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柴望
[公元?年至一二八零年]字仲山,江山人。生年不詳,卒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經歷
宋嘉定間為太學上舍,除中書特奏名。淳佑六年(公元一二四六年)元旦日蝕,囚上所著丙丁龜鑑下獄,尋放歸。景炎二年,(公元一二七七年)薦授迪功郎國史館編校.宋亡不仕,與從弟隨享、元、亨元彪號“柴氏四隱”。望工詩,著有道州台衣集詠史詩、西涼鼓吹諸編,均巳佚失,今存秋堂集三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柴望(1212—1280)字仲山,號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為太學上舍,供職中書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編《丙丁龜鑑》,列舉自戰國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後晉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間,凡屬丙午、丁未年份,約有半數發生戰亂,意在說明“今來古往,治日少而亂日多”,切望當局居安思危。由此觸怒朝廷,被逮入獄,得臨安知府趙與籌救助。出獄後自號“歸田”,隱居故里三十餘年。鹹淳後期蒙古軍三路攻宋,望心憂國難,多次致信督師荊襄制置大使李庭芝,進御邊退敵策略。德祐二年(1276),陸秀夫等擁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趙昰為帝,改年號景炎,繼續抗元。望不顧65歲高齡,奔赴福州,以迪功郎銜任國史編校。不久,因時局艱危,與堂弟隨亨、元亨、元彪一同辭官歸隱。南宋亡國後,拒絕元朝徵召,吟詩填詞寄託亡國哀思。世稱“柴氏四隱”。著作有《道州苔衣集》、《詠史詩》20首及詞集《涼州鼓吹》。
柴望
[公元?年至一二八零年]字仲山,江山人。生年不詳,卒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宋嘉定間為太學上舍,除中書特奏名。淳佑六年(公元一二四六年)元旦日蝕,囚上所著丙丁龜鑑下獄,尋放歸。景炎二年,(公元一二七七年)薦授迪功郎國史館編校.宋亡不仕,與從弟隨享、元、亨元彪號“柴氏四隱”。望工詩,著有道州台衣集詠史詩、西涼鼓吹諸編,均巳佚失,今存秋堂集三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巡守亦作巡狩,就其本義而言,巡者,往來視察:狩,打獵。到了階級社會的童年時期,巡狩不僅成了帝王們的政治活動,而且與泰山的聯繫更加密切了。
基本資料 相關資料望,wang,出亡在外,望其還也。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象側身之人立於土堆之上,豎目,瞳子突出,有登高遠看之意。隸定字形從亡從月從王,“亡”指朔日無月...
演變民俗 基本解釋 演變歷程 字典解釋 說文解字一般泛指木柴,小木散材,姓氏等。另通“寨”,讀作zhài,意為防守的柵欄籬障。漢字首尾分解:此木,漢字部件分解:止匕木,台州方言裡“柴”讀作sa第四聲“...
基本內容 柴姓 柴姓分布 字形結構 漢字演變《柴房會》被譽為“南國之花”的潮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經過長達400多年的發展、衍變,逐漸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其行當的表演特色上。
簡介 劇情簡介 評析 窺秘 劇本柴窯是五代後周皇帝柴榮自創的陶瓷窯。因對礦物內部組織相互依存關係的深刻認識,製作出集千般風情於一身的千古絕品。它集陶瓷古老工藝之大成,用金屬銀和土混合作...
簡介 製作方法 光復柴窯 定義 特點《留題河中柴給事望雲亭》的作者是宋朝詩人釋惟鳳,精彩詩句:郡間思退隱,嘉致望雲秋。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柴姓,中華姓氏,部分源於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來源一為姜姓,一為蒙古族。 柴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山...
姓氏淵源 姓氏趣聞 柴姓分布 歷史名人 郡望堂號柴桑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古稱柴桑縣、汝南縣,因境內柴桑山而得名,也稱為潯陽古城,歷史上為江西省十八古縣之一。柴桑區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下段南岸。...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人口與民族 地理交通 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