,餉道絕,屬縣相繼陷。大任屢致書勸降,送偽署巡撫札,紫綬斬其使。球以乏餉為難,紫綬集士商勸輸間架稅,得白金四萬畀球,餉以無缺。鎮南將軍覺羅舒恕率禁旅下廣東,為尚之信將嚴自明所敗,兵退,距贛州三十里。自明約得捷由吉安會師夾擊。紫綬薦降將許盛率所部漳州水兵五百人益師,夜泅江斫賊營,禁旅繼之,擊敗自明。得捷等勢孤,不敢復窺贛。鎮兵出剿土寇,掠村民,紫綬曰:“鄉民脅從,若並以賊論,贛南二府十六縣將無孑遺。”戒鎮將毋妄發兵,飭有司招撫,分別留遣,賑濟難民,境內稍安。乃規復萬安、泰和兩縣。自螺山間道達墨潭,可登舟,於是南昌道始通,運餉銀十萬至。又發附近倉谷贍軍,人心大定。巡撫佟國禎亦自間道至,始知紫綬已擢浙江督糧道參政。贛南久不通驛報,大學士李霨言於朝曰:“紫綬死守危疆,三年於茲。為國惜才,援而出之,猶可大用。”故有是擢。紫綬聞命泣下。

十六十六年,上官,察積弊,嘆曰:“糧官不可為也!漕截減而軍困,白折浮而民困,吾安忍竭東南之澤而漁之?”一月即引疾去。迨開博學鴻詞科,魏象樞以紫綬與湯斌同薦入試。放還。卒。

清史稿 清史稿

袁州佐,字左之,山東濟寧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授陝西乾州知州。入為工部員外郎,遷郎中。有清直聲,胥吏不敢牟利。時山陵工巨,經費浩穰,州佐曰:“民困極矣,寸縑尺縷,皆閭閻膏血!”力清乾沒,司焚帛,省金錢鉅萬。出為陝西甘山道僉事。青海蒙古諸部覬得大草灘為牧地。康熙九年,偕提督張勇度地畫界,堅拒,寢其議。自後青海蒙古諸部人不敢復窺邊。歲協西寧餽運,負載千里,甘州民苦之,州佐力請得罷。甘州駐兵數千,待餉急,力為籌備,軍得宿飽。十年,遷直隸口北道參議。地確民貧,逋課積累,倉儲歷歲侵漁,耗蝕無算。州佐請按籍覈實,清宿蠹。大吏懼以失察得罪,陽韙而陰沮之。州佐擘畫盤錯,致疾乞休,未去官,卒。

佐州佐在甘州久,言邊境要害戰守狀,原委斠然。謂邊地民稀,宜用開中法,分河東鹽引三之一輸粟河西資軍食;又宜簡練鄉勇,拔置卒伍,不待召募,可坐收精銳。時詔簡監司具才望者入為卿貳,州佐在選,會卒,未及用。

黎士黎士弘,字媿曾,福建長汀人。少讀書山中二十年,篤於孝友。順治十一年,舉順天鄉試,授江西廣信府推官。鋤強糾貪,奸宄斂戢。理讞牘,脫無罪數百人,時為語曰:“遇黎則生。”署玉山縣事。兵後城中草三尺,不辨街巷,居民才三十二家。士弘立學建治,招集流亡,墾田定賦,民復舊業。裁缺,改授永新知縣。政清獄

簡,與民休息。舊例,二月開徵,五月解其半。士弘陳於上官曰:“縣小民窮,二月寫租十石,貸銀一兩,三月可減至六石,四月則三石。請以四月開徵,五月解,展兩月之徵,已為窮民留數萬之糧。”布政使劉楗素寬仁,即允之。

《清史稿》清·光緒帝大婚圖 《清史稿》清·光緒帝大婚圖

甲訴乙悔婚。鄉俗婚書各裝為卷,書男女生辰。兩造固鄰舊,女生辰所素悉,偽為卷為證。士弘先問媒證:“乙得甲聘禮若干?行聘時有何客?”媒證出不意,妄舉以對。復問甲,所對各異。擘視捲軸,竹猶青,笑詰之曰:“若訂婚三載,捲軸竹色猶新,此非臨訟偽造者乎?”甲乃服罪。縣吏左梅伯有叔富而無子,梅伯糾賊劫殺之,獲賊而梅伯逃。士弘抵任,叔妻哭訴,陰跡梅伯匿安福勢宦家,故緩詞曰:“此舊事。前官不了,余安能按之?”數月,梅伯歸,叔妻復訴,置不問。梅伯且出收叔遺產,叔妻號於庭曰:“公號廉明,今寬殺人者罪,且占寡婦田,何得為廉明!”陽怒,批其牘曰:“止問田土,不問人命。”梅伯益自得,赴縣訴理,乃笑謂曰:“候汝三載矣!”批其牘曰:“止問人命,不問田土。”梅伯遂伏法。其善斷獄多類此。考最,擢陝西甘州同知。復考最,擢江南常州知府。吳三桂亂起,關隴震動,大吏疏請擢洮西道副使,未到官而洮、岷陷。邊外群番乘亂內犯,肆剽掠,調署甘山道。王輔臣叛,河東失守。士弘以兵集當謀帥,言於巡撫,謂:“恢復河東,非用河西兵不可;用河西兵,非責之提督張勇不可。”疏入,授勇靖逆將軍,節制諸鎮。復蘭州,士弘贊畫功為多。署甘肅按察使,按失守官吏罪,務平允。寧夏兵叛,殺提督陳福,調寧夏道。嚴守御,安反側,免衛所逋糧七萬五千石。康熙十六年,寇平,以功進布政使參議。母老乞歸,家居幾三十年。卒,年八十。

士弘備兵甘山時,取晉辛憲英語:“軍旅之間可以濟者,惟仁與恕。”因以名其堂。齋多弘安,字君修,直隸阜城人。順治五年,選拔貢生。康熙初,授廣東靈山知縣。兵後荒殘,居無衙舍。弘安請免積年逋賦,招撫流移,捐給牛種,民得安耕稼。葺城垣,創學宮,繕官廨,捕除盜賊,靈山大治,士民刊石紀其績。七年,遷奉天承德知縣。旗、民抗法者,送部懲治,皆懾服。十年,擢陝西延安靖邊同知。十六年,補江南淮安山盱河務同知。時高堰長堤潰決,淮水注寶應、 高郵,不復出清口敵黃。黃水直註裡河,運道淤淺,復隨淮入堰,無由會清口下雲梯關入海,近海口盡淤墊。弘安與河督靳輔籌策築高堰,束淮敵黃,治爛泥淺諸故道,導清水入里河,運道乃通。修築兩岸及河口清江大閘,與淮工相表里。清河達雲梯關數百里,葭葦榛蕪,壅塞故道。用以水攻沙法,塞

《清史稿》《乾隆南巡圖》 《清史稿》《乾隆南巡圖》

周橋、高澗諸閘,使清淮無旁泄,蓄全力攻積沙。十七年,大雨,淮盛漲,與黃併入海。治淮、治黃、治運,並收成效。十九年,擢淮安知府。二十年,擢淮揚道。二十四年,擢安徽按察使。時方議浚下河、治高堰。弘安入覲,疏陳:“高堰宜急治,無論下河開浚與否。治堰法,砌石先安地釘,湖底水深,費帑甚繁。如用板若掃,水勢盪掣,尤易摧殘。惟密釘排椿,內實以碎石,庶可敵風浪,省金錢。十餘年後,黃河刷深,則湖、河水俱卑,高堰既固,下河亦漸就理。”二十八年,遷江西布政使,乞歸。後值黃、運兩河潰溢,起用弘安。會病卒,祀靈山名宦。 佟國聘,字君莘,奉天人。以廕生補吏部筆帖式。康熙十年,授江南碭山知縣,縣當黃河沖,研求治河方略。擢歸仁堤同知,調宿桃同知。擢貴州平遠知府,河督靳輔疏留任,十餘年倚如左右手。塞楊家莊、蕭家渡決口,建朱家堂、溫家廟二石壩,浚白洋引河九道,築黃河南、北兩岸堤,浚中河,靡役不從。久之,擢山東濟寧道副使。道地為漕運樞紐,恤夫役,減苛稅,除冗費,能舉其職。復調監督高堰工程。三十八年,卒於官。知

王繻,字慎夫,河南睢州人。少學於湯斌。康熙二十五年,以歲貢生授直隸東明知縣。糧賦多欺隱,易甲長,大戶使族長督之,飛灑不行,流亡來歸。民間養官馬為累,力除之。撫盜魁,責以緝捕,盜絕跡。逃人誣攀良民,雪之。民有繼妻素淫,欲並亂前妻女,不從,戕之死。繻謂母道絕,當故殺妻前夫子律論斬,報可,因著為例。母憂去,服闋,補獲鹿。治驛有法,民不累於供億。內遷戶部員外郎,擢郎中。三十八年,出為江南糧儲道。道舊有倉規銀鉅萬,繻一擯勿取。將徵漕,扁舟行縣,懲其濫收者。至宜興,宜興民曰:“吾民四十年不見糧道,今飛來耶?”號曰“飛糧道”。道庫歲收銀八十五萬兩,為修船及弁丁運費。運丁預支行糧,例扣月息,丁益困,繻悉罷之。

四十年,擢江蘇按察使。治獄仁恕,多所平反。宿州生攜妻子出客授,妻兄女來視,居數日,妻子並中毒死,妻兄素有隙,疑其女置毒,告官,被刑誣服。繻疑之,問其室來往復何人,得十二歲學徒畏師嚴置鏚食中狀,事乃白。無錫民毆攻皮匠,匠死,僧與民仇,證為鬥毆殺。繻察鬥毆日月在保辜限外,詰曰:“傷重何不醫?”出醫方,則匠死於傷寒,僧乃服。上南巡,入覲,顧宋犖曰:“朕聞繻督糧時官聲甚好。”時繻已病,遣御醫視之,賜德里雅噶藥一器,溫旨慰諭,復賜御書。繻曰:“按察任大責重,臥治即辜恩。”引疾歸,年甫五十。久之,卒於家。

書法 書法

田呈瑞,字介璞,山西汾陽人。康熙中,仕為中書舍人。出襄南河事。有堤當水沖,曰:“此堤一壞,萬家其魚矣!土堤易修易敗,宜更以石。”家素豐,出私錢成之。以功擢大名道,未之任,調陝西臨洮道。遇飢治賑,策馬行郡縣山谷間,豪右胥吏不敢為奸弊。呈瑞念救荒無善策,於蘭州西石佛灣鑿渠,教民造水車,引以溉田,歲增粟十餘萬石,民為建生祠。調浙江金衢嚴道,署糧儲道,徵漕積弊盡洗滌之。值旱,冒暑省荒,感疾,乞歸不得。五十九年,卒於官。 張孟球,字夔石,江南長洲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授山東昌樂知縣。入為工部主事。累遷禮部郎中。出督雲南學政,父憂去,服闋,補福建糧驛道。駐防軍食取給於漕。上游四郡阻灘險。故事,徵解折色,官為采置,輒抑勒病商。孟球於延、建產米地平價購米,僦民船運省城,不假吏胥,諸弊盡絕。地多山嶺,官吏濫用驛夫,孟球禁革私冒。遇大徭,預期發雇值,終其任無擾驛者。

調河南糧儲道。河南漕糧,就衛輝水次收兌。舊無倉廒,又無額役,運船調之他省。天寒水涸,糧不時至,宿河乾以待,遇雨雪則米濕霉變,又患盜竊。孟球始以羨餘建倉。署布政使。

西藏用兵,調河南馬騾萬,凡騾馬三需一夫,剋期兩月。孟球止宿郊外,躬自檢閱,西路近陝諸郡遣吏往督之,盡除需索留難諸弊。凡五十四日,馬驢如數遣赴軍,而民不擾。擢按察使。蘭陽民朱復業附白蓮教,自稱明裔,煽惑數縣。孟球檄杞縣知縣寧君佐馳往捕治,盡獲其黨。上命尚書張廷樞往按,從孟球議,誅其與逆謀者,愚民被誘悉釋之。淅川營兵博,知縣崔錫執而罪之,兵嘩,執南陽知府沈淵,眾辱之,總兵高成不能治。時巡撫張聖佐坐譴,孟球護巡撫,曰:“南陽地連襄、鄖,急則鋌而走險,事未可知。”密令附近諸縣嚴守御,諭:“止誅首惡,自首免罪。”得倡亂者七人誅之,不數日而事定。

康熙末,乞歸,不復出。乾隆初,卒,年八十。

論曰:官監司卓卓有名氏,即平進至督撫,易耳。如紫綬等皆早退,遂以監司終。紫綬崎嶇兵間,捍偏隅為民保障;州佐、士弘勤勤重民事;弘安贊治河;繻善斷獄;孟球能應變:使得為督撫,其績效當有大於是者。時方承平,仕得行其意,知止知足,必有說以自處矣。

家鄉

山西省汾陽地圖 山西省汾陽地圖

山西省汾陽市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東經111°26'-112°00'22",北緯37°08'44"-37°29'10"。東及北部與文水縣相鄰,東南與平遙縣、介休市相交,西南為孝義市,西與中陽縣、離石區相連。東西長52千米,南北寬37千米。 面積1168平方千米 人口40萬(2005年) 代碼:141182 郵編:032200 汾陽市政府駐地為太和橋街道辦事處鼓樓東街。

汾陽市共有蒙古族、朝鮮族、回族、彝族、滿族、土家族6個少數民族,總人數為252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63%。汾陽少數民族分布零散,遍及全市1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文峰、太和橋街道和西河鄉55人;杏花村鎮15人;冀村鎮22人;演武鎮21人;三泉鎮18人;峪道河鎮11人;楊家莊鎮5人;賈家莊鎮30人;肖家莊鎮17人;石莊鎮21人;陽城鄉20人;栗家莊鄉17人。

汾陽市現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5種宗教,信教人數約有50000人。其中天主教神職人員71人(神甫28人、修女43人),教徒1500人,信教民眾3000人;基督教神職人員2人,教徒3000人,信教民眾5000人。現已正式批准的天主教教堂8處,分別是天主教總堂、楊家莊堂、後賀家莊堂、劉村堂、萬戶候村堂、西龍觀村堂、乾河村堂、田家莊村堂;基督教教堂8處,分別是基督教總堂、東河村堂、城子村堂、南浦村堂、三泉村堂、蘆家垣村堂、陽泉村堂、見喜村堂;佛教4處,分別是建昌村文峰寺、東龍觀村天竺寺十方廟、小相村護國靈岩寺、三泉鎮張興堡大聖寺,以上四寺現均住有僧人或尼姑。

自然概況

圖冊 圖冊

汾陽市位於山西省腹地,西依呂梁山,東瀕汾河水。南以虢義河與孝義交界,西依薛公嶺與中陽縣、離石區為鄰,北沿牆板山與文水縣毗鄰。距省城太原106公里,總面積1179平方千米。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

向東南逐漸傾斜,平均海拔1414米,自然地形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各占1/3左右,西北部為山區,系呂梁山支脈。這裡峰巒重疊,灌木叢生,並有部分森林,主要山峰有石華崖、董家梁、牆板山、元寶山、薛公嶺等,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其中石華崖2043米,是市內最高峰。中部和西南部為黃土丘陵區,溝壑縱橫,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海拔在1300米左右。東南部為平原,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海拔最低處724米,這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是糧棉產區。境內河流為季節河流,主要有中部的峪道河、向陽河、禹門河,南部的陽城河;東部的文峪河、磁窯河等。其中文峪河最大,它與磁窯河由文水入境於孝義境內匯合注入汾河,水資源總量1.6億噸。耕地面積5.5萬公頃,農作物以小麥、高粱、玉米、穀子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瓜菜等。木材林、經濟林和天然牧坡4.5萬公頃,森林覆蓋面積達30萬畝,森林覆蓋率27.5%。其中有果木樹145萬株,以核桃樹居多。

相關資料

山西人:文可治國,武可安邦

武可安邦,文可治國,經國濟世是歷代中國文化人的最終價值體現。與這種文化選擇相呼應,山西的能臣賢臣名垂青史者確實不少。忠賢幹練的狄仁傑向來是民間公案小說中智慧的化身,忠勇機智的寇準則更是民間戲曲里讓百姓千百年傳頌的角色。北宋元佑元年,一代才幹超群的賢相去世,舉國同悲,百姓畫像供奉,他就是司馬光。一部《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在中國歷史典籍中雙峰並峙。清朝初年,傑出的思想家顧炎武因為傾慕司馬光,不遠千里步行進入山西,一直走到夏縣司馬光墓旁,安心著述,最後陪葬在墓旁。清代,廉吏于成龍、乾臣孫家淦、《康熙字典》總纂陳庭敬、第一位系統介紹美國獨立運動的徐繼畲,都是影視表現的熱門題材。

相關書畫 相關書畫

武將之中,自衛青、霍去病而下,一個個神武絕倫智勇兼備的將軍數不勝數。公元626年,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在與兄長建成、弟弟元吉血泊奪位的“玄武門之變”中,掉下馬的李世民被李元吉死死扼住喉頭,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猛將尉遲恭向李元吉飛去一箭。要不是這位朔州猛將的一箭,盛唐的歷史完全有可能被改寫。後來,這位屢建奇功的驍勇武將的畫像被老百姓貼上了大門,被當作鬥神守護著老百姓樸素而安寧的平安夢境。三箭定天山、年近七旬不動一刀—槍嚇退20萬突厥大軍的薛仁貴,傳說中張飛轉世的張巡,再造大唐的郭子儀,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戴著銅面具披髮殺敵衝鋒的狄青……當然,最有名的,就是關羽關雲長,這位挑夫出身的運城人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一柄青龍偃月大刀一路劈砍,刀鋒閃過,射出神性的靈光,幾乎將山西人的名聲推向了極致,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千秋義勇,萬古勛名,成為後世全體中國人所尊崇的義氣之神和財富之神而享受煙火。群雄紛爭之下,三國時與關羽、張飛同時留下名諱的還有曹魏陣營里勇冠三軍的大將張遼和徐晃。 山西人:尊儒重禮,思想超前

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了晉東南的某個地方。突然,前面的路讓一個小孩子擋住了。定睛一看,這小孩兒正在圍土築城,而且非讓孔聖人下車禮拜不可。孔子當時感慨說:“這真是一塊詩禮悠揚之所在!頑童尚且如此聰慧,我們去了還能給人家講什麼呢?”這雖然只是個傳說,但也確實說明了山西是一塊被文明浸濡著的厚土。它不僅養育了歷代很多的文臣武將,也造就了不少具有超前意識的思想家和學者。

荀況是戰國後期趙國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儒學分化中,他代表著革新勢力。荀況曾經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國考察,晤見范睢;後至趙國,與孝成王議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受任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令,著書終老。其學術原於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當時進步的思想學說。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

強調“制天命而用之”。而且他特彆強調“禮”的“化性”作用,以為必待“隆禮至法”,納法入儒,實現“王道”才有保證。

東晉時的郭璞,聞喜人。這位才高氣傲的大學者,竟然以一個算卦先生的身份頻頻參與政事,最後謀反者讓他測其生壽,郭璞說你若造反,其禍立致,相反則壽不可測。對方反問他:你能活多大?郭對曰,我活不過今天。對方頓時怒不可遏,將郭璞殺死在了南松崗頭。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山海經注》。

對於晚清時期的大臣徐繼畲,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有趣的是迄今為止在美國國會裡,他對美國初期民主的見解還始終被鐫刻在牆上。清朝時,就因為他敢於直諫,一入朝就接連上疏,彈劾了好幾個違法的地方官吏,而且堅決反對官官相護的不法行為,所以得罪了很多朝中權貴,一直沒有受到特別的重用。山西人:文人騷客,層出不窮源出太原的王氏乃舊朝旺族,人才輩出。唐初著名詩人王績之孫王勃,秉承家學,少年時便才名遠播。當二十六歲的王勃南下訪友途中,在滕王閣筆走龍蛇,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奇思壯彩、四座皆驚。有此一語,滕王閣便名垂千古。

王之渙,《全唐詩》僅錄其六首詩,但篇篇皆絕唱,篇篇皆名作。一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足以讓這位山西詩人躋身於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何等豪邁的氣概,王昌齡這位馬上詩人的盛唐之音讓多少人血脈賁張,心懷激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誰在高歌痛飲!是太原詩人王 翰高蹈獨邁、倜儻不羈的身影。太原王家真是了得!且慢,後面緊接著還有一位詩人將要出場,他就是中國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我們怎么能忘記他的那些靈秀神奇的詩句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相關書畫 相關書畫

另外一位在詩歌、繪畫和音樂方面都頗有造詣的天才,是柳宗元。柳宗元祖籍太原,生於河東(今永濟市)。《捕蛇者說》、《小石潭記》這些在中國散文史上不朽的名篇,產生在柳州和永州的蠻荒之地。已屆不惑之年的柳宗元正是在不斷被貶官遭流放的過程中將自己塑造成一座不朽的豐碑。後世人發現,他在柳州和永州的日子裡,不僅僅將一篇篇不朽的名作奉獻給了文學史,而且將繁盛的中原文化帶到那裡。南方很多讀書士子都拜在他的門下,有人甚至不遠千里向他投書就教,衡湘以南的唐代進士,沒有一個沒有向他請教過的。柳宗元,號河東,自然是山西河東人。此外,還有太原白居易、白行簡,還有汾陽宋之問,還有溫庭筠……輝映千秋的唐詩,如果沒有山西,唐詩的天空將會塌下一塊。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山西也同其他地方—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但是山西的文化仍然一派蔥蘢,金元之際的詩人元好問、薩都剌,元曲八大家的白樸、鄭光祖都從這塊熱上走出來,直到元末明初,一部不朽的《三國演義》在羅貫中的手中誕生。

山西人:美女如雲,德才兼備

中國四大古典美人,山西就出了兩個。

貂蟬,《三國演義》中呂布戲貂蟬的故事家喻戶曉,在民間故事中她是“人中之傑,女中之英”,“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在連環計里,她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成仇,董卓為呂布所殺。功成之後,曹操故伎重演,將

貂蟬賜予關羽,貂蟬為了不連累劉備三兄弟,自己撲劍身亡。

既然是民間的傳說,就完全不同於正史的價值判斷。這裡所演繹的貂蟬,頗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讓人盪氣迴腸。它至少說明“老醯兒”們對女性的理解和寬容。民間傳說中所描寫的主人公,極盡誇張之能事,貂蟬和呂布被描述成了天仙佳偶。據說在貂蟬出生之後,她家鄉的桃杏樹千百年來就沒有開過花。傳說貂蟬是忻州人,而呂布是定襄人。以後有了一句話——“忻州無好女,定襄無好男”,都是因為他們二人的緣故。

這裡本來應該提起楊玉環,但是一下子到唐朝我還有些不忍,因為漢晉時期的傑出女性也實在非常之多。

晉武帝時期,一位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女性在山西禹都故地出現了,她就是衛夫人。這位在詩禮悠揚的文化沃土上成長起來的女性,一直被奉為中國書法的“女神”。鍾繇不無尊崇地稱她的書法為“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若樹,穆若清風”,唐代韋續則說“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印水,碧冶浮霞”。其書法清宛靈動,嫵媚嬌柔從這些評論中可見一斑。同時,她還著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總結有關書法理論,具有獨到的見解。曾經有一位風流儒雅的少年投於衛夫人門下學習書法,他退筆成冢、鵝池成墨,筆管所致,皆為神品,“蘭亭之上,茂林修竹,少長鹹集,群賢畢至”,他一氣呵成的《蘭亭集序》將漢文字線條之美又推至神妙境界,這就是王羲之。

即便是今天,當我倘徉於衛夫人的河東故地——從臨汾到運城,從繁華街市到百姓之家,時常會吃驚於這裡的書學之盛。即使是普通一個農產貼在大門上的對聯,或筆走龍蛇,或端莊娟秀,好多都是筆筆有來頭,字字有出處。又容貌秀麗、又蘭心蕙質,這樣德貌兼備的女人怎么會不獨得皇帝的青睞呢?所以,在薛家將里、在楊家將里、甚至在狄仁傑的斷案故事中,都少不了皇帝選妃的情節,看來還真是現實的需要了。山西人:一代女皇,空前絕後“老醯兒”們動不動就為山西沒有出過一個像樣的皇帝而感到遺憾,我細數起來,大部分皇帝的結局真是

不太理想。劉淵稱帝,引來了五胡亂華,十六國頻繁更迭,城頭變幻大土旗,風雨飄搖,烽煙四起;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定都長安,高歡父子盤踞晉陽開創北齊;更不用說後唐後漢後晉,叛而歸、歸而叛,一片狼藉。難怪宋太宗趙光義攻取太原之後,對山西恨得咬牙切齒,望著這座龍氣旺盛的“龍興之地”,這一個“弱而先叛,強而後服”的城池,一把大火燒過,一場大水淹過還不解恨,甚至遷址唐明鎮之後,強令太原街衢不準出現十字大道,滿城“丁”字路口,要釘死龍脈,永世不得翻身。

好在還有武則天。則天武后,這位從山西文水走出來的女政治家,留下了千年毀譽,也留下萬占勛名,她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今天,我們在洛陽伊水河畔的龍門石窟中,從根據武則天拓影雕塑的盧舍那大佛身上,還依稀可以窺到她風姿綽約的影子。秀骨清相而氣度雍容,尊貴而嚴峻,威武而英睿,莊嚴而慈祥,正體現著唐朝朝氣蓬勃時代的自強與激昂,昌盛與大度的氣象。也只有這一個唐朝能產生武則天,能容忍武則天。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一位千嬌百媚,雍容華貴的女子,便是楊玉環楊貴妃。她與唐明皇的愛情浪漫故事大家都已經了解很多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尤其當她自縊馬嵬坡之後,傳說更多了。什麼玄宗夢裡會太真,馬嵬坡從此桃李不華。

兩位山西女性,前者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後者直接導致了開元盛世的終結。一曲愛情悲歌落下帷幕的時候,大唐朝的輝煌也慢慢地由盛而衰,風光難再了。她們二人連同英姿勃發的盛唐氣象一起,常常帶給人綿綿不絕的追思與懷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