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名稱:蒙特婁世界博覽會
舉辦時間:1967年4月28日至10月27日
主題:人類與世界
會場面積:400公頃
參展國家數:62
參觀人次:50,306,648
會標
1967年加拿大蒙特婁世界博覽會會標設計很有特色,其圖形取清一色的樹叉代表人的雙手,8對等大小的雙手均勻分布圍繞成一個整圓;同時掌心一致向內,包圍著中心的地球。這個會標預示著在此次世博會上,將不分種族、國界、語言,全世界都擁抱同一個地球,呼吸同樣清新的空氣,沐浴同樣明媚的陽光,擁有同樣美麗的大自然,共同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抽象的圖形卻有豐富的內涵,可惜在967年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典型的“修正主義”口號。會標分別有蘭白色調、紅白色調、黃白色調三種,共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國家選用。各種色調的圖形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又向外散發出祥和的氣息,象徵全世界人們都心手相連,守護在地球——人類共同的家園左右。“人與環境”、“人與地球”是這屆博覽會的主題,但是據說四十幾年後的2010年上海博覽會也是這個主題,看來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舉辦國
20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處於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統計數據表明,從1950年到1976年,加拿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4.4%。其發展速度高於美國和英國,略低於法國、義大利、日本和西德,名列世界第五位。至60年代末期,加拿大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和瑞典,居世界第三位。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使加拿大的普通家庭都能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與此同時,加拿大正朝著福利國家的目標迅速邁進,社會福利制度大幅度完善。1961年開始,加拿大實行了免費的全民醫療制度。
在蒙特婁世博會舉辦的1967年,全球約有3~5億人口處於食物缺乏或營養不平衡狀態,全世界平均每秒出生兩個嬰兒。當時加拿大農業的復興,使糧食等農產品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出現了嚴重剩餘,加拿大政府為國際社會提供大量的糧食援助。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拿大對外關係和國際影響力有令人矚目的提升。至1976年,加拿大受邀參加原六國(法、美、德、日、英、意)首腦會議,成為七國集團之一。
從此,加拿大作為富裕而且發達的現代化國家,穩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背景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蒙特婁城市人口已達到100萬,成為加拿大的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成為加拿大的經濟中心,當時的多倫多、溫哥華還遠不能與之相比。但是從世界的角度看這時的蒙特婁充其量只是一個地區性的大城市(在北美),在全世界還沒有什麼影響,即使在歐洲,除了在她的老家英國和法國,可能還沒有什麼國家和人民真正了解它,更不要說是在世界其它地方了。使得蒙特婁開始成為國際大都市的起點是1967年在這裡舉辦的世界博覽會。這屆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蒙特婁的對外開放,使得全世界都知道了加拿大的這座城市。接著十年後蒙特婁又舉辦了第二十一屆奧運會,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最後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國際地位,從此蒙特婁就開始以加拿大第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面對世界。
說起1967年的國際博覽會,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這屆博覽會的舉辦城市本來應該是蘇聯的莫斯科,這個決定大概與當時的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有關。這位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蓋棺定論的勇敢改革家,在1963年主要是想著如何用和平的方式來“戰勝”資本主義(即所謂和平競賽),他或許是想通過舉辦一屆世界博覽會來顯示一下蘇聯的先進技術和經濟實力。按蘇聯當時的經濟實力,雖然比不上美國,但與歐洲的許多中小國家,與日本、加拿大還是很有一比的,這或許這就是他同意在莫斯科舉辦這屆世界博覽會的主要動因。但是到了1963年,不知什麼原因,莫斯科突然提出來它沒有能力舉辦這屆世界博覽會,要求交出舉辦權。於是這屆博覽會臨時就改由加拿大來接辦,據說加拿大政府最初選定的城市是多倫多,但多倫多的政客們死活都不願意接這個燙手的番芋,於是機會就眷顧了蒙特婁。當時蒙特婁的經濟正進入全面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的繁榮直接帶動了以地下城、捷運、城市建設為代表的大規模城市建設,蒙特婁當局正在為如何進入國際化大城市的行列尋找契機,而舉辦一屆世界性的博覽會當然是一個送上門的絕好機會。
蒙特婁當局巧妙的將世界博覽會展區規劃與城市的發展、建設計畫結合起來,通過高舉籌備世界博覽會的旗幟帶動了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通過博覽會的規劃與建設,城市建成了良好的地下有軌交通和水上交通網路,完善的市政設施也給博覽會之後的城市開發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主題
在蒙特婁世博會舉辦的1967年,全球約有3億至5億人口處於食物缺乏或營養不平衡狀態,全世界平均每秒出生兩個嬰兒。當時加拿大農業的復興,使糧食等農產品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出現了嚴重剩餘,加拿大政府為國際社會提供大量的糧食援助。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拿大對外關係和國際影響力有令人矚目的提升。
蒙特婁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與世界”,這個主題表達了謀求人類共同進步的理想,反映了加拿大作為當時相對已開發國家對全球發展的一種責任意識,也強調了加拿大的繁榮正是依託了全球和全人類。與此前的世博會主題相比,“人類與世界”體現了更為濃厚的人文情懷,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使加拿大的國家形象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人類與世界”的主題下,共衍生了5個副主題:供給者——人類、生產者——人類、探險者——人類、創造者——人類,以及人類與音樂。
副主題一:供給者——人類
展示人類如何處理農產品的生產,包括獲取、運輸、處理、包裝、進入流通等環節,也表現人類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的農產品產量。
副主題二:生產者——人類
展示各種地球物質的理化性能,表述能源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展示人類擁有的豐富的工業品和消費品、當時世界的先進科技;通過反思失控的歷史事件,來引入對現代通信技術的憧憬與希冀。
副主題三:探險者——人類
通過展示人類對生命、太空、海洋和極地的探索和認知,表達對人類自身發展的崇敬。
副主題四:創造者——人類
用藝術形式,如繪畫、攝影、雕刻等形式,來表述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將人類的進取升華到藝術層面。
副主題五:人類與音樂
對副主題五的展示完全是加拿大33個青年組織對蒙特婁世博會的貢獻,其展館曾被稱為“青春館”或“青年音樂館”。通過藝術家沙龍、音樂會、原創藝術品展、舞台秀等形式來表達人類對藝術的永恆追求。
展館
加拿大館的屋頂設計象徵水晶和金屬礦產的晶體界面,倒錐體建築名稱取自愛斯基摩語“聚集地”(Katimavik),象徵對世界各地參觀者的歡迎。展館旁邊設立巨型“楓樹”,共1500片“楓葉”,每片“楓葉”都是反映加拿大人工作和娛樂的彩色照片。
美國館白天在日光下閃閃發光,夜晚則通體燈火通明。在美國館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仿月球展品,一個高達123英尺的升降梯載著參觀者掠過模擬的月球奇境。而大約兩年以後,1969年7月16日,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畫成功實施,太空人巴茲·艾德林登上月球為人類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實現了人類幾千年來的夢想,也將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中的“虛擬登月”變成了現實。
蘇聯展館的玻璃幕牆、巨型凸起的屋頂,使其充滿現代氣息,是蒙特婁世博會上最有人氣的展館。蘇聯館向遊客展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歷史時刻: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首次成功進入太空,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降落在蘇聯境內。蘇聯館還展示了太空飛行器模型、宇宙艙設施等。遊客在蘇聯館能親眼目睹人類“飛天夢”的實現。由此,加加林也成了蒙特婁世博會上的傳奇英雄,遺憾的是,他在蒙特婁世博會後的第二年就不幸墜機罹難。
英國館展示了英國人一天的生活,為參觀者帶來了甲克蟲樂隊的演出,表現了英國現代文化、英國紳士的生活方式和英國人特有的幽默。
法國館的展示主題是傳統與創新,為參觀者提供的法國菜和法國香檳在世博會期間大受歡迎。
展館設計者
設計者:弗賴·奧托
弗賴身兼多種職業,除了建築師的身份外,他還是一位哲學家、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作家、數學家、教師和發明家。在其一生中,他共註冊了 25 項專利、寫了 28 本書、環球旅行 57 次、獲得 47 個榮譽博士學位。除此之外,他還獲獎無數,其中包括 1969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代表作品:
1:1967年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
1967年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US Pavilion at Expo ’67)
由弗賴·奧托設計的德國館第一次創造性地大規模成功套用了支撐膜結構技術。所謂支撐膜結構實際上就是帳篷的放大,在這之前因為材料和技術的原因我們無法將帳篷做的足夠大而且耐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高分子聚合材料出現,新的結構計算理論和方法的被採用,結構工程師們才開始探索將高分子聚合材料與新的結構理論相結合,設計並製造出更大、更耐用的帳篷,這就是最初的支撐膜結構建築。
弗賴·奧托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採用支撐膜結構來構建大空間的建築師,他設計的德國館是用高強度的金屬索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做成的薄膜一起組合起來的具有足夠大的空間的建築。這種結構的特點是結構非常簡潔,便於組裝和拆卸,與傳統結構比起來有相對低廉的造價。它的屋面用特種柔性化學材料敷貼,呈半透明狀。雖然這座建築還沒有後來他做的那個慕尼黑奧運會的主會場那么完美,但是這個試驗性的建築,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結構形式的問世。正是德國館的成功啟發了對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體育場的結構和建築造型的設計。
如今支撐膜結構的建築有了更成熟的發展,出現了與斜拉格線結構組合的索膜結構、由索、支撐桿、膜組合的索穹頂結構等多種新型結構。我們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也開始採用這種輕型結構。弗賴·奧托被譽為膜建築與結構技術的先驅。
成就
蒙特婁世博會上的La Ronde遊樂場,擁有當時最時尚的娛樂設施,世博會期間總計接待遊客2250萬。也就是說,近一半的世博會遊客光顧了La Ronde遊樂場。世博會期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馬戲團到遊樂場表演,還有自建的23個大型水族館和1個水鳥館,豐富多彩的動物表演和雜技項目吸引了大量參觀者。
蒙特婁世博會是群星閃爍的世博會,眾多明星光臨世博園區為參觀者演出,如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電影明星勞倫斯·奧利維爾和瑪蓮·德烈奇、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手馬里斯-西瓦勒、芭蕾舞藝術家莫里斯·貝嘉和瑪哥芳婷、舞蹈家紐瑞耶夫。明星的光環使成千上萬的“追星族”如痴如醉,也為世博會增添了永久的記憶。
蒙特婁世博會選址在聖勞倫斯河上的聖海倫娜群島,地域跨度約400公頃,不同展區/展館群之間距離較遠。為此,主辦方準備了多種運輸方式,除了高速公路、軌道交通、電車等高效率交通工具,還有富有情趣的樺樹皮製作的小船、豪華的遊艇、輕便的出租腳踏車、新穎的氣墊船等。因此,世博園區內別致的交通方式也成為遊客極感興趣的娛樂活動。
世界博覽會一覽
世界博覽會,簡稱World Expo,全稱國際博覽會及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
歷屆世博會
中國 | 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英國 | 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 1862年倫敦世博會| 1908年倫敦世博會| |
美國 | 1876年費城世博會 |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 | 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 | 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 | 1926年費城世博會 |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 | 1939年紐約世博會 | 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 | 1964年紐約世博會| 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 | 1982年諾克斯維爾世博會 | 1984年紐奧良世博會 |
法國 | 1855年巴黎世博會| 1867年巴黎世博會| 1878年巴黎世博會| 1889年巴黎世博會| 1900年巴黎世博會 | 1925年巴黎世博會| 1937年巴黎世博會| |
日本 | 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 1975年沖繩世博會| 1985年筑波世博會| 2005年愛知世博會 |
西班牙 | 1992年塞維亞世博會| 2008年薩拉戈薩世博會 |
加拿大 | 1967年蒙特婁世博會| 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 |
比利時 | 193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 |
義大利 | 1992年熱那亞世博會| 2015年米蘭世博會 |
韓國 | 1993年大田世博會| 2012年麗水世博會 |
葡萄牙 | 1998年裡斯本世博會 |
德國 | 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 |
匈牙利 | 1971年布達佩斯世博會 |
澳大利亞 | 1988年布里斯本世博會 |
荷蘭 | 1883年阿姆斯特丹世博會 |
奧地利 |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