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表
公元1321年,西班牙出現最早的騎士小說。
公元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3月12日因諫修造壽安山佛寺,元英宗下令殺監察御史觀音保,鎖咬兒哈的迷失,流放成珪,李謙亨於奴兒乾.不久,又將宦官孛羅鐵木兒流放奴兒乾。
公元1321年,6月13日 女真蠻赤興等19驛饑饉,元廷賑之。
公元1321年,6月25日 開元路大雨成實。
公元1321年,7月25日 遼陽,開元等路大水。
公元1321年,置灰亦兒等處怯憐口千戶所(在今烏裕爾河流域),屬海西遼東哈思
罕等處鷹房諸色人匠怯憐口萬戶府管轄。
公元1321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
公元1321年,前高麗王子勾結元英宗預謀篡位。忠肅王被叫回元大都。
公元1321年,國會宣布放逐德斯彭瑟父子,而愛德華以武力支持德斯彭瑟。
公元1321年當篤哇之子也先不花一世於,依靠哈薩克族杜拉特部力量登上汗位,樹牙帳於伊犁阿力麻里,被稱為察合台汗國,一般史書稱其為蒙兀兒斯坦,統治著巴爾喀什湖以東。
公元1321年,9月14日,是歐洲中世紀封建主義向近代資本主義轉變的歷史時期的偉大人物但丁逝世的日子。
人物出生
1.察度
察度(1321年-1395年)是琉球國中山王,1350年至1395年在位。他出生於現在沖繩縣宜野灣市,神號大真物。相傳他是浦添的奧間大親與仙女所生的兒子,出生時家境極窘,後來娶了勝連按司之女後開始有了家運。察度原為浦添按司,30歲時推翻中山王西威,自立為君主。為鞏固自身地位,他於1372年遣其弟泰期向中國明朝稱臣,明太祖派楊載為冊封使,封之為中山王,是為琉球向中國朝貢之始。此後南山、北山也相繼向明朝朝貢。
2.劉福通
劉福通(1321年-1363年),潁州(今安徽阜陽界首市)人。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劉福通與韓山童率白蓮教教眾和被征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在潁州潁上發動起義,部眾以紅巾為號,信奉彌勒佛,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攻克安徽、河南地區,開始了元末農民運動。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稱小明王,定都亳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天,張士誠遣呂珍圍攻安豐,殺劉福通。朱元璋前往救援,打敗呂珍,迎韓林兒到滁州。至正二十六年(1365年),韓林兒被朱元璋沉於瓜步江中。
3.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元末明初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元末泰州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人;在朱元璋征討華中群雄戰鬥,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之說。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張士誠死後仍然在民間受到懷念,蘇州當地有“生不謝寶慶楊,死不怨泰州張”的俗語。而每逢七月三十日張士誠誕辰,當地家家戶戶門前扎草龍,燒九四香(張士誠小名九四)以示紀念。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逐漸停止[4],今蘇北及揚州菜,數道風味菜皆以張士誠嗜吃食譜廣傳至今。
4.陳藝宗
陳藝宗(1321年-1395年),1370年-1372年在位,名暊(又名叔明),越南(大越國)陳朝第九位君主,第五位皇帝明宗之子,初號恭定。1370年,朝臣廢黜楊日禮(陳朝第八位君主),擁立陳暊即位。1372年,讓位於其弟睿宗,成為太上皇。當時,越南政局困難重重,內有朝中重臣離心及叛亂,外受占婆入侵。為此,陳暊為帝時曾肅清叛亂者,其後亦採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時局。而他的外戚黎季氂(日後的胡朝皇帝)在此時逐漸掌握大權。陳暊支撐了大越國政局達四份一世紀,綜觀這段時期里,陳朝處於快速衰落的狀態。
人物逝世
1.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里(義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出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生於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詩中的說法“生在雙子座下”,應該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歲時生母去世,父親續弦,後母為他生了兩個弟弟、一個妹妹。
2.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千里”,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中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3.雲屋慧輪
雲屋慧輪(1248-1321年,日本)慧輪和尚,京都人。幼時出家,游訪諸方。參於無學,嗣其法。無學祖元字子元,明州人(中國寧波),無準的弟子。東渡(日本)後住建長。其後慧輪歷住諸山,回住圓覺。鎌倉圓覺寺為日本五山第二位。慧輪於晚年創長壽院而退居。五月十日作遺偈云:‘動靜本無象,去來又無蹤;風叫萬岳,月照千峰。’泊然而逝,世壽七十四歲。
4.張留孫
張留孫(1248-1321),字師漢,信州貴溪(今江西省貴溪市)人。自幼入龍虎山學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隨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被元世祖留在宮中,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卒,在朝45年,歷經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備受朝廷尊崇,累加封號。世祖封“上卿”、“玄教宗師”,成宗封“玄教大宗師”、追封其三代均為“魏國公”,武宗封“大真人”,仁宗封“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忽必烈不但給張留孫封號,命尚方(專門為皇室製造刀劍等兵器及玩好器物的機構)為其鑄有“大元皇帝賜張上卿”銘文的寶劍,還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為其各建一座“崇真萬壽宮”。
文物遺址
位於海淀區香山壽安山南麓,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兜率寺。元延又七年(1320年)重建,命名壽安寺。元至順二年(1331年)繼續修建,寺成命名大昭孝寺,後又改名洪慶寺。明代宣德、正統年間重修更名為壽安禪林,並賜大藏經一部。明代成化年間添建一座延壽舍利塔,清雍正年間拆毀。明崇禎年間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次大加修葺,改名十方普覺寺。俗稱臥佛寺。所謂臥佛是指臥佛殿的銅臥佛。該佛始鑄於元至治元年(1321年),冶銅50萬斤,長5.3米,高1.6米,重54噸,實心。當時鑄佛役工萬餘人,歷時十年,費銀五百萬兩。其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黃琉璃瓦剪邊。門匾額“性月恆明”為慈禧太后手書;殿內高懸“得大自在”匾額為乾隆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