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III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III),是一款二戰德軍中型坦克。III號坦克擁有多種衍生及改進型,並由德軍在二戰中廣泛使用,其改進和衍生型號一直服役到二戰結束。
“排指揮車”
在1934年1月11日,德國的古德里安要求陸軍部草擬開發一種最大重量為24噸,以及最高行進速度為35千米/小時的中型坦克,並打算將之作為德國裝甲師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毀敵坦克。一年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構想”開始具體化,其核心是研製兩種基本型的戰鬥坦克。其中第一種車型裝一門高初速反坦克炮,並有機槍火力,定型後稱為III號坦克。
1935年,德國武裝部(Waffenamt)決定研製一種15噸、全履帶的新型中型坦克,柏林的萊茵金屬-波斯格(Rheinmetall-Borsig)、埃森的克虜伯(Krupp)、紐倫堡的MAN和柏林-曼菲爾德的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四家公司競標。為保密起見,該新型坦克被稱為“排指揮車”(Zugkraftwagen) ,古德里安在這種坦克研發之初就準備為新組建的裝甲師裝備大量的該型坦克。車輛被設計為試驗載重車輛619,中型拖拉機和安裝37毫米火炮的裝甲車(坦克)
“排指揮車”設計之初,武裝部就和我們的裝甲兵總監先生為主炮的口徑鬧得不可開交。武裝部中意於37毫米主炮,但古德里安則堅持使用50毫米主炮。從彈型統一考慮,“排指揮車”最終選擇了37毫米主炮,保留了大直徑的炮塔座圈,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保留了空間,由於有這一招,使III號坦克的服役時間至少延長了兩年。由於裝甲師將作為突擊主力使用,新坦克加強了前方裝甲而犧牲了後部裝甲的強度,在速度方面,該型坦克延續了德國坦克一貫的“高速”理念,達到40Km/h的時速。
終於,作為III號坦克樣車的“排指揮車”完工。其乘員5人,分別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通訊員。新式的“車內聯絡系統”使乘員在作戰時能直接用言語溝通而不必依靠手勢,這在作戰時大大提高了坦克的反應時間,因而這個系統成為未來所有新型坦克的標準配置。
生產
III號坦克的生產較慢,在1943年8月完全停產。III號坦克從A到N(不包括K型)共有門種型號,共生產了6123輛,另外德國還利用III號的底盤生產了10600餘輛為III號突擊炮,其火力較強,機動性較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主要用於與坦克作戰,曾參加過北非戰役和入侵蘇聯的戰爭等。1940年先後研製出III號A、B突擊炮,當年共生產了184輛。1941年先後研製出三號C、D、E突擊炮,當年共生產了548輛。1942年採用長身管火炮和安裝附加裝甲的III號F突擊炮就問世了。同時,為了對付非裝甲目標,還研製出了III號突擊榴彈炮。當年共生產了791輛自行突擊炮和9輛突擊榴彈炮。1943年先後研製出採用更長身管和加厚了裝甲的III號F-8突擊炮。1943年、1944年和1945年分別生產了3041輛、4850輛和145輛自行突擊炮;1943年和1944年分別生產了204輛和901輛自行突擊榴彈炮,它們在自行火炮連服役直至戰爭結束。
出口
III號坦克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特別是德國額盟國或者親德國國家。第一個收到裝甲III號坦克的國家是匈牙利(10輛),接下來是羅馬尼亞(11輛Ausf N),保加利亞(10輛Ausf N),斯洛伐克(7輛Ausf N)。少量的ausf L及N型坦克還出口到克羅地亞。大量的(56輛)坦克被土耳其定購,但是由於戰爭原因交易最終沒有敲定。但是據推測有一些(20-22輛)已經交貨。少量的III號坦克在斯洛伐克使用,包括4輛重新製造的的III號噴火坦克。
技術特點
火力系統
在初期,德國政府打算以III號坦克作為打擊敵坦克的武器,因此打算為它配上了一門50毫米高速火炮。但當時德國陸軍的步兵被配上37毫米的反坦克炮,因此陸軍部認為它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所以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擱置了。早期生產的型號(A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被裝上37毫米的火炮,以應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戰事。但在後期,這些落後的火炮已經不敷套用,因此後來生產的III號坦克F型至M型都裝備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對抗敵人的戰車。
到了1942年,III號坦克作為中型坦克已顯得落後了,因此陸軍部作出一個方案:繼續生產III號坦克,但只作為支援用。在1942年生產的N型因而配上75毫米KwK37 L/24低速坦克炮(IV號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以取代III號突擊炮B型。 至於機槍方面,III號坦克A型至H型皆使用兩挺7.92毫米機槍,以及一挺在車身中的機槍。由G型開始則開始使用一挺同軸MG34機槍以及一挺在車身上的機槍。
防護系統
III號坦克A-C型裝甲為15mm軋制裝甲,頂部、底部裝甲分別為10mm、5mm軋制裝甲。D-G型則換裝上了30mm軋制裝甲。H-M型還通過在前方和後方附上30-50mm裝甲的方法進一步加強防禦。
機動性能
III號坦克延續了德軍坦克的高速理念,最大速度達到40千米/小時。1940年夏天在里賓特洛甫-莫洛托夫條約下,兩輛III號坦克被賣到蘇聯。在那裡他們同早期的T-34/76、BT-7坦克一起試驗,它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9千米。較早期的A-D型安裝一台邁巴赫HL108TR V形16缸汽油發動機,而E型以後則換裝了動力更強的邁巴赫HL120TR V形12缸汽油機。H型以後的傳動裝置都換裝為6檔的邁巴赫SSG77。量產型的III號坦克因使用扭力桿懸掛,舒適性和瞄準時的穩定性得到提高。
成員
III號坦克由五人操作,包括指揮官、炮長、炮塔裡面的裝彈員和駕駛員還有車輛前部的通訊兵。全體乘員之間是通過內部通訊聯絡系統聯繫的。III號坦克是第一輛在坦克內部裝備通訊聯絡系統來實現內部通訊的坦克。晚些時候。所有的坦克都配備了這種設備,這種設備也被證明了在戰爭中是非常有效的。
特種裝置
某些III號坦克的後期型號安裝了儲物箱(Gepack Kasten),是一個很常見的小架子,有的在炮塔後有的在車體上。在巴巴羅薩行動的早期,III號坦克都裝備有一個單軸拖車,為了攜帶更多的燃油,以獲得更大的活動範圍。
在生產過程中,III號坦克經歷了很多的改進,包括在炮塔(包括炮塔、機槍掩體、觀察槽、艙口、裝甲裙)車體(例如逃生艙口、裝甲裙)以及上部結構(進氣口、間隔裝甲、前燈的排列)的組成上的各種改進。從1953年中期,III號坦克就安裝了Schurzen(5mm的裝甲裙)。在服役和修理的過程中,很多III號坦克被加厚了裝甲、重新裝備了新的設備和部件,製造了完全非標準的變體。被送往北非的車輛裝備了額外的空氣過濾裝置和製冷風扇。
衍生型號
III號坦克A型
而德國的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公司、克虜伯公司、MAN公司及萊茵金屬公司就生產了試驗型的坦克,並於1936年及1937年進行測試,最後戴姆勒-賓士公司的產品獲得取用。第一輛III號坦克A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餘9輛都在同年完成生產。
III號坦克A型均裝上了以滾軋均質鋼製成的15毫米輕型裝甲,而頂部和底部分別裝上10毫米及5毫米的同類裝甲。但隨著武器的改進,這種薄弱的裝甲很明顯已經不足。致使III號A型坦克無法防禦英國2磅炮,法制25mm、37mm、47mm反坦克炮的射擊。因此,德國後來生產的III、IV號坦克D型、E型、F型及G型皆換上新的30毫米裝甲。
早期生產的A型即安裝由PAK36反坦克炮所修改而成的37毫米坦克炮(37mm Pak 35/36 L/45),以應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戰事。副武器車載機槍方面,III號坦克A型皆使用兩挺7.92毫米MG34機槍。
III號坦克A型皆裝上了230匹馬力的12汽缸邁巴赫HL108 TR發動機,越野能力不錯。其行走裝置為五個大號的負重輪,外形相當俊美,有區別於III號坦克的其他型號。它裝有有一組預選式(pre-selector)變速齒輪箱,提供前進十檔以及倒車一檔的功能。這雖讓駕駛換檔容易,使坦克操控性相較同時期的其他坦克高,但也使齒輪箱結構變得很複雜,維修困難。因此,由於懸掛系統的問題,進入德軍部隊的III號坦克A型很快被全面回收。
雖然III號坦克A型工藝複雜,製造極為耗時,但精工細作的10輛III號坦克A型見證了這段歷史,同時也為三號坦克龐大的家族建立起了最初的功勳。
III號坦克B/C/D型
1937年,B型(2系列)也由賓士公司生產了15輛,底盤流水號600201~60215,它於A型最大的區別在底盤的8對負重輪,後期的三號坦克大都採用該標準。B型一些用作訓練,少數B型參加了波蘭戰役。1940年10月,5輛B型被改裝為三號突擊炮的原型。
1937年6月,另一種變型車C型(3a系列)在賓士公司投產,到1938年1月末也生產了15輛,底盤流水號60301~60315,此車已全重超16噸,少量C型亦參加了波蘭戰役。
C型生產完畢後,D型(3b系列)也於1938年1月在該公司投產,到1939年,D型車共生產了55輛。其中,30輛D型分兩批裝備了武器,其餘的25輛進一步用於測試。D型在波蘭戰役和入侵挪威中都有出場。
各型的懸掛系統:A型使用的是單獨的扭卷彈簧,B型使用的是兩組葉片式彈簧,C型使用的是三組葉片式彈簧,D型使用的則是傾角葉片式彈簧。引擎方面,早期各型使用的是250馬力馬巴赫HL108TR汽油引擎,5檔或6檔變速箱。武器方面,早期各型都安裝了37毫米46.5倍口徑KwK35/36火炮及三挺7.92毫米MG34機槍(炮塔兩挺、車體一挺)。
裝甲方面,早期各型都只有5~15毫米厚的裝甲,只能抵抗反坦克步槍或是機關槍的威脅。這主要由於戴姆勒-賓士始終將車重限定在15噸內所致。A、B、C三型是使用單體鼓型綽號“垃圾箱”的指揮塔,D型則是和四號坦克B型一樣的鑄造指揮塔。它們中的少數在波蘭戰役中跟隨第一、二、三裝甲師參加了實戰,並在1937年~1940年2月間參加了集群測試。這些坦克的裝甲被增加至30毫米。在1940年2月,這些早期的三號坦克作為訓練坦克移交NSKK。此後,只有少數的D型和NbFzⅤ、NbFzⅥ坦克一起在第40特種坦克營中參加了1940年4、5月間入侵丹麥和挪威的戰鬥,並在1941~1942年繼續配屬該營服役於芬蘭。
早期的三號坦克(A/B/C/D四型)是作為整個系列的原型,不適於大規模的生產。它們也僅投入了有限的戰鬥。
III號坦克E型
1938年12月,III號坦克E型(4系列)投產。到1939年10月,已由戴姆勒-賓士、亨舍爾和MAN生產了約96輛(底盤流水號60401~60496)。E型是III號坦克系列中第一種量產型號,它的設計與前期的三號坦克基本沒有改變,但是它首次採用了扭桿懸掛裝置,由費迪南德保時捷公司在1930年,為汽車工業所設計的。它由6個負重輪和3 個托帶輪組成。其裝備一門37毫米46.5倍口徑KwK35/36火炮、三挺7.92毫米MG34機槍(炮塔上兩挺、車體上一挺)、裝甲厚度為12~30毫米、安裝了能輸出300馬力的馬巴赫HL120TR引擎以及10速變速器。在生產過程中,還在車體兩邊增加了逃生視窗,在無線電操作員位置增加了觀察口,原駕駛員觀察口改良為上下滑動的活門結構。在炮塔上依舊安裝了側門。E型的重量達到19.5噸,超過前幾種型號的車重。
1940年8月至1942年,所有的E型被換裝了50毫米42倍口徑KwK38火炮及航向機槍。同時,車體前後還增加了30毫米附加裝甲,即改裝為標準的III號坦克F型。E型坦克是第一種正式生產型,1939年開始裝備德軍裝甲部隊。其戰鬥全重為19.4噸,乘員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兼前機槍手)。這種乘員布置方式,成為二戰初期各國坦克的典型布置方式。
Ausf E裝備一個37毫米35/36 L/46.5火炮和三挺7.92毫米的MG34機槍。它的防護裝甲從12到30毫米,生產過程中逃生艙口分別安裝在車體的兩側,在車體上部為無線電操作員增加了瞭望口。駕駛員的觀察口是一個可以上下滑動的閘板,必要的時候可以封閉起來。在炮塔上分別安裝兩片側視窗。不同於之前的是,Ausf E動力由300馬力的邁巴赫HL120TR型發動機提供,擁有一個邁巴赫Variorex 10速變速箱。它比以往所有的型號都要重,其中16噸級和Ausf E19.5噸重。從1940年8月到1942年,所有的E型坦克換裝50mm KwK 38 L/42 火炮。與此同時,車體前部後部及上部結構的前部加裝30mm裝甲板。在服役中的Ausf E型坦克被改為Ausf F型號坦克。
III號坦克F型
1939年9月,III號坦克F型(5系列)投產。至1940年7月,F型由戴姆勒-賓士、亨舍爾、阿爾卡特(Alkett)、MAN和FAMO共生產了435輛。F型作為E型的後繼型,最大改進在於使用改進了的大功率的“馬巴赫”HL120TRM型汽油機,最大功率300馬力。F型以後的III號各型坦克,發動機的型號沒有變化。並修改了車體上部的進氣口。第一批335輛F型裝備了E型一樣的37毫米46.5倍口徑KwK35/36火炮以及三挺7.92毫米MG34機槍,後100輛則裝備了50毫米42倍口徑KwK38火炮及航向機槍。F型將發煙器從炮塔上移至車體後部,一些還在炮塔後方安裝了儲物箱。
從1940年8月到1942年,所有安裝37毫米火炮的F型像E型一樣將主炮換裝為50毫米42倍口徑KwK38火炮並增加了裝甲防護。只有40輛裝備50毫米火炮的F型趕在法國戰役前投入服役並參加了實戰。基於F型的底盤和部件建造了三號突擊炮的第一個生產型。1942年底、43年初,少量F型將主炮改裝為50毫米60倍口徑KwK39火炮,這些改裝的坦克直到1944年6月仍在部隊服役。
1940年底到1941年初,III號坦克和IV號坦克開始標準化設計(零部件共通計畫)。德國生產了一輛裝備交錯負重輪和FAMO懸掛系統的G型車體、H型炮塔的III號坦克原型車,稱為“PzKpfw III Ausf G/Hmit Schachtellaufwerk”。 從1940年開始,原型車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和訓練。但進一步的研發工作被軍方終止了,該車在實驗結束後被用作訓練坦克。這些原型車輛被用來試驗或者用做訓練目的。進一步的發展被中止,在1943/1944年,原型車輛配備了推土機,並被用來清理街頭被炸毀的城市。FAMO懸掛系統最終被虎式和黑豹所採用。
改進後的Ausf E沒作出太大的修改或改變,除了改為邁巴赫HL120TR型發動機並且修改了車體上部的進氣口。首批335輛Ausf F型坦克裝備有一個37mm KwK 35/36 L/46.5 gun37毫米35/36 L/46.5火炮和三挺7.92毫米MG34機槍(兩個在炮塔上一個在車體上)。後面的100輛安裝了50mm KwK 38 L/42 火跑。Ausf F型坦克在車體後方,都安裝有5個煙霧發生器,有些還在炮塔後部加裝了一個儲物箱。從1940年8月到1942年,像Ausf E型坦克一樣,所有37毫米Ausf F型坦克都換裝了50mm KwK 38 L/42火炮,如同E型坦克那樣加強了裝甲。只有40輛具備50mm KwK 38 L/42火炮的Ausf F坦克,參加了法國戰役,並且它們幾乎沒有參與戰鬥。關於是否第一輛配有50毫米火炮的III號坦克,出產於1940年7月,仍然有爭議。第一批量產的III號突擊炮就是使用的III號Ausf F型坦克的底盤及部件。在1942-1934年,大量的Ausf F坦克被換裝50mm KwK 39 L/60火炮。換裝的Ausf F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6月(例如在諾曼第的116裝甲師)。
III號坦克G型
從1940年4月至1941年2月,600輛嶄新的III號坦克G型由戴姆勒-賓士、亨舍爾、阿爾卡特、MAN和FAMO出廠。G型是作為F型到H型的過渡性車輛投產的(底盤編號為61001-61650),Ausf G型坦克在之前的Ausf E和Ausf F 型坦克上做了輕微的改變。50輛Ausf G安裝的是37mm KwK 35/36 L/46.5火炮,剩下550輛坦克裝備50mm KwK 38 L/42火炮。在裝有37-50毫米火炮的坦克上增設兩個MG34機槍。一個按在炮塔上,另一個按在車體上。裝甲厚度在12到30毫米,但是絕大多數的裝甲在21到30毫米之間。同時為駕駛員提供了一種新型的觀測視窗 (Fahrersehklappe 30)。炮塔被修改並且按在了排氣風扇的頂部,同時一個型號口被去掉。中期型的G型坦克安裝了和4號Ausf E/F/G型坦克相同的指揮塔,這種指揮塔成為3號坦克以後各型的標準裝備。後期型G型坦克的履帶由400mm代替了原來的360mm。G型坦克是第一輛安裝有“隆美爾盒子(Rommelkiste)”-炮塔安裝一個儲物箱,這以後成為了III號坦克的標準配置。
從1940年8月到1942年,所有裝備37毫米火炮的Ausf G坦克和Ausf E、Ausf F型坦克都從新裝備了50mm KwK 38 L/42火炮。 前中期型使用螺栓固定的舊式指揮塔、8孔主動輪、整體式誘導輪和360毫米履帶,變速器性能不佳。中期型安裝了和四號坦克E、F、G型相同的指揮塔,並一直延續下去,成為此後III號坦克各型號的標準配置。晚期型使用了更寬的400毫米履帶。G型是第一種裝備“隆美爾盒子”(Rommel kiste)炮塔的III號坦克。該種炮塔擁有彈藥儲藏櫃(Gepack Kasten),它隨後成為所有III號坦克的標準配置。從1940年8月至1942年,所有裝備37毫米火炮的G型都像E型和F型一樣改裝了50毫米火炮。少量G型一直服役至1944年9月。
III號坦克H型
1940年10月,三號坦克H型(7系列)投產。至1941年4月,由MAN、亨舍爾、阿爾卡特、MNH、MIAG和維格曼貨車工廠(Waggonfabrik Wegmann)生產了308輛(底盤編號為66001-66650)。H型換裝了400毫米早期型Kgs61/400/120履帶(也有混用400毫米和380毫米Kgs6100/380/120型試驗履帶的),為此改用新型6孔主動輪和鏤空誘導輪;第1托帶輪前移。Ausf H重新設計了炮塔安裝了50毫米的火炮,同時後部安有30毫米鋼板。裝甲厚度在10-30毫米,為了保護,其前部和後部車體以及前部上層結構加裝有30mm插銷式裝甲板。在Ausf H型坦克上增加的裝甲保護,是為了壓制英國2磅,蘇聯45mm和美國37mm反坦克炮的威脅。新的6檔邁巴赫SSG 77變速箱取代了先前的Varioes變速箱。此外,懸掛系統略做修改,同時Ausf H型坦克採用了新的鏈輪和惰輪。由於增加了裝甲,車體的重量增加到了21.8噸,扭桿也被加強了。由於這些改動,H型重量達到了21.8噸。
H型坦克安裝了新式的50毫米42倍口徑KwK38火炮,後來在1942和43年,部分H型又改裝了50毫米60倍口徑KwK39火炮。
III號坦克J1型
1941年3月最後的Sd.Kfz.141和第一批Sd.Kfz.141/1三號坦克,即Ausf J(8系列)坦克投入生產。由戴姆勒-賓士、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廠、Alkett、亨舍爾、Wegmann、MNH和MIAG公司聯合生產,到1942年7月工生產了2616輛(底盤編號為68001-69100和72001-74100)。Ausf J型坦克的裝甲得到了明顯的改進,它的裝甲為10-50毫米。增加了裝甲同時安裝了新的駕駛員觀測系統(Fahrersehklappe 50)和擁有跳彈板的50改型 (Kugelblend 50)以及球形機槍盾(Kugelblende 50)在炮塔上安裝7.92mm MG 34機槍。前部裝甲改為50毫米整體式,比H型的30+30毫米附加式的結構更牢固,7.92毫米MG34車體外機槍座(均配用50毫米裝甲)。火炮防盾和觀察口蓋都加強到50毫米(H型為37毫米)。車體前方還安裝了新型進氣口,新型前端進氣口沿著車體前方的空氣口安裝。
從1942年4月,在其火炮護盾和/或上部結構的前部加掛20mm附加裝甲。從1941年3月到1941年7月,有1549輛安裝50mm KwK 38 L/42火炮喝MG34機槍的坦克被生產。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7月,共有1067輛裝有50mm KwK 39 L/60火炮和兩挺MG34機槍的坦克出產。那些車輛被稱為PzKpfw III Ausf J / Sd.Kfz.141/1。兩種型號的唯一不同就是主裝甲和彈藥量,開始為99發,後來為84發。
III號坦克J型
在北非的遭遇戰中,英國將裝備50毫米60倍口徑的J後期型稱為“III號特別型”,這種火炮相對於37毫米火炮而言是重大的改進,雖然其依然不能很好地“報銷”美國的M4“謝爾曼”和蘇聯T-34/76坦克。當時還企圖給J型安裝四號坦克G型的炮塔,不過以失敗告終。
50mm L/60 火炮是在最初的37毫米火炮基礎上作出了重要的改進,儘管這樣它仍無法有效對付美軍的M4謝爾曼坦克和蘇軍的T34/76坦克。在1941-1942年,克虜伯公司有一個不成功的嘗試,即給Ausf J型坦克安裝一個四號Ausf G型坦克的炮塔,從而創造一個新的三號坦克種類即III號Ausf K型坦克。
從1942年8月到10月,81輛Ausf J型坦克做為指揮坦克出產。從1943年8月到11月另外104輛Ausf J型坦克也被修改。車輛基於Ausf J型坦克,但是沒有車體機槍並且攜帶了更少的彈藥(75發),為此安裝了額外的通訊設備和潛望鏡。
III號坦克K型
III號K型指揮坦克為了在不犧牲指揮用無線通訊設備的前提下裝備與主力坦克同樣的50mmL60 KwK38型坦克炮採用車內容積更大的了IV號F2型坦克的炮搭並且可以360度旋轉。同時將以前的大型框型天線改為高性能的星型天線K型採用M型車體改裝,原訂採購200輛但途中由於Ⅲ號坦克停止生產,並且出現了在通常的坦克上安裝無線機的簡易型指揮坦克。故此從1942年12月起至1943年2月,共生產了50輛。K型指揮坦克,參加了1943年初的哈爾科夫攻防戰和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憑藉其較高的指揮性能,在德軍中一直使用到大戰後期。
III號坦克L型
1942年6月,III號坦克L型投入生產。到1942年12月,由戴姆勒-賓士、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廠、Alkett、亨舍爾、Wegmann、MNH和MIAG公司一共生產了653輛Ausf L型坦克。(地盤編號為74101-75500)。Ausf L型坦克裝備一門50mm KwK 39 L/60火炮和兩挺7.92mm MG34機槍。L型是由後期J型改進而來,因而它們外形上非常相似。主要的區別在於新的扭桿炮台平衡系統,它取代了原來的彈簧火炮的反衝機制。which replaced the original the coil spring gun recoil mechanism 前部炮塔的裝甲增加到30-57毫米,同時在上部結構的前部加掛20mm附加裝甲。很多情況下,安在在火炮掩體上。車體的設計非常簡單,只是後面的掩體(空氣進入口和艙口)和早期的車體逃生口被修改了。裝彈員觀察口和炮塔邊的出口被改動。Ausf L型坦克安裝了一個特殊的系統可以將熱能冷卻液從一個車輛轉移到另一個車輛。
Ausf L型坦克安裝了一個試驗用75/55mm 錐形轉孔 KwK0725火炮。命名為PzKpfw III Ausf L mit Waffe 0725。送到北非的車輛裝備了額外的空氣過濾器,改進了汽油過濾器不同冷卻風扇的壓縮率,他們被稱為Ausf L(Tp)。Ausf L是第一輛在指揮炮塔上安裝防空炮的(Fliegerbeschussgerat 41/42)坦克。這些已經變成了新的III號坦克一個標準並且也裝備在以前服役的老坦克上。有些還加裝了5毫米裝甲護板(Schurzen)。
III號坦克M型
從1942年10月到1943年2月,250輛新的Ausf M型坦克(10系列)由Wegmann, MIAG, 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廠和 MNH公司聯合生產(地盤編號為76101-77800)。Ausf M比Ausf L晚些時候生產,安裝了新的涉水設備,允許涉水深度大約為1.3m,之前的只有0.8-0.9米。這使得所有的近氣口、出氣口和其他的開口密封連線。雖然用關閉閥改變的消音器安裝在車體的後方。新的系統被生產他的修改版本使用在 III號潛水坦克上。
1943年生產的車輛安裝了5毫米裝甲裙。大多數的Ausf M型坦克被改成了Sturmgeschütz III 或者Ausf N型坦克(Schurzen). L型的進氣口及蓋板經過了修改,車體上的乘員逃生視窗、防盾上的裝填手觀察口和炮塔側面部分被移去;L型還增加了將一輛車的引擎熱量傳至另一輛的裝置。在北非服役的L型加裝了額外的空氣濾清器、機油濾清器以及特殊的散熱系統,成為L(Tp)型。L型還是第一種在指揮塔上安裝41/42型防空機槍的三號坦克。這成為此後各型的標準配置,並且許多服役中的老型號也加裝了該型防空機槍。許多L型在炮塔和車體上安裝了5毫米裝甲護板(Schurzen)。
III號坦克N型
1942年6月,III號坦克最後一個型號——N型投產(也被叫做III號突擊坦克)。新型號Ausf N直到1943年8月由亨舍爾、Wegmann、MNH、MIAG和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廠聯合生產。(底盤編號為73851-77800)。與以往改型思路不同,N型退出了主戰坦克的舞台,而作為火力支援坦克使用。其裝有早期四號坦克換裝長身管75毫米炮後留下的短身管75毫米24倍口徑KWK37坦克炮,可發射高速破甲彈和高爆彈。截止1943年8月,亨舍爾、維格曼、MNH、MIAG、MAN五廠從J型改裝了3輛,L型改裝了447輛,M型改裝了213輛,總共有663輛舊型號接受了改裝。還有37輛額外的N型從不同的三號坦克早期型改裝而來。它是三號坦克系列的收尾之作。
N型根據改裝基礎不同擁有多種特徵,如:有車側逃生口的是少量的L型和J型改裝,而後期型的N型炮塔指揮塔艙門改為一體式,並擁有更大的火炮防盾。Ausf N與Ausf J, L 和 M型號相同,主要區別是主要的裝備不同。Ausf N裝備短管的75mm KwK 37 L/24火炮,開始這些火炮裝備在裝甲四號Ausf A 到F1型坦克上。後來這些坦克重新裝備上了長管的75mm KwK 37 L/24火炮。附加的武器由兩個標準的MG 34機槍。內部的彈藥儲備也改為56枚(基於Ausf L的地盤)或者64枚(基於Ausf M的地盤)。
由於重量和新的75mm炮,Ausf N沒有像其他III號坦克那樣安裝額外的裝甲。晚些時候的Ausf N安裝了IV號坦克Ausf G型的帶有指揮位置的炮塔。從1943年3月起,N型的炮塔和車體上加裝了5毫米裝甲護板和炮塔甲群。一些N型安裝了IV號坦克G型的指揮塔。從1943年3月起,N型的炮塔和車體上加裝了5毫米裝甲護板,從1943年初開始出廠的N型還加裝了防化設施(Zimmerit)。N型坦克還被裝備到“虎式”重坦克營,以避免虎式坦克遭敵步兵反坦克手的襲擊;此外,N型還被分配到裝甲擲彈兵做支援火力使用。
III號指揮坦克
為配合前線作戰,還將大量的III號坦克在賓士公司改裝成D1型(30輛)、E型(45輛)、H型(175輛)和K型(50輛)指揮坦克。這種指揮坦克武器為一挺7.92毫米機槍和一門偽裝假炮(炮塔不可動),其內部裝備了額外的無線電設備,這些指揮坦克一直服役直至戰爭結束。此外,185輛由J型和L型改裝的三號指揮坦克則裝備了50毫米42倍口徑(J型)或60倍口徑主炮。
從1938年7月到1940年2月德國生產了45輛III號指揮坦克E型。E型固定了炮塔,車體兩面增設觀察口,擁有37毫米假炮和一挺假的機槍,只有一挺真的MG34機槍作為武裝。天線位於車體兩側和後部,其按用途裝有不同的電台,並擁有不同的制式編號。
1942年6月至11月,81輛J型被改造為裝備50毫米42倍口徑KwK38火炮的III號指揮坦克(Panzerbefehlswagen III mit 5cm KwK L/42 / Sd.Kfz.141)。 從1943年3月至9月,又改造了104輛J型。此型指揮坦克缺少一挺車體機槍,攜帶的主跑彈藥也減少為75發,並安裝了額外的無線電設施及潛望鏡。
III號潛水坦克
III號潛水坦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種潛水坦克。因為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坦克中,雖然有許多具有潛水功能,但潛水深度只有2m-5m,潛渡只是它的一種輔助功能而已。而III號潛水坦克是專門在T型坦克的基礎上改裝的、僅用於潛渡後登入作戰的坦克,改裝的工作量不小。首先要對III號坦克的車體和炮塔上的所有孔、洞和縫隙進行密封處理,在炮塔頂部加裝喇叭形的接管,再接上18m長、直徑21mm的蛇形橡膠軟管。軟管的頂端加上浮子,以保證軟管的頂端始終浮在水面上。發動機的排氣管口加裝防倒灌的單向活門。潛渡時,可以利用無線電台和外部進行通信聯絡。這種潛水坦克的最大潛深可達15m,令當今的主戰坦克“自嘆弗如”。但是,它的這一套潛渡裝置也太複雜了,後來的坦克再沒有採用過這種結構的潛渡裝置。
後來,在德軍人侵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中,III號潛水坦克曾用於強渡布克河的戰鬥,總算在戰鬥中發揮了一點點作用。曾配備第18裝甲師、第3裝甲師第6戰車連隊、第18裝甲師第35戰車連隊等部隊。
III號噴火坦克
從1943年2月到1943年4月,一百輛由鮑恩斯威克(Braunsweig)的MIAG生產的III號坦克M型在卡塞爾(Kassel)的維格曼貨車工廠改裝成噴火坦克。新車型正式名稱為III號坦克Fl型(PzKpfw III(Fl)/ Sd.Kfz 141/3),但一般都叫作“III號噴火坦克”(Panzerflammwagen III)。III號噴火坦克將M型的正面裝甲加厚30~50毫米;乘員減至3人——車長兼火焰器操作員、無線電通訊員兼車體機槍操作員、駕駛員;原M型的主炮和彈藥箱被改成了14毫米噴火器和儲油箱,14毫米噴火器的仰角達到20度、俯角為8度,兩個儲油箱記憶體有1020升易燃油 (Flammol)。易燃油通過兩衝程DKW馬達泵至發射口,經電子點火後噴出。儲油箱中的油可供125次一秒短射或81~81次兩、三秒長射。有效噴射距離約50~60米,視天氣情況或油的類型而定。
III號噴火坦克原是為用於類似於史達林格勒的這種城市作戰而設計,但實際上它並未到達它的目的。該種坦克被分配到裝甲團和裝甲營的噴火坦克排(Panzer-Flamm-Zug)服役,每排7輛,主要在東線服役,在義大利也有少量服役。
1941年5月5日,德軍的一份報告可以讓我們大致了解III號噴火坦克當時裝備的情況:大德意志師(28輛),第六裝甲師(15輛),第一裝甲師(14輛),第24裝甲師(14輛),第26裝甲師(14輛),第16裝甲師(7輛)……1943年另一份報告指出,從3月至12月,III號噴火坦克仍在以下部隊服役:在東線的第一、第六、第11、第14、第24、大德意志裝甲師;在義大利的第16、第26裝甲師。1943年7月,有41輛III號噴火坦克隨同第6、第10和大德意志師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該型噴火坦克並不成功,後來有35輛被改裝了回了標準的III號坦克M型或III號突擊炮。1944年11月,返修的100輛三號噴火坦克中只有10輛出廠並組建了屬於南方集團軍群麾下的第351裝甲噴火連。今天,在義大利科布倫次博物館裡還能找到一輛III號坦克Fl型(底盤號77651)。
III號突擊炮
“向敵軍突擊!突擊炮是一種進攻性武器,通過機動,火力和攻擊敵人來為步兵提供迅速,強力的支援。”----德國突擊炮訓練手冊。
1935年,當時還是上校的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提出組建突擊炮單位來直接支援步兵師的想法。步兵師必須配備履帶型突擊炮,與步兵一同參與進攻之中,突擊炮的目標是敵軍碉堡,機槍陣地,反坦克炮以及其他障礙物。
1935年6月15日,軍方授權戴姆勒-賓士公司研發和制.造一種裝備75毫米火炮用於支援步兵的裝甲車。該火炮橫向限制最低25度,並能提供直接火力支援達到六千米。火炮裝備能夠充分保護內部人員的上層構造,並且高度不超過一個普通人身高。戴姆勒-賓士公司在此之前已經開發和生產了III號坦克,所以決定使用III號坦克的地盤和零部件用於新的支援火炮裝甲車研發。
III號突擊炮第一輛原型車實驗0型(共五輛原型車,底盤編號60201-60215)於1937年生產。原型車由III號坦克B型底盤加裝軟鋼上層構造,並配備克虜伯設計和生產的75毫米短管突擊炮(short-barrelled 75mm StuK ).原型車在莫斯多夫,多布里茲和其他試驗場經過廣泛測試。在1942年年底,原型車還用於訓練使用。
首批生產的III號突擊炮以III號坦克F型底盤和零件為基礎,於1940年投入生產。37型24倍口徑75毫米火炮(75mm StuK 37 L/24)裝在前部傾斜上層結構的中部。上部結構由裝甲板組成並焊接在底盤上。側面逃生艙門的裝甲厚度在原來III號坦克F型的基礎上從30毫米增加到50毫米。
A型之後就是改進的B,C,D和E型,都裝備短管24倍口徑75毫米火炮(75mm StuK 37 L/24 gun)。最後的E型在1942年3月開始生產。埃克特公司生產A,B,C,D和E五種型號總共822輛。1942年3月,F型開始投入生產。F型不僅僅是突擊炮,也是當時迫切需要的坦克殲擊車。早期F型裝備長管43倍口徑75毫米火炮(75mm StuK 40 L/43),後期F型裝備長管48倍口徑75毫米火炮。III號突擊炮G型1942年12月開始生產,一直生產到1945年3/4月。
戰爭後期,突擊炮經常配置給其他單位來替代坦克殲擊車甚至是坦克的地位。1944年起,III號突擊炮在裝甲營中代替了III號坦克,IV號坦克甚至是V號坦克黑豹。這樣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但因為面對絕望的形勢和坦克全面短缺,使之成為戰鬥下去的唯一辦法。戰時,III號突擊炮被分配到突擊炮兵連(Sturmartillerie Batteries),突擊炮營,突擊炮旅,突擊炮兵旅(Sturmartillerie Brigades),補充營(Ersatz Abteilungen)和無線電誘導單位(Funklenk ControCompanies).III號突擊炮在整個二戰中出現在各條戰線上,國防軍(例如大大德意志師)和武裝黨衛隊(例如警衛旗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都有一支永久的突擊炮建設制。III號突擊炮原本被設計為進攻性武器,但戰爭的進行,III號突擊炮更多的是作為防禦武器,III號也演變成了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為一體的作戰單位。而三號突擊炮的作戰目的是在作戰區域為其他單位提供反坦克火力支援。
總的來說,III號突擊炮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憑藉著低矮的車身,突擊炮成為了難以捕捉和危險的對手,作為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活躍在各戰線之上。突擊炮成員被認為是炮兵部隊精英並身著獨特的灰色裝甲兵制服。截止1944年初,突擊炮手們擊毀的坦克總數達到了驚人的20000輛。到1945年4月10日,一共有1053輛III號突擊炮和277輛III號突擊榴彈炮在服役。到1945年3月,埃克特公司生產了9500輛各型號三號突擊炮,奧格斯堡-紐倫堡公司生產了一小部分。突擊炮有著比炮塔坦克更簡單,更便宜,更短製造時間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工廠大量生產突擊炮的原因。
服役動態
“九月三號,我國裝甲部隊遭到了來自波蘭邊界的首次成建制波軍抵抗,這次波軍擁有一定數量的反坦克武器(瑞典博福斯40mm反坦克炮)。第一連的幾輛輕型坦克被擊中後很快喪失了行動能力。而第二連的三輛中型坦克迂迴到敵人側後方發起了攻擊。波軍看見我方中型坦克後立刻丟盔棄甲,望風而逃。第二連繼續前進,到黃昏一共俘虜了2個營的波蘭士兵。”上述記錄來自一位參加過波蘭戰役的德軍老兵日記,而這段文字記述的就是本文的主角----III號坦克。
1939年9月份波蘭戰役爆發時,只有98輛極早期型的III號坦克可以使用。因此,III號坦克在波蘭戰役中並沒有成為主力。但在波蘭戰場上,面對著波軍的落後裝備,III號坦克大顯神威。但是在法國戰役的經驗顯示37毫米炮已經不敷套用,甚至發生無法貫穿英國步兵坦克的情況,而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北非戰場中。因此後來生產的III號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裝備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對抗敵軍坦克。此炮由克虜伯公司公司承辦製造,雖然初速度仍然偏低,但也因此可以發射高爆彈藥,而射程也超過英軍的二磅炮,標準車上會帶有99發50毫米炮彈和2000發機槍彈藥。
一共有350輛III號坦克參與了法國戰役,儘管當時F型已經投入生產,但大部分的III號坦克安裝的還是對英法聯軍的重裝甲攻擊力不足37mm火炮。儘管是這樣,III號坦克仍是當時德軍最好的坦克,而且性能遠遠超過了法國的雷諾R35。
在東線時,因為東線戰場路況不佳,III號坦克的磨損常常比蘇聯坦克要嚴重許多。而且,III號坦克與KV坦克和T-34相比,就顯得有些落伍。不過,因為當時蘇聯人裝備的坦克大多數還是BT坦克和T-26,加之德軍良好的訓練和III號坦克優秀的人機工程學設計,在1941年,III號坦克的殲敵率一度達到了1:6。在換裝了50mm L/60火炮後,III號坦克可以在500m的距離上擊穿T-34的裝甲,但是仍然無法很好地對付KV坦克。在庫爾斯克會戰以後,III號坦克就退居二線,用於訓練等用途。
但是一直到1943年末,III號坦克還在所有的前線服役。此後它完全被IV號坦克所替代。許多III號坦克被改裝,以做其它用途。到1943年10月,東線的5個裝甲師中每個師只保留一個裝甲連。到了1944年晚期,整個東線的III號坦克只剩79輛。不過,在比較平靜的地區,比如挪威和荷蘭,直到戰爭結束還能看見許多III號坦克。
總體評價
III號坦克作為戰爭早期德國最好的坦克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幾乎參加了德軍裝甲師在二戰中的每一次戰鬥,是二戰初期和中期德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對德軍和盟軍的坦克設計人員影響頗大(有趣的是,根據1942年英國繳獲的III號坦克研究報告,美國陸軍軍械部決定在未來設計的坦克中利用扭桿懸掛系統,此後M18“地獄貓”、M24“霞飛”、M26“潘興”等都安裝了該懸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