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師韞

何師韞, 生卒年不詳,字季才,宋代金溪(今江西臨川)人。抱瓮先生天棐女,日誦千言,父以比謝道韞,故名。

生平簡介

何師韞 生卒年不詳,字季才,宋代金溪(今江西臨川)人。抱瓮先生天棐女,日誦千言,父以比謝道韞,故名。嫁臨川饒氏,卒年八十六。通經史,遍閱佛經,崇拜釋氏、老子,主張一切聽其自然,思想消極,所著詩文體現了這一思想。四十而寡,因所居有懶愚樹,自號懶愚道人,遂名所居室為懶愚室,並為室作詩,情感超逸,有詩集。《夷堅支志》著錄其詩文40卷,《然脂集》亦著錄其詩集,皆不傳。《宋詩紀事》、《江西詩征》及方誌中存其詩作。

後車有才女

金谿縣有個叫後車的地方,是個山清水秀的村莊,傳說是後周(公元951--960)末年,一姓何名輝的人從福建邵武向陽里遷到此地。何輝字鴻浦,為後周屯田員外郎,宋太祖滅後周南下,何輝和家屬奉周后孟氏潛行,晝夜奔逃,來到上幕鎮(現在的金谿縣)邊萊山山腳下歇息,急傳宋兵已追至,孟後料想被俘後難免受辱,便自刎而死。何輝厚葬孟後在萊山之陰刎頸之處後,竟不忍離棄,於是,就在此地住了下來。為紀念孟後駐車於此地,故而命名後車。那何輝後代在此地繁衍生息,漸漸興旺起來。
北宋後期,戰火紛起。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有一位官宦太太攜家避難流落至江西,由水路一路進入蘆河。這一天,來到後車村,只見青山綠水,屋舍儼然,恰是正午,飲煙裊裊,紅日高照,眾人疲乏飢餓,口乾舌燥,一行人想尋個去處。此時,見一個穿短褐戴竹笠的人走來,口中高喔: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來人姓何名超,字子邁,自號抱瓮先生。這行人都認為來者既是個讀書人,一定是個善良之輩,於是,派出一個小婢女前去詢問。抱瓮先生並未多問,遂把這行人邀入家中。
他把家裡所有的食物都拿出來,可惜貧家難待貴賓,食物太少。因何家獨居村頭偏僻處,那官宦太太又交待了不要驚動村人,正無法可想時,忽然想起地窟里還有些芋種,看看並未發芽,於是全部取來。把那些芋頭用濕泥裹上,再把酒糟塗在泥的外面,用糠皮火煨之,等到香味四溢,取出來分散給眾人,去皮食用。太太食後大加稱讚,嘆此等美食,竟存於荒村僻壤。問起那東西為何食物?抱瓮先生說:此物為土芝丹!芋之大者為士丹,取其溫補性,即稱士芝丹。你們遠途疲乏,供養失調,溫補最為合適。太太覺得抱瓮先生是個好人,臨別時,把那個小脾女留下嫁給他為妻作為報答,並留了一些銀兩作為嫁妝。
那小脾女姓江,性情溫順,且生得如花似玉,每逢初一十五必要吃齋念佛。自嫁給抱瓮先生後,接連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卿、盛、昂,隔年又生下一個女兒,抱瓮先生很高興,搜腸刮肚要取個名字,村里人都笑他愚,一個女娃幹嘛費那功夫取名字,他卻以為得了個寶,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那女娃兒長到五六歲,容貌端莊,聰明過人,日誦千言,遍讀詩書,抱瓮先生甚是喜愛。有一天黃昏,抱瓮先生馱著她在山野里行走,只見夜色漸臨,雲霧四起,便隨口言:山雲當幕。女娃嬌聲應:夜月垂鉤。抱瓮先生大驚。此女有東晉女詩人謝道韞的風範,抱瓮先生從此視女兒為掌上明珠,並取名為何師韞。
卯角吟詩才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一晃數年過去。人生無常,有一日,抱瓮先生進山,不慎葬於虎口,屍骨未存,只拾得衣物和幾塊碎骨頭回來,入土為安。
受父母影響,何師韞待人誠摯善良,孝道醇厚。父親自小教她詩書,母親教她女紅與浮圖之學。抱瓮先生死後,家境每況日下。小師韞也為家分憂,常牧牛野地。
一日,小師韞牧牛回來,從村口的五橋經過,與幾個放學回家的頑皮富家子弟相遇,那幾個半大小伙攔著她不讓過橋,嘻皮笑臉地捉弄她。其中一個胖小子說,妹子,作一首詩來,小爺就讓你過,這詩裡面要說到,河中間那塊黑石,你手牽的這頭黃牛,水口這座石橋,對面那座山,眾人都鬨笑起來。
小師韞倔強地站著,眼裡含著眼淚,卻不讓它掉下來。
眾小子不讓,小師韞充滿靈氣的眼睛看著河中間的黑石沉默了一會兒。搖著手中趕牛的柳條嬌聲吟喔:
湖山水口石牛眠,春去秋來五橋閒。
莫說肚中無點墨,只因眼裡有神仙。
眾人都驚異地看著小師韞,小師韞喚著眾人讓道,橋那頭有人叫“好”。回頭一看是一位儒生模樣年青後生,小師韞害羞地趕著牛從眾小子讓開的路中間穿過去,匆匆離去。
那儒生問小子們這女娃姓甚名啥,有人告訴他,這女娃叫何師韞。儒生“喔”了聲,指了指河中的黑石說:湖口石牛,好,好。從此,村里人便喚那地方中叫湖口石牛了。
隔數月,秋高氣爽,上次說“湖口石牛”的男子又來到後車,在村口又與這伙小子又相遇,於是,眾小子便歡喜地帶這個男子來到何師韞的家門口。其實這個男子姓黎,是個侯爵。此次路過後車,想起數月前何師韞吟的詩,便前來拜訪。
何師韞在家裡正學做女紅呢,母親進來說有個先生聽說你會吟詩,特來看望你,你去見見吧?
何師韞沒做聲,只搖了搖頭。
母親出去,告訴黎侯:“小女不適,恕不相見。”黎侯騎馬走了。第二天,黎侯又來,同樣,仍未見到何師韞,黎侯又騎馬走了。第三天,母親告訴何師韞那位先生又來了。何師韞倚在門後向外窺視,見那男子便是上次在五橋吟詩爭道時遇到的人,便隔著門向外嬌聲念道:
三尺童子卯角斜,倚門攀弄紫槿花。
聞呼放卻窺門隙,報導先生不在家。
那黎侯向門內一揖,朗聲大笑,“善哉,善哉,吾今得詩意也!告別了,他日再見,定是有緣!”黎侯一別,從此天涯。
崇尚浮圖
小師韞與母親江氏和兄弟三個,在父親死後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原先太太避難中留下的少許錢物也消耗光了。無奈之下母親遺下三個男孩交給族叔,帶著年少的何師韞再嫁給金谿縣城董天進之子為續弦,師韞也便改姓董。
董家是當地書商,家境尚豐裕,且董家長輩亦通達明理,對母女倆並不歧視,何師韞得以博覽經史,受母親影響,尤喜浮屠之學,遍閱佛學經典,崇信釋氏老子。
何師韞長到十四歲,出落得楚楚動人,並且知書識禮、端莊大方。董家本來子女很多,母親嫁過來後,又生了幾個弟妹,但是,師韞乖巧聰明,董家人都很喜歡她,在她十四歲時,繼父便替她訂了一門親,對方系臨川人氏,姓熊(亦有說姓饒,後車族譜上說姓熊),家裡是從商的,家境尚可,熊公子是個公子哥,卻懦弱無能。何師韞心雖有不願,但是,寄人籬下,只得認命。婚期臨近,終日悶悶不樂。誰也不會知道何師韞心裡想什麼,其實,在她心中有一個夢,那個夢開端於童年時那位翩翩少年才俊——黎公子。夢只能是夢,在那個年代,女子的命運自己是不能掌握的。
成家不久,有一日,小夫妻雙雙到白楊山寺燒香祈福,回來後作七絕一首《失假山謁》,詩曰:
片石亡來歲月深,昔時來覓到如今。
誰知只在家山裹,枉費工夫到處尋。

婚後夫妻感情恩愛,生活有滋有味起來。
事隔幾年,何師韞回家上墳祭祀父親,聽兄長說起她出嫁一年後,有一個姓黎的公子來拜訪過她,聽說她已出嫁了,嘆息一聲,留下一首詩走了。何師韞接過兄長手中的詩箋,輕聲地念道:
牛石依然影子斜,詎知木槿已開花?
當時何意窺門隙,事隔多年適別家。
念完詩,何師韞垂目不語,走到五橋,拋下詩箋,痴痴地看著它隨水逐流,輕嘆了一聲。
熊家幾代經商,熊公子是家中幼子,熊家希望他能出人頭地,讀書中功名。身為人妻,師韞勸勉丈夫用功讀書,家中諸多的勞作,養育兒女的重擔都在她的身上。勞作之餘仍然不忘讀書,常常一邊燒火一邊看書。熊公子屢試不舉,甚為氣餒,何師韞每每勸導。這一年又臨科考,熊公子因體弱多病,加上心神勞累,一病不起,還沒趕上秋考就一命嗚呼!
無事本無事,何須讀文字。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師韞很是後悔逼著丈夫去考功名,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四十六歲時,何師韞便孀居,她植了一株懶愚樹於堂前,並於其室書名“懶愚堂”,並《自題懶愚堂》
君不見南嶽懶殘師,佯狂啖殘食。鼻涕任垂頤,懶為俗人拭。又不見愚溪子柳子,堂堂古遺直。以愚言溪山,於今慕其德。二子真吾師,欲見不可得。唯有懶愚樹,終日對顏色。齊威勤讀書,輪扁巧斵輪。勤巧動心志,何如懶愚貞。衰年發已皤,行少坐時多。亦欲效勤巧,奈此懶愚何。師韞自號懶愚道人,字季才,從此潛心禪宗。
《宋詩紀事》里,何師韞是與朱淑真李清照排在一起的。“才女”和“才子”不同,在宋代,“才女”的“生活質量”取決於婚姻。同樣是嫁給窮人,何師韞受禪學影響,守愚守拙,一生平安,她的詩詞作品亦充滿了禪意;朱淑真就不幸了,正因為她用了私通的辦法來解決感情問題,導致了她的不幸。李清照第二次嫁錯了人,很堅決地打離婚官司,這種性格超出了時代。李清照改嫁,後世君子出來給她“辯誣”,不知“誣”人的正是自己。李清照有“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句,時人說她講得不體面。不知當今之,還有人認為這么講不體面的呢?王安石家裡的女人們就比較有地位,比如都會寫詩,他夫人會寫“待得明年重把酒,攜手那知無雨又無風”,他妹妹會寫“草草杯盞供君笑,錯錯燈火話平生”,他女兒會寫“極目江山千古恨,依前和淚看黃花”。
那時的女子,能讀書玩詩也是地位的一種標誌。
何師韞既不像王安石家中的女子那么有地位,也沒像朱淑真和李清照一樣選擇與社會相悖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利。她能潛心浮圖之學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任何朝代都有潛在的規則,個人的力量太小,要去抗衡它畢竟很難,何況只是一個纖弱又沒有社會地位的女子。
紹興間,南宋名相和抗金統帥張浚,迎侍母鎮國太夫人帥閩,走到福建與江西邊界。太夫人也信奉禪學,早聞何師韞的大名,便求兒子護送,專程來訪,與何師韞一見如故,從此互相來往,相互稱為無生法友。
何師韞一生主張守愚守拙,返璞歸真,一切聽其自然,這是一種遁世的思想,亦是一種中庸的人生態度,她活到八十六歲。她存有詩集40卷,散見於《江西詩征》和地方志中,《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載。在歷來由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裡,她能夠被歷史記上一筆,也算是鳳毛麟角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