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0年德國漢諾瓦:人類-自然-科技
地點:德國漢諾瓦 (Place:Hanover Germany )
會期:2000/6/1-2000/10/31 (Duration:2000/6/1-2000/10/31 )
名稱:漢諾瓦世界博覽會 (Title:Universal Exhibition Hanover 2000 )
主題:人類•自然•科技 (Theme:Humankind, Nature, Technology )
類別:綜合類 (Category:Universal Exhibition )
總面積:160公頃 (Total area:160 ha )
參加國:155 (Participating Countries:155 )
參觀者:18000000 (Visitors:18000000 )
投資成本:10.2百萬德國馬克 (Costs:10.2Milliards DM )
概況
漢諾瓦世界博覽會於2000年6月1日至10月31日在德國北部城市漢諾瓦舉行。這是德國有史以來首次舉辦世界博覽會,德國政府十分重視。早在1995年就以總理科爾的名義廣泛地向世界各國發出參展邀請。另外,德國還專門成立了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有限公司,對世博會籌備和組織進行私營運作。
共有18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正式宣布參加此屆世博會,其中包括172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世博會總占地160公頃,在153天的展出中,共接待世界各地的觀眾1850萬人次。
本屆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其宗旨是尋找人、自然、技術三者之間的和諧。展出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國家館展出部分、主題論壇、世界工程和文化活動。
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以人•自然•技術: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為主題,強調以人類的巨大潛能、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規律來創造未來,從而帶來人類思想的飛躍,實現人、自然和技術的和諧統一。 可持續發展和資源保護的思想貫穿世博會始終,無論是場址的選擇與布局、景觀環境的規劃,還是展覽建築的設計,無不深刻地體現了這一宗旨。展覽區內既有自然的水體、植被、人造小溪和沙漠、大型主題公園和中心廣場等,又有反映各國現代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風格多樣的展覽場館。這些自然風光與人造景觀有機結合,體現了展會的主題。
場地規劃
經濟實用的場地規劃
世博會場址占地約160hm2,由東西兩部分展區組成。西部展區利用原90hm2的漢諾瓦貿易展覽會場地,經過適當的改造,成為世博會的主要場址,避免了不必要的征地。在這一區域中有18hm2的場地用於建造部分國家展館,這些國家展館在世博會閉幕後即被拆除、搬遷或回收,以節約漢諾瓦貿易展覽會園區有限的備用土地[2]。東部展區為新辟的克龍斯堡(Kronsberg)地段,占地70hm2。這一區域建造的展館,分臨時性和永久性兩類。因此,在規劃中,東部展區在世博會結束後將發展成以居住為主的新市鎮,而永久性展館則發展成新市鎮的商業及休閒娛樂中心,如法國館用於銷售體育用品,中國館改為中國中心。這樣就避免了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會後出現的“廢墟公園”的景象,解決了世博園周邊地區的後續開發問題,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完美結合的新舊展區
由於原來的貿易展覽會場址和許多其他設施之間缺乏一個整體的聯繫,因此,為了實現對世博會場址的可持續利用,規劃小組將新舊場館統一考慮,採用正交系統的城市規劃理念進行規劃。將原有90hm2的貿易展覽會場地組織成為城市空間上的有機整體,同時通過“聯合林蔭大道”(United Tree Avenue)和中央燈柱步行天橋(Exponale)將其與新開發的克龍斯堡地段連線在一起。聯合林蔭大道始於世博會西入口,經中央燈柱步行天橋通往世博廣場,形成了東西方向的軸線,成為整個體系的中樞。而其向北、向南拓展的綠色分支道路與之形成了正交系統,使整個場地充滿了結構感,使世博會建築組成幾個群體——綜合展廳群、主題展館群和獨立展館群,這些展館群也同樣布置成正交系統,從而形成了一個明了、易懂的框架結構,造成一種城市型的、圍合的空間氣氛。與此相對應,在展館群之間填充了一些大型的、線性的綠色空間,調和了各建築群體之間的關係。這種將展覽建築群和開敞空間進行有序安排的規劃,不但使漢諾瓦展覽會的原有地段得到了重新組織,而且也使它們與新辟的克龍斯堡展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人性化的空間設計和功能組織
漢諾瓦世博會場地的環境設計非常具有親和力,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展區的正交系統規劃,沿襲了漢諾瓦市明晰、現代、不刻意標新立異的城市設計風格,處處體現出對人的關懷。阿爾伯特•施拜爾領導的規劃組創造了一種簡單便捷的道路結構和功能分區,從而使展覽會的各個地段都能夠為觀眾所識別,便於遊客的參觀。另外,在各展館之間穿插了不同主題風格的廣場及帶狀綠地,如世博廣場、波浪公園、地球花園、發展花園等等,為人們創造了休憩娛樂的空間,同時也使展館群之間有一個和諧的過渡。現代化的設施,如四座燈柱步行天橋,為遊客進入展區遊覽提供了方便。另外,展區內還設定了12處遊戲平台,專職的兒童看護在此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小客人認識世界。這些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的景觀設計,既保證了參觀者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又為戶外表演、戶外活動提供了場所。
園林設計
綠色開放空間是世博會的基本組成部分,風景園林設計師迪爾特•基納斯特(Dieter Kienast)和卡梅爾•羅阿菲(Kamel Louafi)很好地運用了各地的園林景觀語彙及植物特性,展現了一個個清新自然的環境景觀,體現出他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世博會主題的深刻理解。前者,在西部展區設計了聯台林蔭大道、波浪公園、地球花園等綠地,後者,則在克龍斯堡營造了發展花園、世博公園等綠色開放空間,這些綠地都被保留了下來,現己成為市區公園的一部分。
聯合林蔭大道
是世博會場地的中樞和主要綠色通道,種植了273種、460株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樹種[1]。這些樹木種植於1998年,間距或疏或密,以便不同大小、不同形體的樹木均能夠得到充足的適應時間和生長空間;植物配置手法多樣,或針葉樹與闊葉樹、常綠樹與落葉樹相間,或外來樹種與本土樹種相鄰,以此來象徵全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寓意深遠,同時,也表現了人類運用自然知識來營造綠色空間的高超技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地球花園(Earth Garden)
位於西部展區,占地約2hm2,由3個部分組成。北部主要是7座錐形草山,象徵著全球七大洲人民濟濟一堂,共同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是其取名為“地球花園”的原因所在。這一區域還有一個非常小的場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個高高的綠草鳥人扶著場館的牆體,牆上是技術家史蒂芬•斯克曾斯尼(Stefan Szczesny)設計的有地球各大洲圖形的,名為“生活的世界地圖”的壁畫,表現了綠色地球上的生命主題,反映了人類保護自然的決心,是花園的點睛之筆。花園中部和南部主要是由樹籬圍合而成的休憩空間,既有規則式的網狀空間,亦有各種密小空間,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求,使人們在綠色環抱中體悟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意義。
發展花園(The Evolving Gardens)
位於克龍斯堡地段,卡梅爾•羅阿菲引用了神話中的一句格言“一切都在流淌”,即生命如河流,在變化中經歷由生到死的輪迴,勾畫了一個令人著迷的景觀序列,貫穿整個東部展區。遊人從北向南漫步其中,可以看到花園在結構上,由緊湊至鬆散的漸變,色彩由深向淺的過渡,植物由規則到自然的演替,同時,設計師還通過地形的高低起伏和聲響效果等來烘托“發展”這一主題,借花園的不斷變化來表達發展的可持續性。
這些開放性的園林景觀主題鮮明、寓意深遠,給人以深刻的啟迪。除此之外,此屆世博會園林景觀的設計還融入了資源保護、回歸自然的理念。在世博公園(Expo Park)中,設計師營造了一個雨水收集池,使水資源按照自然規律進行循環。
波浪公園(Park wave)
設計師們利用原有小丘、低谷錯落的不規則地形,設計出一個波浪形的綠帶,其寓意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其道路是艱難曲折的,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開敞空間
在世博會整個展覽場地中,除開放的園林綠地外,還有一些大尺度的室外開敞空間,如世博湖和世博廣場等,它們一方面為舉辦大型的藝術表演提供了場地,另一方面也為遊客提供了會面、交流、對話、休息和放鬆的良好環境,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世博湖(EXPO Lake)
世博湖是整個世博園中最著名的活動地點,也是遊客最集中的地方,其湖面是此屆世博會場地中晟開闊之處。在東側的湖中,若干個正方形小島浮水而出,厚厚的混凝土板橋將它們連線在一起,形成了各路貫通的展覽場地和遊客休息區。小島上方是此屆世博會的又一個創舉——慕尼黑建築師托馬斯•赫爾佐格(Thomas Herzog)設計的世博屋頂(Expo Roof),共有10組三維起翹的木格線屋頂,每個單元的中央垂直立柱既有支撐作用,又是收集雨水的落水管,屋頂覆蓋物是一層半透明的再生塑膠薄膜。在世博屋頂下,有許多室內外的用餐空間和娛樂空間。雷射水幕表演是每晚必備節目,為此,在世博屋頂下修建了可容納10000名觀眾的看台,寬大的水泥台階和湖邊的散步休閒場地也可提供額外的觀看席。這種將空間營造與資源保護相結合的做法,是未來空間設計的發展方向。
世博廣場(EXPO Plaza)
在世博園中,由漢堡著名的GMP建築事務所和WES景觀設計事務所合作設計的世博廣場,以其宏大的尺度和開放的空間,成為重大活動和大型招待會的重要場地。它占地110000m2,風格類似典型的南歐城市廣場。廣場周圍樓宇聳立,東、西兩邊的懸鈴木街道,形成了廣場的綠色邊界,產生了明顯的空間分界感。橢圓形膜項舞台表演區(Stage Canopy)構成了廣場的主景,亦是重要的集會場地。廣場中還保留了一些孤植的高大古樹,四周圍台有台階,成為遊客休息、交流、會面的理想場所。所有這些景觀元素都強化了廣場的多功能性和吸引力,從而保證了世博會後,廣場的持續利用。
展館建築
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循環利用,更突出地反映在此屆世博會的建築設計上,所有的圖20世博廣場中心的橢圓形膜頂舞台表演區展館均面向未來,自然資源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再生材料和天然能源被廣泛使用,強調建築的自然通風和採光以及節能效果[1]。展館形式簡單明了,外觀引人注目,既符合經濟生態學原則,又符合最高的質量標準和審美標準。其中,以日本館、荷蘭館和瑞士館最具代表性。
日本館
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ru Ban)從材料和結構的特性出發,來切合世博會的主題,設計了這座建築史上規模最大、重量最輕的紙造建築,其骨架全是由再生紙管構成的,覆蓋牆面和屋頂的是一層半透明的再生紙膜,因此,不必人工照明。世博會結束後,這些材料全部回收利用,體現了“零廢料(zero waste)”生態設計理念,是此屆世博會主題最直接的體現,也是這次世博會最受矚目且成為廣泛討論的話題。日本館的成功建造,為今後的建築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人類解決居住問題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途徑,因而獲得了此屆世博會的大獎。
荷蘭館
被認為是本次世博會上最“酷”的建築,由荷蘭著名的mvrdv建築事務所設計。它的設計主導思想是“荷蘭創造空間”,因此,建築師們將典型的荷蘭風景豎向疊成一片片“三明治”,建成為40m高的塔樓,這也是世博會中最高的國家展館。這一設計強調了荷蘭人充分利用現有土地的能力,並以此來說明該國的土地是荷蘭人從大海中挽救出來的。整個展館由“屋頂花園”、“雨林”、“森林”、“根”、“園藝花圃”和“沼澤沙丘”6層疊加而成,有一個自給自足的風力發電系統和水循環系統。荷蘭館以這種全新的自然空間組織形式和自主的能源系統,向世人展示了他們運用現代技術,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境界,也為城市空間未來的自然化問題提出了解答。
瑞士館
是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設計的,為此次世博會上最富有感覺意義的建築,也是對“人•自然•技術”主題的一個最激進的詮釋。出於對展館這種“臨時性建築”的最基本思考,他把技術、功能和內容有機結合,用3000m2松木堆砌成9m高的“瑞士八音盒”,“盒”中有“通道”、“內院”和“中庭”等,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不受限制地進入其中,這種空間結構也象徵著瑞士人的開放心理。展館也是一個為觀眾提供各種感官體驗的場所,身處其中的人們,可以嗅到樹木的芳香,感觸木村的肌理,感知自然的通風、陽光、雨滴以及豐富的自然光線變化,欣賞瑞士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感受輕鬆與休閒。展館的建設體現了真正的生態環保理念,建築師放棄所有會損壞木材本身的連線方式,沒有釘子,沒有螺栓和黏合劑,板條之間的搭接、固定僅藉助於鋼桿和彈簧。世博會閉幕後,這一展館將被拆除,材料會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設計師利用世博會這5個月的時間作為這些木材的“乾燥期”。
中國展區
為加強中國館展出效果,中國貿促會此次使用永久性展館進行展出。中國是本屆世博會上唯一使用永久性展館展出的亞洲國家。
中國館此次展出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宣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探討21世紀人類面對的問題及採取的科技對策和手段。中國館的主題區域由信息高速公路展區、未來航天展區、現代展區、古代展區和環幕電影五部分組成。
評價
德國聯邦議會議長蒂爾澤31日在閉幕式上說,“我們不能把世界博覽會等同於以賺錢為目的的企業,而應全面衡量。”人們不能否認本屆世博會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他特彆強調說,本屆世博會不僅縮短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德國的國際形象。
他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德國給世界帶來了太多“ 恐怖的畫面”,以至於世人認為德國與輕鬆、歡樂和寬容無緣。但在漢諾瓦,世界看到了輕鬆、歡樂和寬容的德國,以及德國人對外國人和外來文化的友好態度。這些證明德國已經徹底告別極右的、種族主義的歷史,以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世界博覽會的這個成就是“無價之寶”。
以世博會東道主身份講話的下薩克森州州長加布里埃爾也認為,德國世博會項目的財政赤字其實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
郵票
德國郵政將於2000年1月13日發行一枚郵票慶祝2000年漢諾瓦世界博覽會即將召開。2000年6月1日——10月1日世界博覽會將在德國漢諾瓦舉行,這是德國首次舉行世界博覽會。這屆為期五個月的世界博覽會將有19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此次博覽會將不僅僅展示輝煌的工業成就,而且將揭示人類向明天的經濟和生態環境發起挑戰的可能性和潛在力量。這枚郵票同時還反映了本次博覽會的口號:人類——自然——技術。
世界博覽會一覽
世界博覽會,簡稱World Expo,全稱國際博覽會及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
歷屆世博會
中國 | 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英國 | 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 1862年倫敦世博會| 1908年倫敦世博會| |
美國 | 1876年費城世博會 |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 | 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 | 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 | 1926年費城世博會 |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 | 1939年紐約世博會 | 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 | 1964年紐約世博會| 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 | 1982年諾克斯維爾世博會 | 1984年紐奧良世博會 |
法國 | 1855年巴黎世博會| 1867年巴黎世博會| 1878年巴黎世博會| 1889年巴黎世博會| 1900年巴黎世博會 | 1925年巴黎世博會| 1937年巴黎世博會| |
日本 | 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 1975年沖繩世博會| 1985年筑波世博會| 2005年愛知世博會 |
西班牙 | 1992年塞維亞世博會| 2008年薩拉戈薩世博會 |
加拿大 | 1967年蒙特婁世博會| 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 |
比利時 | 193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 |
義大利 | 1992年熱那亞世博會| 2015年米蘭世博會 |
韓國 | 1993年大田世博會| 2012年麗水世博會 |
葡萄牙 | 1998年裡斯本世博會 |
德國 | 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 |
匈牙利 | 1971年布達佩斯世博會 |
澳大利亞 | 1988年布里斯本世博會 |
荷蘭 | 1883年阿姆斯特丹世博會 |
奧地利 |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