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愚

民國29年4月,張守愚赴延安,分配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作研究員。 民國36年錦西縣解放後,張守愚任中共錦西縣工委書記。 人物簡介張守愚,民國中將,原名張大中,字卓英,守愚是他的號。

革命老幹部

守愚(1921~1975),民國10年(1921年)出生,宜賓城區人,原名張志周,化名王愚。
張在民國22年考入敘屬聯中。民國25年起先後在重慶、南溪當學徒。民國27年,參加“宜賓抗敵晨呼隊”和“宜賓抗戰劇團”,宣傳抗日,募捐資助抗戰將士。
民國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以大眾書店店員身份作掩護,在宜賓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民國28年8月,宜賓國民黨頑固派強令解散“抗敵晨呼隊”,張守愚以請願代表身份,據理力爭,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派的陰謀。
民國29年4月,張守愚赴延安,分配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作研究員。後輾轉到東北。民國36年錦西縣解放後,張守愚任中共錦西縣工委書記。在這期間,他發動民眾,組織率領武工隊開闢新區,打擊敵特的破壞活動,曾使敵特機關聞名喪膽。民國38年8月,張守愚被派往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任川南支隊宜賓大隊副政委。
1949年12月11日宜賓解放後,曾任中共宜賓縣委書記、中共宜賓地委委員、地委宣傳部長、宜賓專署代理專員、專員等職。在征糧剿匪、減租退押、土地改革中,他深入基層蹲點調查研究,《川南日報》專文刊登過他的工作經驗。土改後,為發展農業生產,他到江安、南溪、長寧等縣調查,學習老農“黃密衲”、“秧八寸”、“丁三片”的水稻栽培經驗,歸納為“好種壯秧、少秧密植、合理施肥”,在全地區推廣。張守愚重視教育事業,經常深入學校檢查工作,一次,他到川南宜賓高級中學(現市一中),發現教師宿舍緊張,便說服母親和妹妹,將自家毗鄰學校的住房讓給學校。
1953年7月,張守愚調往成都,先後任省教育委員會秘書長、黨組副書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人委文教辦公室主任等職,被選為中共四川省第二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拒絕劉結挺張西挺的拉攏和威脅,先後兩次上書毛澤東,反映劉、張的問題,被打成“現行反革命”,遭受摧殘,於1975年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已為其平反昭雪。

民國將領

人物簡介

張守愚,民國中將,原名張大中,字卓英,守愚是他的號。據《惠陽蔗埔張氏族譜》顯示,張守愚畢業於雲南講武學堂,與葉劍英元帥同是第十二期學生,後來在南京陸軍大學畢業後便投身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某部連長、營長、團長。1938年,張守愚調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十旅旅長,1941年初,他又調任國民革命軍重慶方面軍某部中將參謀 (中將級)。1941年底,張守愚退役。解放戰爭開始後,張守愚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而敵視東江縱隊,相反還協助他們打倒橫瀝、矮陂等地的反動武裝勢力。1948年移居香港,1976年去世。

正果之戰

張守愚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十旅第一團團長時,曾經參加了廣州之役 (即廣增戰役)。該戰役結束後,日寇曾在其廣播中聲稱:“皇軍此次進攻廣州如入無人之境,只是在增城正果附近被蚊子咬了一口”等語。而張守愚正是正果之役的見證人。
1938年10月12日凌晨4時左右,集結在大亞灣海面的日軍在澳頭、稔山兩地分別登入,余漢謀把獨立第二十旅調到增城東北的正果,抵抗進犯廣州的日軍。1938年10月20日上午,獨立第二十旅與日軍展開了遭遇戰。旅長陳勉吾雄心勃勃,打算用全旅3個團吃掉敵軍,張守愚帶領第一團做右翼團,在馬鼻嶺東西線展開,並派出一個營從右側後包圍敵人。
但日軍炮火猛烈,射擊又準確,獨立第二十旅各部很快傷亡慘重,第三團首先潰敗,團長張琛在敗退時丟棄隊伍,自己繞路向後方逃走,第二團團長陳杰夫竟帶領隊伍迷失方向,未能及時到達預定的位置。因此正面抵抗日軍的其實就是張守愚率領的第一團。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張守愚率第一團利用地形頑強地阻擊了敵人,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衝鋒,使自登入以來從未遭到大規模抵抗的日寇不得不停下侵略的步伐。
當晚,取得小勝的陳勉吾在席間問張守愚:“這仗還能不能打了?”張守愚馬上說:“打了一仗就不能再打,那還得了。”這種臨危不懼的精神,使得張守愚在廣增戰役之後有了一定的聲望。後來獨立第二十旅戰後整編時,縮減為兩個團,原來第二、第三兩團長張琛和陳杰夫均免職,仍以張守愚為第一團團長。不久陳勉吾調廣東省軍管區做參謀長,獨立第二十旅編入第一五一師建制,並將原第一團團長張守愚升任旅長,進入將軍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