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

1023年

1023年,癸亥年(豬年);契丹太平三年;北宋天聖元年;大理明通元年;越南順天十四年;日本治安三年。

大事記

(圖)北宋——交子北宋——交子

1、1023年,北宋政府發行世界上第一種由政府發行的紙幣:交子

2、通州改稱崇州,又名崇川

3、天聖元寶: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鑄,對錢,有楷書,篆書二體。銅錢為小平版式,另有鐵錢有小平,折二版式。

4、1023年夏汛來臨之際,由於常豐堰(唐李承修建,後於玖佑增修一次)年久失修,被海潮和暴雨沖刷得破敗不堪,多處潰決,海潮倒灌,內澇難排,滷水所到之處莊稼枯萎,廬舍漂浮,亭灶被毀,民不聊生。范仲淹體察民情,具情呈摺給江淮制置發運副使張綸,請求修築捍海堰工程。張綸雖是范仲淹在南都學舍時的同窗好友,但他更看重范仲淹以民之疾苦為重的精神,於是迅速報請朝廷批准修堤,推薦范仲淹為治海能人。天聖三年,經宋仁宗批准,范仲淹被委任為興化縣令,主持築堰。

范仲淹一上任,即遇到修堰選址難題。常豐堰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海岸線幾經變遷,修築海堤亟需重新勘測選址。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宋代,要在沿海準確勘測,確定堤址,實是不易。范仲淹立即召集當地治水能人,共商對策。可這些人多年從事內河治水,對治海築壩卻是“門外漢”。皇命威嚴,責任重大,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瀆職之罪誰也承擔不起。這時,縣裡的一名幕僚建議,不如在舊堤原址修築一番,上可以交付皇命,下可以安穩百姓,即使效果不理想,也可找出很多理由搪塞。可范仲淹深深地知道,修堤工程一旦啟動,必然會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草草了事,勞民傷財不說,還會給鹽場一帶百姓的生產生活留下難以估量的後遺症。為此,范仲淹親臨海邊實地考察,苦苦尋找治海良策,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研究,他始終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圖)1023年范仲淹

5、公元1023年,仁宗皇帝趙楨登位,即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降旨在京廂軍中,挑選精幹軍士,組成隊伍,建制為專事消防機構——軍巡鋪。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這些軍士都經過嚴格訓練,技精、藝高、膽大、責任心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息燈,消除火災隱患。為及時發現火警,軍巡鋪還在“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鋪兵輪流更替,晝夜值班,風雨寒暑不避。發現火警,及時報告。樓下“有官房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並備有多種滅火器械;“諸如大小桶、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一應俱全。一旦發生火災,這些軍士便立即攜帶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點進行撲救。同時,鋪兵還飛馬報告失火地段的軍政長官廂主,開封府尹及負責京都衛戍的馬步軍殿前三衙,“各領軍級撲滅”。在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彈壓,維持秩序;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紋絲不亂。故而“每遇火發撲救,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6、農安遼塔位為遼聖宗耶律隆緒時期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所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古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結構,分塔基、身、剎三部分,通高44米。塔身由不同形狀的青青磚、平瓦、筒瓦、貓頭瓦和水文瓦等砌成。它是長城以北少有的遼金時期文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古塔。在修繕過程中,曾出土釋迦牟尼和觀音的塑像、瓷香爐等珍貴文物。遼塔成為黃龍府和農安的象徵。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天聖元年(1023年),宋仁宗命高克明圖繪便殿,畫成,深為仁宗所賞愛,即刻晉升為畫院侍詔,守少府監主簿,賜紫。
8、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面,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9、妙通塔位於淮安市漣水縣城西門,東臨綠水環繞的五島公園。據清代雍正《安東縣誌》記載,該塔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為能仁寺(舊名“承天寺”)的主要建築之一。塔身實體,皆為磚砌,七級八面,高30餘米

出生

劉祁;寫下《歸潛志》

逝世

1023年10月24日——寇準,中國北宋政治家(961年出生),寇準死於雷州,有《寇忠愍公詩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