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社科司函〔2010〕18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教育工作部門、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附屬檔案:2010年下半年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
二○一○年八月十一日
附屬檔案:
2010年下半年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年。2010年下半年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下半年召開的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聯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聯繫大學生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引導大學生正確分析判斷國內外形勢,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戰勝困難、迎接“十二五”規劃中來,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國分憂的思想,激勵他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國內“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一、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準確把握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各種重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沉著應對,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畫,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巨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夏糧再獲好收成,投資消費增長趨於協調,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同時應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複雜,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正確認識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形勢,一是要清醒認識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充分認識做好下半年工作對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取得的成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十二五”時期發展奠定較好基礎的重要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和對工作的總體部署上來。二是要準確把握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這就是要保持巨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提高政策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堅持搞好巨觀調控上,以穩定政策為主基調,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為巨觀調控的核心,始終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三是要準確把握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七項主要任務: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繼續做好農業發展工作,抓好防汛抗旱、防災減災各項工作;繼續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繼續加強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持和引導;繼續推進節能減排;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繼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準確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經濟戰勝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應對複雜不定的市場影響,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夏糧在連續六年增產的高基數上再獲豐收。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自給率穩定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較高水平,重大動物疫情防控有力。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平穩增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形勢較好,工資性收入普遍增加。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快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比重逐步提升。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加快,發達地區重點抓公共服務均等化,欠發達地區更多關注城鄉基礎設施和收入的統籌,取得了明顯成果。但同時,由於農業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和全球農業相互交織,其運行狀態和形勢呈現出明顯的複雜性,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勢不容樂觀,任務異常艱巨。做好下半年農業農村工作,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要深刻理解今年以來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和夏糧生產扶持政策,對戰勝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良好勢頭的重要意義。二是要準確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既要看到下半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更要看到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三是要全面了解下半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今年下半年主要圍繞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來開展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任務是:切實抓好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好收成;拓寬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努力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培育發展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著力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三、集中開展“十一五”成就回顧、民族團結、抗洪救災等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抓住有利契機,挖掘教育資源,集中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一是要集中開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宣傳教育。結合今年“十一五”規劃目標的全面完成和“十二五”規劃的制定,深入宣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標,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成就,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新進展,宣傳我國政治制度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二是要集中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教育。結合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慶等重要紀念、節慶日,突出愛國主義主題,廣泛進行近代現代史教育,運用翔實的歷史事實,深入宣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屈辱中奮起、為救亡圖存進行的英勇鬥爭,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艱苦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結合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工作,著眼鞏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廣泛宣傳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要集中開展防汛抗洪救災成果的宣傳教育。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極端災害性天氣突發多發、甚至重發,一些地區先後出現多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汛情發生早,洪澇災害種類多,受災程度重,特別是甘肅舟曲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給人民民眾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做好防汛抗洪救災工作,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央採取一系列措施,全面部署甘肅舟曲特大土石流災害搶險救援工作,科學調度,統籌安排防汛抗洪救災和經濟工作,妥善安排災區民眾的基本生活和生產恢復。要將防汛抗洪救災與四川、青海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取得的成果結合起來,廣泛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抗洪抗震救災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困難的主心骨,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力量,從而進一步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信念和決心。四是要集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結合大學生黨建工作,在學生組織和學生黨員中深入開展以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當優秀共產黨員為主要內容的創先爭優活動,精心設計務實管用的載體,不斷鞏固和拓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讓大學生真正在思想上入黨,更好地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四、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認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
今年7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21世紀我國第一個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它描繪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體現了國家意志,回應了民眾關切,是一份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也是新世紀繼科技規劃綱要、人才規劃綱要之後的又一個支撐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檔案。制定《教育規劃綱要》,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做出的戰略決策,是對我國未來十年教育事業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前瞻性部署。7月13日至14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作了重要講話。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和《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一個新的里程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好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是全國教育系統的中心工作。高校要採取學習培訓、座談研討、專家解讀等多種形式,組織廣大師生認真學習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使廣大師生全面了解、普遍知曉,充分認識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制定並實施《教育規劃綱要》的重大戰略意義,深入領會和準確把握中央精神實質,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要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報、校刊等載體,開設專欄,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學習宣傳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的強大聲勢,營造廣大師生共同關心、參與和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當前,要著重進行四個方面的學習宣傳:一是要學習宣傳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重要講話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思想和科學理念,牢牢把握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五個必須”。二是要學習宣傳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教育事業的成就和經驗。三是要學習宣傳“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學習宣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學習宣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學習宣傳《教育規劃綱要》關於教育改革、發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務和政策舉措。四是要學習宣傳各地教育改革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及優秀典型,進一步增強做好教育工作、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覺性。
五、深刻認識兩岸關係大交流局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
2010年以來,兩岸關係繼續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兩岸雙方在反對“台獨”和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積極促成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兩岸各領域、各界別往來更加熱絡,大交流局面已經形成。認識當前台海形勢,理解中央對台工作部署,要從以下幾點把握:一是要深刻認識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的重要意義。框架協定推進了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進程,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的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台。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紮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二是要充分認識開展兩岸大交流的深遠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是一個不斷累積共識、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過程。新形勢下,兩岸交流應向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尤其應當擴大基層民眾的交流,從而不斷增進兩岸同胞對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共識,化解和消除部分台灣同胞存在的疑慮,在日益密切的交流交往中,不斷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使命感,日益成為不可分割相互扶持的命運共同體。三是要深刻理解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發展進程。同時,保持兩岸關係的正確方向和發展勢頭,逐步破解政治難題,需要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兩岸政治互信。反對“台獨”,意味著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不斷增強政治互信,有利於雙方良性互動,妥善解決兩岸關係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四是要充分認識反對“台獨”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面臨“台獨”分裂勢力的干擾和破壞,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
國際“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一、世界經濟溫和復甦,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仍未根本解決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保持溫和復甦勢頭,總體上走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2010年世界經濟有望實現正增長,但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一是世界經濟復甦很不均衡。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增長強勁;美國經濟保持復甦勢頭,消費需求顯著上升,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引擎;日本經濟復甦勢頭較好,來自中國等新興市場的需求拉動日本出口迅速增長;歐元區受主權債務危機拖累,經濟復甦乏力。二是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較脆弱。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高財政赤字風險。已開發國家債務風險已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國際主要股市、大宗商品價格震盪調整,各類貿易保護主義顯著抬頭。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仍不穩固,引發危機的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三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興未艾。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逐步緩解,一些已開發國家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意願減弱,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是大勢所趨:世界銀行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開發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投票權整體增加,開發中國家代表權超過47%,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核心機制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四是各國加緊調整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越來越難以為繼,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成為重要發展方向。西方已開發國家力圖在更高起點上實現“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努力增強自身發展後勁。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更趨深化。各國均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產業升級、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主要手段。
二、大國關係繼續調整,力量對比變化推進國際體系變革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進一步顯現,大國實力地位和國際影響出現新的變化,相互間關係更加複雜。一是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美國繼續受一場金融危機和兩場反恐戰爭的拖累,歐洲受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深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金融機構、評級機構等名譽掃地,發展模式的光環褪色。傳統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內外困難,自信心和優越感受挫,實力和影響力相對下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興大國發展勢頭強勁,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引擎,而且成為西方解危脫困和解決國際問題的求助對象。巴西、土耳其積極斡旋伊朗核問題,更加主動參與國際事務。“金磚四國”協調合作進一步加強。但是,國際力量對比北強南弱的基本格局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改變。二是美國等大國加緊調整對外戰略。美國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強調重振美國經濟等實力基礎,對外推行“多夥伴”外交,鞏固與盟友關係,加強同中、俄、印等“影響力中心”合作,更加借重國際機制和多邊合作。其他各大國應對美國政策變化,也紛紛調整對外戰略。三是大國關係互動更加活躍。中美關係經歷波折,走出低谷;俄美雙方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加強合作;日本新內閣重申對美關係為外交基石;美歐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問題上矛盾突出;新興大國加強聯合;大國間的傳統敵友界限越來越模糊,圍繞不同議題形成不同組合。
三、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國際安全形勢出現新動向
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緩和態勢,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繼續交織發展。一是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天安號”事件引發朝鮮半島出現新的軍事緊張,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受阻。吉爾吉斯斯坦、泰國政局動盪,緬甸、尼泊爾等國不穩定因素增多,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勢嚴峻。以色列襲擊向加沙運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的土耳其船隊,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東和平進程舉步維艱。二是核裁軍、核安全與防擴散問題在國際議程中位置前移。美俄簽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新條約。首次核安全峰會在華盛頓召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八次審議大會召開。各方對合作應對核安全問題的共識增強,對推進國際核裁軍進程期待上升。三是傳統軍備競賽更趨激烈。美國一方面倡導建立“無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戰略對手,減少自身風險;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快速全球打擊”系統等新型武器,維護美常規軍事力量的絕對領先地位。美國著力提高各類作戰平台的智慧型化水平,並正式成立網路司令部。其他軍事大國也大力推行軍事變革。國際軍事競爭由傳統的陸海空向陸、海、空、天、網等“戰略邊疆”拓展。世界高科技武器裝備競爭加劇。四是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冰島火山爆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俄羅斯森林大火的跨國影響引人關注。糧食安全、水資源糾紛等問題突出。國際安全威脅日趨多樣化,各種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綜合性、突發性和擴散性增強。
四、我國全方位外交活躍世界舞台,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穩定上升
2010年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始,國際社會進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國,普遍視中國崛起為本世紀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我國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上升,繼續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各方對中國的重視進一步增加,同時對我國快速發展的不適應感也進一步增強,“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等新的論調不斷出現。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維護了總體有利的外部環境。一是繼續辦好峰會外交這一重頭戲,擴大了我國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二是“世博外交”、“亞運外交”成為新的重要平台,促進中外相互理解與信任,展示我國開放包容、熱情友好的形象。三是穩定和發展同主要大國關係,我國同其他新興大國的合作繼續加強。四是深化同周邊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友好合作。五是積極參與解決熱點和全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