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近年來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間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繼續擴大的趨勢(東西部地區經濟成長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縮小,但東西部差距仍然在繼續擴大)。究其原因,體制環境、政府職能轉變、科技水平和觀念等軟投入落後是影響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制約因素。一方面,軟投入質量低下,使得當前西部地區投融資只能主要依賴政府財政資金和銀行貸款,國內民間資金和外商投資並沒有大規模地相應跟進,呈現出“政府熱、民間冷”,現有中央政府主導的投融資水平遠不能滿足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於西部地區軟投入質量低下,嚴重影響了資本的使用效率,使得中央傾斜投資的效率大打折扣。一、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體制轉型滯後。同東部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在所有制結構、現代企業制度、要素市場等方面還保留著較多的傳統計畫經濟體制的痕跡,有的方面還相當嚴重。東部沿海地區的市場化程度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省區市場化程式與東部差距較大的方面主要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和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產品市場發育、市場中介組織和法律制度環境等方面也都存在明顯差距。
(二)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欠發達地區政府職能轉變滯後,與改革開放的需要相差甚遠。首先,政府規模龐大,運行費用長期偏高。其次,政府過多干預經濟。第三,政府管理方式落後,運行效率低下。
(三)知識貧困、技術落後。胡鞍鋼提出了“知識貧困”的概念,他認為知識貧困不僅僅是教育水平低下,而且是指“獲取、吸收和交流知識能力的匱乏或途徑的缺乏”。欠發達地區的知識積累與經濟發展一樣與東部地區差距顯著。
(四)觀念轉變滯後。欠發達地區廣大幹部和普通勞動者觀念轉變滯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安於現狀,不求進取。二是求穩怕變,不敢創新。三是有嚴重的依賴思想(等、靠、要)。
二、對策建議
(一)加快制度創新,積極培植市場機制。全面系統地推動欠發達地區市場體系建設,以儘快形成市場主導資源配置的局面。其根本的出路在於加快推進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多方位地引進外資和民間資金,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一是加快推進國有經濟的股份制改造。大型國有企業通過改制上市完成公司治理結構和融資;中小型國有企業則通過兼併收購和產權轉讓交易所完成企業投資多元化和民營化。二是對非國有經濟的民營企業更大力度地扶持,這些扶持包括資金融通、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稅收政策等各個方面。同時,欠發達地區制度改革方案的核心制度的推行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制度跟進,防止核心制度與配套制度供給不均衡使得制度創新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首先,欠發達地區要大力縮小政府規模、精減機構。其次,在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責權,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責,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明確立法權、明晰產權、削減行政權、落實知情權、保障自主開發權,儘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則,使政府職能從選項目、選人、審批和直接管理向服務、登記、備案和間接管理轉變;使行政人員的觀念、工作方式、辦事程式從適應計畫經濟向適應市場經濟轉變,從而降低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交易成本和市場準入條件。
(三)消除知識貧困,促進技術進步。欠發達地區要大力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除繼續搞好“兩基”工程外,還應重點發展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從而提高人民素質,促進欠發達地區內生技術資源的形成。其次,積極推進欠發達地區的技術引進,必須重點解決:既要引進高新技術,又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有所選擇地在某些領域進行技術創新;既要重視硬體的引進,又要注重軟體(相關知識等)的引進,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既要引進能夠吸收消化的高新技術,又要注重引進那些能夠有較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特別是能夠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先進適用技術;既要強化企業作為技術轉移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要注重政府適度的巨觀調控。
(四)加快傳統觀念的轉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正規制度方面將會趨於統一,不同地區在市場制度上的差距將主要體現在非正規制度,即人們的觀念、習俗等方面。因此,在欠發達地區培育市場文化,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促進市場化進程的關鍵,也是市場制度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扶持政策
我國20多個省(區、市)欠發達地區:河南,河北省欠發達地區包括燕山壩上地區、黑龍港地區、太行山地區、沿海鹽鹼地區西部十二省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 ,內蒙古,廣西。2006年中央財政將從四方面支持欠發達地區
這四個方面包括:
一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2006年,中央財政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將達到1359億元,比2005年增加238億元,增長21.2%;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資金將達到200億元,比2005年增加40.77億元,增長25.6%。
二是增加扶貧開發投入。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扶貧開發資金137億元,比2005年增加7億元。重點支持以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為主要目標的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以改進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提高貧困民眾生產能力和收入水平為主要目標的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等。
三是認真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各項財稅政策措施。重點落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財稅優惠政策。
四是繼續完善“三獎一補”政策,鞏固和擴大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成果。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210億元,比2005年增加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