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與之

崔與之

崔與之(1158年-1239年或1240年1月19日 ),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東增城(今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人。南宋名臣、詩人。 崔與之為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歷任廣西提點刑獄、金部員外郎、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秘書少監等職,廉潔奉公,練兵抗金,政聲卓著。嘉定十四年(1219年),出為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撫使,兩年後升任四川制置使。任內安邊積財,舉賢撫士,使蜀中寧謐。嘉定十七年(1224年)辭官歸鄉,此後“八辭參知政事,十三辭右丞相”,除端平元年(1234年)平摧鋒軍變而暫任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外,終不出仕。嘉熙三年(1239年),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數月後逝世,年八十二。累贈太師、南海郡公,諡號“清獻”。 崔與之被稱為“嶺南儒宗”,其所治儒學的“菊坡學派”被認為是嶺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學術流派。他頗有詞章造詣,開嶺南宋詞之始,有“粵詞之始”之稱。今有《崔清獻公集》傳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立志報國

崔與之石刻像 崔與之石刻像

崔與之生於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出生在一個清貧的醫生家庭。 還在少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崔世明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貧。但崔與之少年有大志,立志救國濟民。他刻苦讀書,鑽研經史,務求通曉大義,文章寫作樸實得體。待人接物,辦理事情,他也十分機警。但崔與之青年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中榜,他於是寄望於出外求學。直到三十二歲時,由於得到增江書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資助,崔與之終於能夠跨出增城,一酬宏願。

崔與之不遠千里,單身遠涉關山,步行到京師臨安( 今浙江杭州),入太學讀書。崔與之在學舍埋頭苦讀,三年里不曾踏足臨安街市。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後的紹熙四年(1193年),他學得滿腹經綸,果然高中一甲進士,成為嶺南第一個由太學生考上進士的人,從此步入仕途。

登第之後,崔與之被調往荒遠的廣西潯州( 今廣西 桂平),擔任“從八品”的潯州司法參軍。崔與之不避艱苦,盡心公務。有一次,巡按到潯州視察,但接待用的驛所卻因年久失修而不能使用。郡守要崔與之主持維修,限令幾日內完成。倉猝之下難以找到屋瓦,崔與之就叫屬下用茅草蓋屋頂,將屋內整飾一新,按時完成了任務。不久,用來儲備穀物、調節物價、賑濟災荒的糧食倉庫也因久未修葺而漏雨,郡守便打算賣掉儲糧。崔與之得知,不顧官卑言輕,堅決反對。郡守改變主張,命崔與之負責修糧倉。崔與之以保糧為重,將自己居所的屋瓦拆下換用茅草,而把屋瓦蓋在糧倉上。郡守因此賞識他的膽識才幹,推薦他轉任淮西提刑司檢法官。

在淮西,一個大京官的兒子稱霸鄉里,人們告狀,許多官吏都不敢受理。狀紙遞到崔與之那裡,他拍案而起,不畏權勢,秉公判決,責令鄉霸退還民田。那京城裡的大官聞訊,非但沒有怪罪崔與之,還表示讚許,把他推薦給朝廷。

其後,崔與之先後調任建昌( 今江西南城)新城縣知縣、邕州( 今廣西南寧)通判等職務。在新城,他整頓賦稅,減免各種中間環節和費用。他規定,百姓應繳納的錢糧直繳官衙,已繳納的不準濫追,未繳納的不準隨便責罰,改變以前官差追繳賦稅使不少民戶傾家蕩產的陋習。這一來,百姓爭先恐後繳稅,開創了未有施一次刑罰而辦好賦稅的德政。在邕州,知州盤剝士卒,不按時發衣服糧餉,激起士卒譁變。上司下令崔與之攝知邕州事,負責處理此事。崔與之從自己駐守的賓陽趕到邕州,叛軍在城門口阻攔。他不顧危險,沖門而入,執行公務。待叛軍有所安定之後,他查出一名為首滋事者處斬,其餘不究,迅速平定兵變,使全州恢復安寧。

五十三歲那年,崔與之升任提點廣西刑獄。廣西路包括海南島、雷州,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屬邊遠軍州,海南島更是沒有朝廷要員去過。崔與之不辭勞苦,跑遍全地區的二十五個軍州。準備去海南時,他的下屬說:“海濱有神靈,要渡海先得求神禱告,否則很難成功。”崔與之不以為然:“海南各地官吏長期違法魚肉百姓,我去為民除害,哪裡需要神靈批准庇佑!”儘管第一次渡海因風浪大作船舵折斷被迫返航,他仍然不懈努力,第二次出海終於到達瓊山縣。每次到各地巡察,他都自帶費用,一切公務開支按日計給,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每到一地,他就張榜明示獎廉肅貪,公正判案,官吏百姓深為震撼。往返辛勞,殫精竭慮,不過幾年時間,崔與之已鬢髮全白。

淮東抗金

南宋晚期,新興的蒙古族政權也屢次大規模進攻金國。金人為避蒙古兵,南遷都城於汴京,並企圖南掠宋土。朝廷“疑其進迫”,於是任命崔與之為直寶謨閣、權發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成為抗金前線淮東路的軍政長官。寧宗召見崔與之,親自授職,並向其詢問戰守之策,崔與之認為:要選擇好的守將,集合官軍和民眾的戰鬥力量,是邊防的第一要務。

崔與之抵達揚州,認真籌劃守御事務。他整修城防,歷時一年多重修護城河,在城外廣植柳樹,在城內接近河流運輸的地方建倉庫十二座,儲備了充足的軍糧。崔與之一貫主張,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精緣於訓練有素。他統率的軍隊,步兵的弓箭手和長槍手,按身材年齡技術分成三等進行教習,騎兵則以騎術精湛和武藝精熟為標準進行訓練。崔與之身為統帥,每五日親率幕僚到校場督促,月終更要考核,獎優罰劣。部隊出城野練,他率將校隨後視察,要求部隊遇到山崗溝澗不得繞道,必須勇往直前。整訓揚州守軍之後,他又命令下屬州縣守軍依照執行,效果明顯。於是淮東軍威大振。

淮東一帶有民間自衛組織“萬弩社”,崔與之深入考察了解,認為萬弩社有利於組織民眾防禦金兵,於是奏請朝廷將萬弩社定為各縣民兵組織。他又招募當地青壯年創立“萬馬社”,平時配給農田耕作,戰時集中調用。

崔與之守邊五年,邊境大體安穩。權相史彌遠見邊防鞏固,又有山東忠義軍歸宋,想撈取邊功,緊急密令都統劉琸率領所部渡江攻取泗州,結果劉琸全軍覆沒。崔與之事後得知,悲憤上書史彌遠:“今以萬人之命,坏於一夫之手!”金兵乘勢入境,史彌遠驚慌失措,三次下令崔與之與金和議。崔與之回書拒絕,據理力爭:“金兵得勢之際,我朝求和,必遭屈辱。”他積極加強戰備,調遣精銳部隊扼守要衝之地。金兵入侵無功而退,和議之事遂不再提及,淮東局勢又趨於穩定。

直言薦賢

此後,朝廷調崔與之入朝為秘書少監,揚州軍民聞訊,紛紛遮道垂淚,想要挽留。崔與之力辭朝廷詔命,準備辭官返鄉。途中屢次受詔命催促來京。抵達池口時,崔與之聽聞金軍南侵,於是前往京師臨安府,奏言:“如今邊警可憂慮的事情不止一件,只有處置山東忠義軍之事刻不容緩。”他前後累次上疏多達數千字,每每嘆息朝廷養虎為患,必將自留遺患。 後升任秘書監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

崔與之又認為:內外之情不通是當今大患,而人才的進退、言路的通塞則與國家安危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建議朝廷,用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他在任內一直“以致君澤民,經邦輔國,進賢退不肖為己任”。崔與之舉薦人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二者之中,以德為首。

這時候,朝廷議論有一種不正之風,稱“直言”是貪圖好名聲。崔與之抨擊這種歪風:倘若有識之士不敢公開在朝廷明說己見,而只在家裡憂心忡忡,不敢對君王直言,而只在朋友間私下談論,國家就危險了。

一天上朝,寧宗問崔與之家鄉有什麼人才,崔與之當即推薦吳純臣有監管之才。不久朝廷提拔吳純臣擔任提點廣西刑獄;崔與之推薦溫若春適宜擔任清要之職,於是朝廷任命溫若春為秘書郎。他們都成為稱職的官員。

崔與之當京官或地方官期間,先後向朝廷舉薦了數十人。這些人才“各以道德文章功名表表於世”,有的後來甚至成為高官顯宦或出名學者。

有個學子叫李心傳,他鄉試落第後,不再應舉,閉門著書。崔與之等推薦他,平民之身的李心傳被召入史館,賜為進士。李心傳主修多部史書,成為南宋有名的史學家。後來官至工部侍郎,以敢於上疏直言聞名。

被崔與之推薦過的游似,擔任過許多職務,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建議宋寧宗之後的宋理宗要看清“艱危之勢”,做到“從諫”、“檢身”、“節用”、“選廉”。

崔與之舉薦的人,絕大多數與他沒有私交,只有吳純臣、李昴英等出身同邑或門下。無論對誰,崔與之都出於公心。他的弟子李昴英應試榮登榜首之後,寫信向老師致謝。崔與之告訴他,讀書人成名後要堅持操守,盛名之下,更要謙虛;初入仕途不必挑揀官職和地方,樸素謹慎是日後發展的開始。後來李昴英官至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為官不畏強權、敢於伸張正義。崔與之一個同鄉人的孫子,姓呂,考試及第初出茅廬,就來求崔與之疏通舉薦。崔與之正色道:“入仕之初,應當以職業為重,不要擔心別人或上司不了解自己。”以後崔與之知道他居官清廉謹慎,就向有關方面推薦。被舉薦之人始終不知自己得以遷官,是因為崔與之的幫助。崔與之的姐姐也曾為她兒子求官的事向崔與之說情,但崔與之卻說:“當官賢能與否,事關百姓的歡樂和憂愁,官位斷不可私相授受。”他始終沒有循朝廷恩例為外甥求官。

盡護四蜀

嘉定十年(1217年),金軍進犯四川,連破大散關、成州、鳳州、興元府等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軍又破洋州,前四川制置使董居誼棄職逃跑,蜀地大亂,人心驚惶。同時,四川潰卒張福、莫簡等稱“紅巾軍”,起兵反叛,進入利州,殺總領財賦楊九鼎。鑒於蜀中形勢危急,朝廷急調閒居在蜀的安丙為四川宣撫使,調崔與之為煥章閣待制、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撫使,平息了紅巾軍變。安丙久在蜀中握有重兵,一向猜忌朝廷自東南所派之人。崔與之赴任後,卻能與安丙以誠相處。

西夏數次致信四川制置司,邀請南宋方面夾攻金國。崔與之知道此事後,以為不可,急致書安丙說:金國已處於頹勢,我方宜於此時招納豪傑,選將練兵,鞏固陣地,等候時機。四川連年動兵,士氣未振,不宜輕率舉兵。西夏只是區區小國,不足以作為我方犄角。一旦出戰失利,就後悔莫及。但安丙不聽勸阻,出兵攻打秦州、鞏州,果然無功而返。時局發展一如崔與之所料,安丙不得不深表敬服。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在任內去世。朝廷任命崔與之為四川路安撫制置使,統率四川全軍。崔與之整肅軍政紀律,扭轉各州軍政不合局面,訓令諸將汲取教訓,同心衛國,告誡邊防將領不能隨便接納西夏請兵要求。

後來西夏又出兵攻打金國,派百餘騎兵到鳳州請宋軍守將增援。崔與之命都統李沖前去答覆,說:兩國交往應派使節持國書傳達信息,不應派兵直入,邊民不了解情況,如果誤傷西夏人,便損害了兩國友好,還請西夏兵退回原駐地。西夏人知崔與之不為所動,不再提夾攻金國之事。

金國名將呼延棫及其部屬誠心投宋,崔與之大膽收留並使用他們,讓呼延棫在抗金作戰中發揮特殊作用,造成金人內部互相猜疑殘殺,使部署於川、陝、甘的金兵再無力侵犯宋境。

崔與之善於理財,他調整糧食徵購措施,發展邊境貿易,通過邊民買賣,將金、夏統治區大批戰馬、糧食買入,使四川很快成為軍政協調、紀律嚴明、兵精糧足、百姓富裕的地區,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安定局面。

一日,他同部屬到大慈寺遊覽。看河山壯麗,滿目蔥蘢,崔與之神清氣爽,儀態安詳。幕僚洪平齋見狀,不禁贊道:“大帥真是嶺南古佛,西蜀福星!”

宰相史彌遠見蜀中局勢安穩,便派心腹鄭損替代崔與之。朝廷調崔與之回京,崔與之移交了大量庫存金錢物資給鄭損,自己不取絲毫。金國得到情報,馬上調集大兵侵蜀。崔與之這時年已六十七歲,正請求歸粵養病,目睹此情此景,奮然再次親臨前線。金兵見崔與之仍在,懼而撤軍。那鄭損乃趨炎附勢的無能之輩,他放棄崔與之重兵扼守的要地,致令宋軍失勢,又揮霍無度,使軍需無以為繼。西蜀自此一蹶不振。

辭官歸里

崔與之燕居像 崔與之燕居像

崔與之四川為帥五年,清廉自持,政績斐然。朝廷召崔與之入京任禮部尚書,但他三次上疏請辭,毅然返粵。離蜀之際,各路官員特來相送。四川盛產美錦、奇玉,崔與之到任之初,下屬眾官爭相饋贈,全被崔與之推卻了。現在送別,各路官員的贈禮更加可觀,登時五彩繽紛,光艷奪目。但崔與之看都不看一眼,一一婉拒,分毫不取。

回到廣州,崔與之建住宅於城西( 今廣東省廣州市朝天路崔府街),從此深居簡出,不再過問地方政事。

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駕崩,沂王趙昀被擁立繼位,即宋理宗。理宗即位後,授崔與之為顯謨閣直學士、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他推辭,改拜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再授煥章閣學士、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又上疏推辭,改拜為徽猷閣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

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病死,理宗得以親政,並改次年為端平元年,開始“端平更化”。理宗有意革除舊弊、起用賢才,他下詔任崔與之為吏部尚書,幾次下御筆令他赴京,稱崔與之“年高德邵,國之望也”。崔與之答覆說:“我已經七十有六,老病纏身,實在不能從命。”始終力辭任命。

端平元年(1234年),理宗在成功聯蒙滅金後,命淮東制置使趙葵等人率軍收復三京( 東京 開封府 、 西京 河南府 、南京 應天府)。崔與之聽說後,“頓足浩嘆”,此後宋軍果然大敗而回。不久後,理宗再授崔與之為端明殿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他也極力推辭。

廣州有支部隊,叫摧鋒軍,被調到建康( 今江蘇南京)駐守,長達四年。撤離衛戍後未過五嶺,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這支部隊轉戰各地,所向披靡。但幕府不上報功勞,駐守期滿又不讓回廣東,於是激發兵變。 叛軍由曾忠帶領自江西經梅州返粵,焚惠陽扣官員,陷博羅殺知縣,直取廣州。 廣州知府曾治風連夜逃遁。崔與之正在家閒居,見事態嚴重,他帶病登上城樓與叛軍相見,查問叛亂原因。叛軍一見,立即拜伏於城下,說明兵變緣由。崔與之派弟子李昴英、楊汪中坐吊籃從城牆上縋下,到叛軍營中曉之以逆順禍福道理,宣諭允許叛軍自新。叛軍大部分人歸家散去,曾忠帶少數人退踞端州( 今廣東 肇慶)。

朝廷得知廣東動亂,任命崔與之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 崔與之臨危受命,在家中理政,命提刑彭鉉暗中討捕殘餘叛軍。其後受調的各路軍隊會合,崔與之指揮他們合圍叛軍,並且對叛軍進行政治瓦解,使叛軍盡數投降。崔與之僅將曾忠等幾名首領以軍法處死,降兵分散編入各軍。摧鋒軍兵變平息。

崔與之向朝廷舉奏有功人員,並要求解除自己的職務。他將為帥廣州六個月所得的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庫,分文不受。

晚節留香

崔與之塑像 崔與之塑像

崔與之謝絕政事之後,安居廣州。他一生酷愛菊花,更喜歡北宋名臣韓琦的名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親筆書寫這句詩懸於崔府堂前。他很讚賞韓琦所言:“士之保初節易,保晚節難。”將自己寢室題匾“晚節堂”,表示自己將永遠保持清白晚節的操守。他將處士劉皋的語句修改後命門客寫成隸書貼於書齋:“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財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作為座右銘。又自號為“菊坡”。

崔與之中年喪偶之後,不再續娶。即使位極人臣,生活仍然儉樸,不養歌姬。老來居家,左右只有書籍相伴,家裡連亭園台榭都沒有增建。一生所得俸祿,除自用外,其餘都用來接濟親友。致仕以後,朝廷所發的俸祿,則一概辭謝不受。 有人問他為什麼,崔與之說:“我當官受薪,尚且怕尸位素餐;現在致仕了,怎么還能貪圖朝廷的俸祿呢?”聞者無不讚嘆。他兒子崔叔似結婚,兒媳帶來七百多畝“嫁妝田”,他讓兒子盡數退回外家。

理宗一直想讓崔與之赴京主政,親自下七道詔書,接連任命崔與之為參知政事、右丞相等職,前後四年,留著相位等待崔與之赴任。理守甚至命令在京當官的李昴英暫停公務,去廣州專門勸說崔與之,侍候崔與之出發。但崔與之終因年老體衰,數月間先後上疏十三次請求辭免。這一年,他已八十一歲。

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理宗因為崔與之堅決辭去相位,才同意他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之職致仕,任其擇地居住。 同年十一月(亦有十月一日 、十一月十一日 、十二月二十四日 之說),八十二歲的崔與之溘然長逝。 理宗聞訊後,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清獻”。 累追封至南海郡公。 臨終時,他囑咐家人:不許作佛事,薄葬即可。

崔與之病故後,有一次李昴英為理宗講學,談及崔與之一生的事跡與操守,理宗深為感動,愈加讚嘆,於是大書“菊坡”二字賜給崔與之家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七月,崔與之與西漢大臣廉范配享於成都府的四賢祠。

主要成就

崔與之像 崔與之像

崔與之歷任地方的司法官員、知縣、戶部員外郎。由於任內政聲甚佳,他於嘉定七年(1214年)被朝廷破格提升為直寶謨閣,代理揚州軍政,以全權籌劃抗擊金國軍隊南侵的地方防務。他依據當地人愛馬、善騎射的特長,以軍事訓練的方式組建“萬馬社”廣招民眾加入,從而形成頗具聲勢的“民間騎兵”;並與各鄉抗金的民兵加強聯繫以與軍隊聯手抗金。在他的主持下,軍民一心共同對敵,令致金兵不敢入侵揚州。

期間,浙東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無數饑民流入淮東一帶而被阻於各城門外,崔與之卻下令打開揚州城門迎入難民安置,從而救活流民萬餘人。嘉定十四年(1221年),崔與之被調任成都府本路安撫使,組織抗金,後又升任為四川制置使。

他廣用蜀中的賢能採納良策,並重用歸降的金國將領鼓勵其反戈一擊。他在四川五年間,成功地保衛了一方的平安,不僅贏得軍民的讚譽,而且也頗受金國的將士所敬畏。他曾因病離任,而繼任者一改其施行的方略亂以他法,導致金兵乘虛侵入川境,崔與之扶病復職視事,金兵聞訊懾於其聲望而自行撤軍。

退居廣東時,廣東發生兵變,叛軍圍困廣州攻城,崔與之上城牆安撫亂兵,由於他德齒具尊,譁變的軍士服其恩威而紛紛下跪棄械,兵變其後即告平定。

個人作品

崔與之 崔與之

崔與之開嶺南宋詞之始,有“粵詞之祖”之稱。 其詞章造詣頗高,被認為是“粵詞之始”。《粵詞雅》認為其詞“非雄直而何”。 有詩文集,詞存二首。

崔與之的文章“明白謹嚴” ,所著《菊坡文集》毀於戰火。其餘《嶺海便民榜》、《海外澄清錄》,在明代中期以前便已亡佚。 其後代崔子璲輯有《崔清獻全錄》,存《言行錄》三卷、《奏札詩文》五卷及《附錄》二卷。 今有《崔清獻公集》傳世。

崔與之所治儒學的“菊坡學派”被認定是嶺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學術流派。 《宋元學案》將其收錄於《丘劉諸儒學案》之中,稱其為“攻愧(樓鑰)講友”。其門人有洪咨夔( 端明殿學士 ,諡號“忠文”)。

人物評價

總評

崔與之從政數十年,官至顯貴而不養妓,不增置秋產,不受各方饋贈,以“無以財貨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的名句自警,從而成為宋朝的一代名臣。

崔與之在嶺南歷史上開創了多個第一:宋代嶺南由太學中進士第一人;被尊為“粵詞之祖”:開創的“菊坡學派”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他守淮五載,衛護四蜀,淡泊名利,激流勇退,七辭參知政事,十三疏辭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張九齡合稱“二獻”。

歷代評價

劉鎮:始終無玷缺,出處最光明。 ( 《崔清獻公言行錄》引)

劉光祖:①勁峻似忠定(張詠),廉約似清獻(趙抃)。立朝議論,愛君子,惡小人,又與昔賢同。 ( 《成都三賢閣記》引)②今代崔公,二老奇拔。立朝抗論,謇謇諤諤。天產遐遠,扶世卑弱。蜀力憊甚,忍復殘割。公來護之,赤子是活。宜以公像,寘仙遊閣。 ( 《成都三賢閣記》引)

家大酉:東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歸西伯時。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載一人非公誰。 ( 《崔清獻公行狀》)

李昂英:清獻崔公護坤維晩,必自出伺烽火。至報稍急,輒通夕不寐,思所以應。乃心無頃刻忘邊憂也。指縱諸將,每手筆驛以授,情通如家人,而人樂為之用。 ( 《跋吳都統所藏菊坡先生帖》)

黃震:傑然之才,惻然之心,超然之見,近世唯公一人而已。 ( 《古今紀要》)

文天祥:①菊坡翁盛德清風,跨映一代。歸身海濱,當相不拜。天下之士,以不得見其秉鈞事業為無窮恨。 ( 《跋崔丞相二帖》)②菊坡天人,文溪,菊坡樣人,菊坡不可作已,願見文溪。 ( 《 廣東新語 》引)

牟巘:端平改紀,崔公遂相,白麻一出,天下傾想風采。 ( 《跋崔清獻公帖》)

脫脫:①理宗四十年之間,若李宗勉、崔與之、吳潛之賢,皆弗究於用;而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竊弄威福,與相始終。 ( 《 宋史 》)②唐張九齡、姜公輔,宋余靖皆出於嶺嶠之南,而為名世公卿,造物者曷嘗擇地而生賢哉?先王立賢無方,蓋為是也。番禺崔與之晚出,屹然大臣之風,卒與三子者方駕齊驅。 ( 《 宋史 》)

周德恭:與之有守,屹然有大臣風,史稱其與張九齡齊名異代,誠宋之純臣也。 ( 《續通鑑綱目》引)

何喬新:自金有蒙古之難,中原豪傑並起,而爭請命於宋。李全、張林以山東來歸,嚴實、彭義斌以河北來歸,計其將卒不啻百餘萬。使宋得壯猷宿望如崔與之、魏了翁者,建閫淮甸,撫之以恩威,馭之以紀律,畫疆理以處之,擇將帥以統之,豈惟可以保淮而固江耶?復汴洛之舊都,吊祖宗之遺民,蓋可坐致矣。 ( 《朝延以淮亂相仍以改楚州為淮安軍視之若羈縻州然》)

陳獻章:先生,宋代之名臣,吾鄉之前哲。卷舒太空之雲,表里秋潭之月。淮蜀委之而有餘,疑丞尊之而不屑。故能效力於當年,而全身於晚節。猗歟先生,挺生南越。廣厚深沉,清通朗徹。藐予區區,心馳夢謁。稽首丹青,點茲頑鐵。庶幾百年,不遠途轍。秋菊之芳,寒泉之洌。奚而薦之,用表真潔。 ( 《祭菊坡像文》)②萬里歸心長短賦,九天辭表十三陳。 ( 《夢崔清獻坐床上李忠簡坐床下野服搭颯而予參其間》)

湛若水:惟宋右相清獻公菊坡崔先生,備具人理,曲有眾善,曰德、曰義、曰能、曰誠、曰智、曰節、曰勇。是故完養天性,克而有光,非德乎!辭受進退,以宜以決,非義乎!鎮蜀而人是綏,撫廣而難乃弭,非能乎!一言退賊,非誠乎!宋道日弛,知不可為,見幾而作,非智乎!力辭相位,厥志不回,非節乎!七札方殷,急流而退,辭表十三,果毅不疑,非勇乎!惟公道具天民,為人先覺,在天下為天下師,在後世為百世師,在一鄉為鄉黨師,所謂鄉先生可祭於社者歟! ( 《新置崔清獻菊坡先生祠田記》)

朱厚熜:張九齡之忠藎,而不究其用;崔與之之風槩,而不久於朝。 ( 《國朝獻徵錄》引)

郭棐:吾粵僻在炎徼,至漢始屬版圖。五百餘年迄唐,而有曲江張公,以忠讜稱。又五百餘年迄宋,而有菊坡崔公,以風節稱,文章物采班班,與中土抗衡。 ( 《纂輯白沙至言跋》)

宋端:南康李公燔、莆陽陳公宓與南海崔公與之輩,沒齒不肯輕拜理宗除命,其意古有所主。……近世評公者,或謂其清風高節,或謂其洪度雅量,或謂其知幾知微,要之皆淺乎其知。 ( 《題崔清獻公言行錄》)

屈大均:崔清獻公八辭參知政事,十三辭右丞相,家大酉書其集云:東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歸西伯時。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載一人非公誰。……泰泉(黃佐)雲,吾廣帶海陸為郡,山奧川豁,古稱珍饒,於卷握若別出堪輿然,故其民素樂清曠而恬仕進。噫嘻,豈清獻之流風所被歟。 ( 《廣東新語》)

黃宗羲:先生歷仕四十七年,清風高節,屹然師表,未嘗沾一彈墨。 ( 《 宋元學案 》)

焦映漢:瓊海為東粵僻壤。……是秦漢以前,風化所不及,文運所未開也。迨宋崔清獻提刑來郡,獎廉劾貪,興利除害,著《海土澄清錄》,由是漸知禮化。 ( 《海忠介公集·序》)

軼事典故

崔與之曾節錄劉皋語 “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財殺子孫,無以政事殺百姓,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為座右銘。

明代思想家陳獻章曾迎崔與之畫像至家中,隅坐瞻仰,如同弟子對待老師的禮節。

親屬成員

曾祖母:朱氏,追封一品夫人。

父親:崔世明,醫術高明。

兒子:名不詳,字叔似,為人寬厚。

卒年爭議

關於崔與之的逝世日期,史籍中有四種說法:

嘉熙三年十月一日(1239年10月29日):《古今紀要逸編》持此說;

嘉熙三年十一月:《崔清獻公墓志銘》、《重刻崔清獻公言行錄·序》持此說;

嘉熙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239年12月7日):明人劉復為《崔清獻公全錄》作序,持此說;

嘉熙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240年1月19日 ):《宋史·理宗紀》、《續通鑑綱目》、《續資治通鑑》持此說。

1.

嘉熙三年

2.

嘉熙三年十一月

3.

嘉熙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4.

嘉熙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今人著述中,如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何忠禮在《南宋名臣崔與之述論》與《崔與之事跡系年》中均採用“十二月己未(即十二月二十四日)”說; 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王瑞來《崔與之事跡系年補考》一文中亦贊同何忠禮之說。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德毅在《崔與之與晚宋政局》中稱崔與之卒於“十一月丁丑(十二日)”,另為一說。

史料記載

《文溪集·崔清獻公行狀》

《崔清獻公墓志銘》

《崔清獻公言行錄》

《大德南海志·附錄二·崔與之》

《宋史·卷四百六·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南海學崔清獻公祠碑》

《廣東新語·卷七·人語》

《欽定續通志·卷三百九十九·列傳一百九十九》

後世紀念

祠堂

崔清獻公祠位於佛岡縣水頭鎮下豐村西側,是佛岡縣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建於明代中葉,清末毀於火,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祠深三進,兩邊有青雲巷間隔,面積225平方米。

祠堂是磚木結構,門匾額題曰“清獻崔公祠”,是明代學者陳獻章(陳白沙)手筆,第二進懸有“嶺南間氣”牌匾。

銅像

崔與之銅像 崔與之銅像

崔與之銅像由廣東著名雕塑家梁君令、卓國平設計製作,高2.48米,崔與之銅像造型飽滿,外表忠厚有張力,符合其“儒帥”的氣質。

紀念館

清獻園(取自海南日報數字報) 清獻園(取自海南日報數字報)

清獻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太師街,為崔與之的紀念館。園區按南宋風格以單層建築建設,總占地面積2989平方米,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分四個功能區,分別是清獻門、清風庭、立獻廳、菊坡園,分別展示該園建設的來由及世人對崔與之的評價,崔與之的生平、成就、品格及影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