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鎮[浙江省]

龍門鎮[浙江省]

龍門古鎮位於浙江富陽市龍門鎮,這裡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古鎮至今仍較完好地保存著明清兩代建築群與古街風貌。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 龍門古鎮位於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沿杭千高速或320國道西行至中埠出口轉19省道直達,交通便捷。 龍門古鎮孫氏文化及明清廳堂建築風格已引起海內外各界人士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日本NHK電視台曾多次來這裡採訪報導。景區還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4A級景區,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和ISO14001環境體系的認證。

簡介

龍門古鎮龍門古鎮

龍門古鎮位於浙江富陽市龍門鎮,這裡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古鎮至今仍較完好地保存著明清兩代建築群與古街風貌。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

龍門古鎮位於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沿杭千高速或320國道西行至中埠出口轉19省道直達,交通便捷。

龍門古鎮孫氏文化及明清廳堂建築風格已引起海內外各界人士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日本NHK電視台曾多次來這裡採訪報導。景區還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4A級景區,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和ISO14001 環境體系的認證。

歷史

東漢名士嚴子陵遊覽龍門山時稱讚“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龍門因此得名。古鎮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全鎮現居7000多人,有90%以上為孫姓。孫氏家族秉承祖業業績,在此定居逾千年。這裡是現今江南地區明清風格古建築群中保存最為完整且極為罕見的山鄉古鎮。

美食

麵筋

麵筋麵筋

龍門特產,東吳御味
麵筋是古鎮龍門特有的食品。據傳說,是孫權出征前,其母為兒特製的美食。孫權稱帝後,每逢佳節,必以此為上等佳肴,宴請群臣。孫權歷代後裔繼承本家傳統配方,用手工精製成風味獨特的麵筋,流傳至今已有一千餘年了,是高檔宴會、家宴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品種有:紅燒三鮮面筋、麵筋豬蹄煲、麵筋老鴨煲、油炸麵筋、冷盤等。

文台粉條

文台粉條文台粉條

相傳孫堅(孫權的父親,字文台)十七歲那年在錢塘打擊海賊時,天大旱,眾將士饑渴難耐。孫堅遂命居在山間的農戶準備糧食。農戶家貧,家中只有地瓜,粉條,便混在一起煮熟之後供孫堅和部下食用。眾人品嘗之下,覺得異常鮮美。此時,忽然風起雲湧,頃刻大雨傾盆,大旱天氣頓減。自此,錢塘、富陽有食用粉條的習俗,以求風調雨順。
用料:地瓜粉條、肉絲、本芹絲、香乾絲、紅椒絲 
形象描述:口感潤滑,很有咬勁,菜色透明


國太豆腐

國太豆腐國太豆腐

孫權的母親吳國太一生節儉持家,教子有方,而且她還擅長燒各種各樣的家常菜,“國太豆腐”相傳就是由她撿了幾顆地上的毛豆而製作出來的。這道菜用陳年豬腳燉豆腐,文火煨,酥香醇厚鮮嫩可口。
用料:陳年豬腳、石磨豆腐,慢火燉兩三個小時,盛放用煲最適宜。

景點

古鎮溯源

古鎮溯源古鎮溯源

東漢初年,名士嚴子陵遊歷龍門,驚訝於此處美景,不禁嘆曰:“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讚嘆間,賦予了這塊靈秀之地一個響亮的名字——龍門。追溯古鎮千年歷史,三國吳大帝孫權後裔們以勤奮、智慧,秉承著先祖開拓進取、勵精圖治的精神,把龍門打造成為了孫氏家族的“世外桃源”。有了龍門山水的庇護,孫氏家族終發展成今天兩千多戶,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現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
景點提示:躍龍橋、孝友堂、思源堂、遊客中心、龍門驛。

老街鄉情

老街鄉情老街鄉情

繁囂、熱鬧是老街的主題。這條長近三里,寬三米許的街市歷來繁華,尤其是明嘉靖至清康乾盛世間,龍門孫氏“半列儒林,鹹饒富有”,更使老街成為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之地。其間店鋪大多為前店後坊、前店後居,商業活動的忙礙與勞作之餘的閒適相得益彰,凸現山鄉古鎮明清街市的獨特韻味。龍門歷來以農耕為本,作為唯一的商品交換場所,老街給靜謐、內斂的古鎮增添了別樣的風采。
景點提示:舊廳、承恩堂(工部)、關帝廟、石扶梯。

溪畔人家

溪畔人家溪畔人家

穿村而過的龍門溪濡養著千年古鎮。村民傍溪而築,濱溪而居,民風質樸淳厚,鄰里和睦可親,世襲耕讀傳家遺風。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臚列,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區別於其他古鎮,這裡溪道兩岸自古沒有店鋪,謝絕了市儈習氣和商業的煩雜。生活在此處,清淡、安逸而單純,與嘈雜渙離,與紛亂無緣。彳亍其間,體悟山鄉古鎮的特有韻味,淳樸和親情構建的和諧氛圍讓人流連。
景點提示:慶錫橋、孫曉梅故居、萬安橋、耕讀世家、粉署留香牌樓。

百步遺蹤

百步遺蹤百步遺蹤

以腳步來丈量廳堂的長度,百步;用時間來丈量廳堂的長度,百年。百年的歷史讓廳堂中的腳步,走得蹣跚。百步廳長廊獨特的建築構造依在,恢弘大氣的建築面貌依存。但滄海桑田,歷史展示了它無情的一面,鹹正堂的斷垣殘瓦,述說著古鎮呵護的不易,文化遺存在現實破壞和自然侵蝕中,顯得很脆弱。這給了世人一個嚴峻而急迫的課題,如何讓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更為久長的留存?留住歷史,就是留住我們自己的根。
景點提示:百步廳、鹹正堂、百花廳、子孫廳。

鄉野田園

鄉野田園鄉野田園

青山環抱,溪流淺唱,村中酒香濃郁、風情宜人,村外稻花飄香、鳥語傳情。區別於水鄉風光,不同於園林景致,龍門自有一番別樣的鄉野風情,農人、農具、農田,譜寫出一首渾厚、悠揚的田園牧歌。辛勤的耕耘、勞作,換來的是五穀豐登、豐衣足食,使生活無虞。院落內是精緻、恬靜的廳堂,院落外是寬闊、粗獷的鄉野,田園生活和鄉野情趣兩相交映,互為補益,龍門人因此細膩而不矯情,豪放而不蠻直。
景點提示:百獅廳、龍頭石。


山色水聲

山色水聲山色水聲

龍門之美濃縮在青山綠水間。古鎮背靠龍門山,山勢巍峨雄渾,樹木蔥鬱茂盛。發源於龍門山瀑布的龍門溪,穿村而過,淙淙汩汩,匯入剡溪,潺流廿里進富春江。慈祥、蒼老的太婆橋與那百年古樟見證了滄桑歷程,千百年不變的是一個旋律,潺沄聲伴奏著靈動的田園生活,“小橋、流水、人家”繪就的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諧畫卷。受龍門山嘉樹庇蔭,得龍門溪麗水滋養,觀雄山之佳色,聞秀溪之清音,龍門盡染靈氣。
景點提示:太婆橋、古樟、百花廣場、龍門溪。

義門流芳

義門流芳義門流芳

義門牌樓上漫漶的圖案,斑駁的雕飾,演繹出一個鮮活的“義”字,死板的封建族訓得以貼近生活的展示,生髮出流傳至今的動人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龍門的那場大天災中,義士孫潮傾其家產,救濟災民,他感人肺腑的義舉,讓朝廷、官府感佩。義門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築,更是一座無形的豐碑,它使“樂善好施”、“積善行樂”成為鐫刻在龍門人心底的操守,使“積善人家慶有餘”成為孫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信奉的持家之道。
景點提示:義門牌樓、積善堂、世德堂、厚祉堂。

硯池夜月

硯池夜月硯池夜月

一泓清水,輕風拂動,泛起層層漣漪,水草、鳥禽點綴其間,更富靈性。月上枝頭,倒映出的依然是那輪千年前的明月,空靈、清幽。宛若一方大硯台的池水,昭示著讀書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沒有比高中狀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門楣的了。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條,這是何等的刻骨銘心。掬起一捧清泉,映出的是一代代讀書人,背負著家庭、個人的前程,寒窗瀝血,宵夜旰食。看,硯池邊,明月下,青衿書生還在踱步。
景點提示:明哲堂、山樂堂、硯池。

孫氏大宗

孫氏大宗孫氏大宗

孫氏一門自古多豪傑,吳大帝孫權馳騁疆場、平定江南、經略台灣,成就一代霸業。上溯春秋時,寫就《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至近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都與龍門孫氏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親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龍門濃厚的宗族文化氛圍,鏗鏘的祭文聲中跪拜的是每一個晚輩,屹立的是諸如“十八評事”孫祁,工部主事孫坤,長葛縣令孫濡、“七縣首富”孫潮,“山西第一廉吏”孫銜,巾幗英烈孫曉梅……這般動天地,泣鬼神的錚錚志士,他們構成是龍門有血有肉的歷史。
景點提示:孫氏宗祠、明前園戲台及廣場。

深巷幽居

深巷幽居深巷幽居

深長的弄巷,幽靜的庭院,構成了龍門的基本單元。數百幢明清古建築密匝匝地樹立於古鎮,由一條條鵝卵石鋪就的巷道串聯著,宛若迷宮。這或許就是孫氏家族有意而為的深不可測的意境,也把防禦意識融到了尋常的生活中。一個宏大的防禦設施,孫氏骨子中留存著東吳尚武的基因。而在深巷的那端,幽居之所,卻是別有洞天,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五彩繽紛地上演,柴米油鹽,酸甜苦辣,讓生活有滋有味。
景點提示:慶錫堂、春及堂、餘蔭堂。

人物

孫權

一、孫權生平介紹
孫權:(182—252)即東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公元229—公元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人,東漢末繼父兄基業,據有江東六郡。公元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在吳蜀夷州之戰中大敗劉備。公元229年稱帝,建都建業(今南京),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的聯繫,實行屯田發展農業,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
二、三大戰役
1、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孫權命周瑜、程普與劉備聯合,於赤壁用火攻焚燒曹營,並水陸並進大敗曹軍。此戰役也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戰役。
2、荊州之戰
公元219年,孫權任陸遜、呂蒙為大將軍奪取荊州。當時守城的是關羽,關羽對呂蒙等人比較輕視,便放鬆警惕,而正是因為關羽的輕敵,才使得吳軍能白衣渡江,等到關羽回神已為時已晚。關羽為他的輕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荊州失守,同時自己也被擒殺。
3、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替關羽報殺身之仇,親率大軍東征。孫權授年青的陸遜為大都督,率軍5萬迎戰蜀軍,在夷陵採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
三、孫權識人、用人
孫權能成就帝業,使東吳興盛起來,關鍵在於他的英明,能舉賢任能、知人善任,使得部下知恩,竭力效命。孫策在臨終前也曾說道:“馳騁沙場,你不如我;舉賢任能,我不如你。”趙咨在出使魏國時,曹操曾問過他:“孫權是怎樣一個人?”趙咨答:“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從孫權先後任用的四組軍事統帥中,無不顯示出他驚人的知人善任的才幹。這四組大都督在成就東吳帝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孫劉結盟委任魯肅,赤壁之戰用周瑜,奪取荊州用呂蒙,夷陵之戰用陸遜,出使魏國派趙咨。在這些大關節上的用人,沒有一次失著(zhao)。
四、開拓台灣
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為了拓展疆域,鞏固後方,從而為進一步進取中原統一華夏做充分的戰略準備。當即毅然決定派大將衛溫、諸葛直開發、恩澤、教化台灣(當時所乘的赤烏寶船為孫權41代孫坤督造鄭和寶船的前身)。
孫權的軍隊在台灣傳播中華文化、開化夷民、發展生產,把江東的糧種、桑種、蠶種、棉種、果種植上夷洲大地,同時感化夷洲子民,教他們農耕、紡織、鑄造、建築,使他們早日過上與東吳百姓一樣的好日子。
此次開拓台灣促進了夷洲與江東的往來,彼此血脈相連,使夷洲納入東吳的版圖,拓展了疆域,這也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創舉,客觀上對台灣的經濟文化發展具有歷史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有力地證明台灣人民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五、龍門與孫權、孫中山的關係
1、東漢末年,孫權祖父孫鍾隱居龍門種瓜為業,雖孫權未定居住在龍門,但一般來說祖上三代定居過的地方都被稱為故里,故此地有“孫權故里”之稱。
2、孫權第六子孫休的第6世後人孫瑤,南北朝時為劉宋大將軍(公元424—453年)鎮守青草關,死後墓前兩棵梓樹的枝葉都向東而垂,後稱東梓關。孫瑤第13代孫忠首遷龍門(公元980年)為龍門孫氏始祖,現居龍門孫氏2600餘戶,7000餘人口中有90%的人姓孫,皆出孫忠這支。此地也被稱為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其輩分從孫權第56—65代,十世同村、四世同堂。
3、據考證國父孫中山與龍門孫氏為同宗同支,具有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

孫潮

孫潮,孫權第38世孫,人稱四十五阿太。他經商有道,家資殷實,人們稱他是“左腳踏銀,右腳踏金”,雖家財萬貫,但是他粗衣淡飯,樂善好施。明朝嘉靖年間,龍門鬧災荒,眼看百姓只有背井離鄉一條路,孫潮站了出來,不僅代繳了全村皇糧,還以一千石稻穀救災。知縣將他的事跡呈報皇上,得到皇上的褒獎,被贈“義民”一匾。嘉靖23年,富陽知縣奚朴親筆題寫“義門”兩字,建起義門牌樓

孫銜

孫銜,字鳳頒,嘉慶丙子科進士,孫權第50世孫,歷任山西太谷縣知縣,平定直隸知州,革苛政,挽世氣,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官聲,被譽為“山西第一廉吏”。

孫鋐高

孫鋐高,字孟騫,號春山,孫權第41世孫,明末崇禎甲申年選貢。明亡,孫孟騫重民族節氣,閉門謝客。當時的禮部尚書向朝廷奏薦他,但他堅不仕清,以詩酒自娛,詩有古烈之風,恐清文字獄,盡毀其稿,至死前三日,口授零章斷句,匯成集子,以表其一生慷慨胸懷。龍門溪曾繞村而過,孫孟騫改溪道穿村而流,至此古鎮以溪為軸,百姓傍溪而居。此外還主持完成了宗族的許多公益事業。孫孟騫堪稱一代碩儒,廳堂取名“耕讀堂”,寓意“耕可致富,讀可榮身”,以此作為家訓,這也成為龍門孫氏的核心思想之一,千年傳承。

孫濡

孫濡,明朝嘉靖年間任河南長葛縣縣令,曾遇旱災,民無以為生,他回鄉傾其家產購置抗旱作物蕎麥籽,並對天長嘆:“寧可絕我子孫,不可滅我子民。”感動上蒼,普降甘霖,蕎麥豐收,救民於災難中,蕎麥為此被叫作“孫公麥”。據傳,餘蔭堂就是長葛縣的士民資助在龍門建的。孫濡為官清廉,至仕回鄉,從運河南下,途徑太湖,被強盜截住,上船搜尋一無所有,如此兩袖清風的官僚,強盜也感嘆不已,贈送兩塊太湖石和“清史流芳”一匾。

何滿子

何滿子,原名孫承勛,1919年生,浙江富陽龍門人。解放前從業新聞,曾任記者、編輯、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書店總編輯、在學中文系教授、出版社編輯,職稱編審。早期從事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後治中國古代小說,兼治思想史、民俗等學科。已出版的專著有《藝術形式論》、《論〈儒林外史〉》、《中古文人風采》、《中國酒文化》、《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及雜文隨筆集共30餘種。

傳說

龍門廟會的由來

農曆九月初一,是龍門古鎮的傳統的廟會。相傳,從北宋期間就有此活動,流傳至今也已近千年歷史了。
龍門自孫權十九世孫匡力 子忠始遷龍門後,生治、洽二子,治為長子,洽為次子,洽仕宋為秘書省校郎中。洽生餘慶,仕宋為承事郎。餘慶生裕,裕仕宋為朝散大夫。裕生景純,宋元 三年考取進士,任右學士。自洽至景純的四代中,都在朝為官,代代有人才。為不忘祖宗,光耀門第,洽在晚年構想建造祭拜祖宗的香火祠和家廟,經過族內祖孫三代商量後,決定在村的西南,(現孫氏宗祠)東面選擇了一塊地建造了一座香火祠,名為“孫處士祠”以紀念祖先鍾公。洽公百年後,餘慶公也已到晚年,為實現父親遺願,與兒子裕和孫子景純商量後,決定在石塔山(古稱水口山)下的大路旁建造一座家廟,為紀念祖先種瓜積德而出天子,就取名“蔭功天子廟”,建成以後餘慶公故世,裕安葬好父親後,擇日開廟。此時,孫景純已在朝為官,他不忘祖先遺訓,查到吳大帝於九月遷都建業(今南京)立帝,又不忘太祖和祖父為此操勞而故世,他們也都是九月所生,所以就定為農曆九月初一為開廟之日。這就是廟會的來由。
到明代永樂年間至嘉靖年間,龍門孫氏後裔迅速繁衍,成為富春望族,為了每年有經費搞祭祖和廟會活動,建立了祭會,富有人家自願捐田並參加祭會,會田由本會會員輪流耕種,每年收入全部用於廟會,會社家底越來越豐厚,每年九月初一前邀集會員宴會後,商量請戲班子,修橋鋪路造涼亭,捐助本族孤老殘疾等籌備工作。
明永樂至嘉靖年間各種會社已發展到百數,有:慶豐社、恆德社、榮慶社、永興社等,各會社還集資建了後塢廟、芳草廟、朝歲廟等廟宇。除各種會社外,還有同年會。同年會有三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等,這是龍門廟會異於外地的習俗。每年廟會,三十歲同年男丁必挑大樑。廟會活動難度最大的事都由三十歲同年來乾,如請最好的戲班子,修險路等。活動經費大家募捐,富者多出,貧者少捐,出資自願,特困戶還能得到大家諒解和扶持。土地改革後,以會田為基礎的各種會社自行消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唯有同年會越來越火紅,入會人員擴大到女性。三十歲同年集資演三天三夜戲,五十歲以上同年捐資修橋、鋪路做善事。
龍門的盛大廟會,古時有三處以上祠堂和廟宇日夜演戲,人們拜菩薩、拜祖宗,大辦宴席,大做善事。族人遍邀親朋好友,傾其所有,熱情招待。方圓百里各地商販紛紛前來趕集。古鎮街道人山人海,富春江兩岸,以此為最。

傳說“廣濟龍王”

要說“廣濟龍王”的由來,應從龍門古鎮“妙岩寺”即又稱“龍門寺”講起。
“妙岩寺”在 富陽縣法中記載(清光緒時期):“妙岩寺”又稱“龍門寺”在縣南四十五里,慶善莊龍門山下。晉天福二年(後晉天福二年,即公元943年),西月禪師建,並建寂光庵于山上(龍門山杏梅塢),香火尤甚。清道光初僧秀文募資重建增廣殿宇。同治初僧長生募捐修葺。
“妙岩寺”內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龍王殿”等。“龍王殿”內 有“廣濟龍王”像。為什麼稱“廣濟龍王”: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兵想推翻元朝,一次朱元璋部隊被元兵打得大敗。朱元璋兵敗一路逃命,先逃到天鐘山,後逃到龍門,元兵不停日夜追趕,一直追到龍門山,當朱元璋逃到白布泉瀑布下,一道懸崖石壁擋除了他得去路,此時,朱元璋長嘆一聲:啊,想不到我朱某安葬身之地?!
正在朱元璋嘆息之時,雲端里有一條青龍出現,龍門山中涼亭下突起大霧,擋除了元兵了元兵追趕的視線,唯獨瀑布龍潭一邊天空中架起了一條天橋。此時,朱元璋真是感恩不及,躍上天橋,邊走橋邊收縮,等到霧收起,元兵追到白布泉上(即瀑布)龍潭時,朱元璋已不知去向,在青龍的相助之下,朱元璋脫險了,後來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推翻了元朝。
朱元璋登基稱帝後,一天想到了在龍門山遇險的一幕,與大臣們商議起青龍救助一事。他說:吾有今天,做上皇帝,幸虧龍王相救,吾去龍門山謝恩。各位大臣齊呼:“萬歲英明,天下百姓之福也。”
明太祖朱元璋起國號洪武。洪武元年擇日帶了大臣與兵將來到了當年到過的白布泉,擺起了供品,祭奠起來,朱元璋叫一位大臣宣讀了祭文,後來,朱元璋說:您為天下百姓日夜操勞,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吾下詔封您為“廣濟龍王”。
明朝開始起,每當天旱,周邊百姓敲鑼打鼓,結隊到龍門山上龍潭“接龍”求霧,還相當靈的呢,被稱之為:“神龍”。從今以後,“廣濟龍王”深受百姓朝拜。每當春節紮起龍燈都要到“廣濟龍王”面前開光。
在龍門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女嫁龍門,五荒六月看龍燈。”是當時接龍求雨的真實寫照。

龍門古鎮“龍燈”傳承千年

國泰民安,被天下百姓所愛戴。有一年在一次打了勝仗回來,皇帝想稿賞文武百官及將士,想大辦宴席,與天下百姓同樂。皇帝在大臣面前說:“皇宮裡面有很多龍,我座的是龍椅,睡的是龍床,穿的是龍袍,龍是怎樣的?”皇帝想見一見真龍。皇帝這么一說真愁煞了各位大臣。一天大臣們在東海邊散步議論這件事,大臣們都說:“難辦啊難辦。”正發愁時,東海邊走來一個白面書生,書生就問大臣們正在愁什麼?大臣們將皇帝想見真龍的事情說給了這位書生聽,書生聽後對大臣們說:“不要著急,此事我來為您們辦就行了。”大臣們奇怪的問他:“您怎么能辦成呢?”書生說:“我是東海里的小青龍,到時就看我的了。”小青龍回到東海找了幾夥伴說起了皇帝見真龍這件事,要求夥伴幫他一個忙,但不能給父王知道,夥伴一一答應。 到了那天,小青龍與幾個夥伴偷偷地來到皇宮,一個個都穿起了富麗漂亮的衣服,小青龍穿的是青衣,現出了身形在皇宮的牆上舞動起來,皇帝及臣民哪裡見到如此壯觀的場面,齊聲歡呼:真龍顯形了,真龍顯形了。舞動一會兒後,小青龍及夥伴停了下來,皇帝見上了他們一面,小青龍還是那個書生,對皇帝說:“我們知道您是一個好皇帝,為天下百姓做了好多好事,今天我們是特為滿足您的願望,如果以後想見,就安我們的樣子紮起龍來,放起鞭炮,每年節慶都出來舞,在東海龍宮就可以看見。”這就是舞龍的由來,放鞭炮,接龍燈習俗就是這個道理。
幾年以後小青龍也長大了,經父王允許,同意小青龍游江南觀看,從錢塘江口經富春江到了龍門山上龍潭,一見次地山清水秀,潭水深不可測,一百多米的瀑布傾盆而下,真是白練當空,水擊石磬,真是風水寶地,小青龍就定居了下來。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小青龍取名“白布泉”,曾與蕭山一個名叫王興的一起赴京趕考,考中新科狀元,後因看不慣朝中奸臣當朝,回到龍門定居,畢生為天下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廣為流傳,龍門四周都稱為神龍,為他塑了像,立好廟,稱他為“廣濟龍王”。
龍門龍燈的由來應從“廣濟龍王”說起,龍門龍燈稱為“瀑布神龍”就是這個道理。以前龍門龍燈是“板龍”,每一節龍身約長一點八米,上面都是一些三國故事,板龍的設計是按照龍門廳堂所考慮,叫做行龍燈,不叫舞龍燈,每逢節慶都出來行龍燈,為節日增添喜慶色彩。行龍燈龍門有個傳說,正月初一要到“妙岩寺”、“廣濟龍王”面前開光上廟後再出外去,正月十五一定要在龍門鬧元宵。
龍門龍燈又叫做“五爪真龍”。創始於北宋時期,孫權的爺爺孫鐘的香火堂也叫“孫處士祠”,由孫權後裔建於北宋,為吳大帝孫權又建造“蔭功天子廟”,為“孫處士祠”“蔭功天子廟”圓梁舉行儀式,叫風水先生擇日,擇日範圍考慮到據傳孫權的生日在農曆九月,孫權稱帝建都在南京是農曆九月,風水先生就擇在農曆九月初一,黃道吉日,孫權後裔就在九月初一這一天為“孫處士祠”“蔭功天子廟”圓了梁,後來每逢九月初一就到“孫處士祠”祭拜祖先,做社戲三天三夜到天明,稱之為做戲要“二頭紅”,後稱廟會,場面十分壯觀,龍門龍燈就在“孫處士祠”“蔭功天子廟”這一天圓梁開始傳至現在已有千年歷史。
近幾年,龍門龍燈已改為“柴箍龍”龍頭到龍尾共有十三橋,總長27米,用毛竹為材料,外面用布畫好龍鱗,包在外面,裝好龍爪,就形成一條龍。龍門的龍燈是一條青龍,夜間龍眼,每節龍身上安裝好電燈,利用電瓶可以亮燈,以前是點燃蠟燭,一到元宵節晚上整條龍燈都亮起了燈十分壯觀,在各個廳堂行龍燈,像活龍盤柱,象徵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幸福,國泰民安。
龍門的孫權後裔應該努力做好龍門、龍燈、龍潭、龍門山,龍的文化,讓龍門的“瀑布神龍”永遠的傳承下去,為龍門旅遊事業服務。

龍門古鎮的弄

千百年來,龍門古鎮隨著孫氏家族的繁衍昌熾,逐漸形成了以廳堂為中心的眾多居住院落,牆檐相連,房廊縱橫,卵石鋪砌的長弄密如蛛網。弄,成了古建築專家、學者和旅遊者的覓古探幽的亮點。
進入古鎮,東西莫辨,尤入迷宮。相傳,古鎮整體布局是根據孫武后裔及吳大帝子孫的眾多兵家以迷魂陣的格局所建造。古鎮,除了老街以外,都為長弄小巷,外人入內,走著走著認為到頂,轉個彎又是長弄通道,再轉個彎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古鎮歷盡滄桑迷宮般的弄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
弄,其取名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內涵,她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理論道德意識的典型,也是宗族社會的縮影。即:十房弄、三房弄、七房弄等以宗族房系取名。官房弄,其堂名為“餘蔭堂”又稱“官房廳”,該宗族出了河南長葛縣知縣孫濡和四川岳池縣知縣孫海威而取名“官房”,他們為官時清正廉潔、愛民如子,以“只可絕我子孫,不可絕我子民”,所受河南長葛人民敬仰.所以官房廳、官房弄具有紀念意義。
還有:盛家弄、洪家弄、沈家弄、賴家弄等弄,以姓氏家族而取名,因封建時代,龍門孫氏為大姓,而小姓家族為了避免出路糾紛,有的買土地作為自己的出路,有的還四至分明。所以這些弄成為各家族的私有出路為名。
有的弄以堂名而取名,即:祠堂弄,以孫氏祠堂而取名,明哲堂弄,以明哲堂取名; 懷珍弄,以懷珍堂取名。
有的以建築物名稱取名,朝歲弄,以有一座從朝歲廟而取名;木橋弄,因古時剡溪上建有木橋以橋取名。總之,龍門有名字的弄都有她們一段歷史文化故事。
另外,還有無名的弄有幾百條,每座廳堂兩旁都有弄,因龍門古時有一百多座廳堂,也已有幾百條弄了。這些弄都通往廳堂,又稱“弄堂”,是古代給女人走進廳堂的專用路,因封建社會在堂內接待客人或辦婚喪喜事,女人端茶,上菜不能往前廳走,只能往邊弄走後堂邊門進堂。所以女人一般很少進廳堂,只有家庭有特殊事情,即:認親、議事需要夫人,小姐上場也得走弄堂進邊門進堂,因此,女人難得進堂,進堂又象客人一樣,古時又稱“堂客”。
密如蛛網的狹小長弄,從千百年來有著龍門孫氏家族永不分離的親密感。家與家之間,房與房之間,族與族之間緊緊相連,反映了吳大帝後裔有著社會禮儀道德和社會精神文明的歷史縮影,走百家連一家,體現了孫氏家族連為一體的宗族凝聚力。
換個角度說:弄,成為龍門古鎮的一種安全防範建築。,相傳,清代“長矛”造反,來龍門火燒了幾座廳堂,最後被龍門村民在弄堂樓窗里用石灰包紮走而不敢侵犯。日本侵略軍也到過龍門,走進長弄,轉個彎就東西莫辨,也趕緊撤走,派飛機放了幾個炸彈也不敢侵犯。解放前,國民黨抓壯丁,青年們不願去當兵,保長來了,他往後門穿過幾條小弄逃之妖妖。家庭之中,如有特發性事情,村民們通過小弄穿家走戶傳遞信息,很快可以緊急集合。夏天到了,龍門的弄口有三三倆倆的村民乘涼,龍門有句古話“若要涼,座弄堂”,弄堂風最涼,勝過家中空調,弄堂乘涼也是村民的一種享受。
古鎮的弄與孫氏宗族發展的悠久歷史是分不開的,千百年來一直陪伴著吳大帝後裔團結祥和地居住在一起。如今,成為國內外學者和旅遊者覓古探幽和旅遊觀光的勝地

民俗

同年會

同年會同年會

同年會有三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不等的同年,這是龍門廟會異於外地的習俗。每年廟會,三十歲男丁同年必挑大樑。廟會活動中難度最大的事都由三十歲同年會來乾,如請最好的戲班子,修險路等。活動經費大家臨時捐募,富者多出,出於自願,貧者少捐,大家諒解。土地改革後,以會田為基礎的各種會社自行消失,獨有同年會越來越火紅,入會人員擴大到女性。改成為三十歲做同年戲,五十歲以上同年會捐資修橋鋪路做好事。

祭祖

祭祖祭祖

每年祭祖是全族合力籌辦的大典,分春秋兩祭, 春祭農曆二月初二,由龍門孫氏大房、四房籌備;秋祭農曆十月十九,由龍門孫氏五房、七房籌備。二、三、六房基本遷居外地,不須籌備,但屆時必須由房長率領房中頭面人物來參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孫氏宗祠舉行,從東、西轅門進入,步步登高。宗祠分前後三進,前是門廳,五間門面,中設戲台,台前一在天井,左右屋環繞;中為正廳,方磚鋪地,又稱狀元地,樑上掛滿匾額,是孫氏家族決定重大事情的議事廳;後廳為蔭堂,上面排列著孫氏祖宗的牌位。宗祠平時人跡罕至,除祭祖外,只有族中遇到大事,才鄭重其事地開祠堂門。
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齊,如度節日。午後,祠堂開門演戲,一曲方了,族人齊集,祭祖大典開始。此時,正門至蔭堂中門大開,祖宗牌位,前六張八仙桌並列,上鋪紅氈,擺上數以百計的菜餚、果品、糕點,中間飾以鮮花、紙馬。桌前特製供架上放著全豬全羊,白肉上繫著彩條紅綢。一對手臂粗的巨型蠟燭紅光四射,顯示一派莊嚴景象。
祭祖的主角是族長,陪祭有各房房長、縉紳、有功名者。司儀由本族秀才或學校優等生擔任,稱為禮生,共二十名。其他族人在後面侍立。整個拜祭過程分起樂、獻供、跪讀祭文、祝福、輪拜祖宗等。只見兩禮生拖著長聲齊喊:祭祖大典開始,起鼓,再起鼓,再起鼓……鳴磬三點!”一禮生擊鼓三通,一禮生撞鼓三下。兩禮生再喊:“立祭者恭立……扶祭者同恭立……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一上香,二上香,三上乍!”有禮幫族長點香。主祭者陪祭者叩頭、上香如儀。接著是起樂、獻供,此時樂隊晨候一旁,熱烈的梅花鑼鼓響起,樂聲中,餘下的禮生將供品遞給族長,再擺上供桌。兩禮生依次高喊:“獻旱鷹(整雞)、獻殿肩(豬蹄胖)、獻 蛟須(銀魚須)、獻鮮鱗(全魚)、獻玉粒(米飯)、獻春茗(茶)、獻爵(酒三杯)……。”
接著是樂止,跪讀祭文。讀祭文者口齒清楚,祭文約百多字,其中幾句是:“上自鼻祖,下迄兒孫,瓜邱發跡,靈爽堪憑,精神不隔,菽水虔心……嗚呼,伏惟尚饗!”讀後,焚燒於供桌前。同時還燒紙馬、紙錢,正廳檐前,鞭炮齊鳴。
下一個節目是祝福。由戲班子在靈前演三曲小戲。第一曲“拜八仙”,第二曲“跳財神”。八仙賜福賜貴避邪;跳白臉手提毛筆點狀元,表達了加官進爵之意;財神當然是送財進寶了。
祭祖大典最後儀是輪拜祖宗。侍立已久的族人排著隊伍,輪流到祖宗靈前參拜上香。完後接著演戲,直到天亮。

廟會

廟會廟會

每年農曆九月初一是古鎮傳統廟會,此時,適逢農閒,秋高氣爽,正是操辦盛事的好日子。廟會從八月三十至九月初三,延續四天。舊時,村中多處祠堂、廟宇日夜演戲,人們拜菩薩,拜祖宗,大辦宴席,大做善事;族人邀請親朋好友,傾其所有,熱情招待;方圓百里,甚至上海、杭州等地商販紛紛前來趕會。古鎮街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春江兩岸,以次為最。時至今日,雖形式略有不同,但盛況猶勝當年。
解放前,龍門孫氏宗族的土地制度異於別處。七成以上的農田屬於各種祭會,為集體所有。其中,部分是宗族內的祭祀田,部分是自願結合的會社。會社超過百數,土地多寡不一,社籍可以繼承、轉讓。除祠堂、祭祖的祭田按房系輪流外,會田由本會會員輪流耕種,每年收入全部用於廟會。所有會員在八月三十或九月初一凌晨,必備紙馬香燭到土地廟拜土地菩薩,祈求一年五穀豐登,四季平安。

元宵燈節

龍門古鎮“鬧元宵”有著自己不同的特色,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到正月十八落燈,在古鎮的祠堂和所有的廳堂里都掛上有傳統特色的各種花燈和紅紗燈。每座廳堂上方的正中掛著各房、各支祖宗的畫像,又稱承支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滿各種果品糕點,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祖。保佑來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還有不同色彩的傳統戲燈。元宵佳節歷時五天熱鬧非常,戲燈、花燈、鑼鼓、鞭炮、銃聲等等不絕於耳目,把龍門古鎮人民捲入在一片歡樂聲中。
除了花燈以外,還有各種戲燈:

龍燈龍燈

(一)龍燈。它是龍門傳統而古老的戲燈,和全國各地的龍燈一樣,象徵著龍門人民是龍的傳人。龍門的龍燈有橋龍、兜水龍、柴箍龍等。最有特色的是橋龍,底部有木板串成,木板上面做龍身,每節長約1.5米左右,總長為50-100節,整條龍身用竹編和各種顏色的彩紙和綢布做成。龍頭龍尾製得特別精緻,裡面裝有蠟燭燈具,夜間觀看光彩迷人。
舞龍燈有規定的時間:正月十三開始,先到祠堂、廟宇、烈士墓舞;正月十五則在周邊村莊和古街商店串走,正月十六至十八在單位企業和村內各座廳堂舉行。

竹馬竹馬

(二)竹馬。也是龍門傳統的表演形式。馬分頭尾兩部分。用竹製成,外麵糊上彩紙。跳竹馬時將馬頭馬尾放置在人的前後,人在中間如騎在馬上一般。龍門的竹馬和別地不同之處在於,它由傳統戰馬沿襲而來,跳時呈作戰陣勢,一般有八匹馬組成一支隊伍,令旗帶路,逐對的上陣和下陣。正月十五夜裡表演時增加兩匹大紅馬,稱“掃馬”,跳演節目都為三國故事。

舞獅舞獅

(三)舞獅。獅頭用竹、獅身用綢緞布料製成,獅有大小之分。大獅由兩人聯袂跳,小獅一人一隻,一人持繡球引路。跳獅子者多為年輕人,它技術要求高,十分耗費體力,變化多端地表現了獅子的情態,更增添了古鎮鬧元宵的活潑氣氛。

魁星魁星

(四)魁星。即文曲星,又稱文魁,是一個用竹和綢緞精製的神像。他手持毛筆作點狀元狀,祝願讀書人奮發努力,得中狀元。跳魁星著要跑遍每座廳堂、店鋪、民居,給人送去祝福。因其變化甚多,無比活躍,需要有豐富經驗的人去跳,其表演往往令圍觀者開懷大笑。

住宿

杭州富陽賓館 三星

伊甸假日灑店 四星

國際大酒店 二星

富春賓館 二星

雲龍大酒店 二星

中港大酒店 二星

凱悅賓館 二星

杭州萬友度假村(兵療) 二星

富春山莊(新療) 二星

紅都休閒山莊 二星

浙江南國大酒店 五星

新宇假日酒店 三星

文化

龍門謠

富陽龍門鎮,古鎮稱典型。方圓六七里,山秀水亦清。
人口六千多,都姓子系孫。三國吳大帝,烈祖青史名。
歷經隋和唐,子孫多繁衍。迨至北宋朝,分櫱聚龍門。
往事越千載,綿延到如今。子孫分支派,支派別遠近。
四周建住宅,一戶一家庭。伯叔或子侄,依傍相比鄰。
四廊連彼此,出入共台門。住宅有高牆,封閉為安平。
公共活動場,廳堂和天井。用途和權益,族規來訂定。
管理推尊長,年高重輩份。長老握族權,祭祖或祭神。
族權和神權,集中於一身。族田和族產,帶有村社性。
原始氏族制,民俗遣風存。實行家長制,成員唯聽命。
家庭公社制,不過變了形。亞細亞生產,馬恩有理論。
東歐斯拉夫,也有此遺風。《尚書·洪範篇》,則是大綱領。
夏朝政治制,部落大聯盟。社會到基層,就是這類型。
核心是土地,族權作保證。祭祀成制度,維護穩定性。
五千年歷史,延續到如今。其中的奧秘,血緣根底深。
再說香火廳,現存五十零。各自標堂號,“慎修”或“餘蔭”。
村南到村北,形成建築群。古物多完好,風格屬明清。
登高遠瞻望,蜂房水渦開形。鱗次復櫛比,霞蔚又雲蒸。
雨天串門走,不必戴傘行。陌生人到此,好像游迷宮。
卵石有浮雕,人物栩栩生。又有百獅廳,獅國為縮影。
旅遊觀風物,此中別有情。考古家到此,留連細探尋。
越系民俗學,此地學問深。中日考察團,曾作實地行。
驚嘆人文好,又嘆此地靈。村旁龍門瀑,珠麗落天穹。
四山盡鳴蛙,仙槎接天庭。山峰杏梅尖,登高是佳境。
放眼望東方,珠江大橋橫。村旁同興塔,六面高七層。
康熙年間造,風霜閱歷深。當年太平軍,轉戰曾過境。
聲威震遐邇,豪紳喪魄魂。三中全會後,農村面貌新。
農業得發展,經濟重商品。如今逢盛世,更上樓一層。
杭千高速路,飛龍沖天行。龍門呀龍門,日新又日新。

陳逸飛和龍門古鎮

陳逸飛拍電影《理髮師》,選址到龍門古鎮。陳逸飛以前一幅畫把江南水鄉周莊推向世界。這次,或許一部電影,又要把江南山鄉推向世界。
《理髮師》在龍門開拍,陳逸飛忘情投入,說:電影是他的夢,《理髮師》是他的命。有一次他去海寧談事,回龍門途中,還沒到龍門,他倒下了。全中國都為之痛惜!
龍門古鎮在杭州富陽,都是明清建築,最遲建於民國初期。
我驅車從富陽市直奔龍門古鎮。遠遠便見一塊牌子:三國孫權後裔的最大聚居地。山路兩側,便是龍門山,海拔一千多米,在江南這一帶便是很高的山了。山間大霧,如燃燒的火,把山燒成黑炭色的剪影。
過了霧之燃燒,就見青山妖嬈,茶園、稻田、果樹、水塘、農夫、水牛,好像進入一個男耕女織的社會。果然遠遠的,看見前方松林間,一面面紅黃色旌旗,旗上只一個“孫”字。孫權的第49代到第58代,大約7000多人,10世同堂根連根地住在這個屋連屋的龍門古鎮。
古鎮的鳥瞰圖,恰似一隻龜。很像幾百歲的孫氏家族。
這裡90%以上的人姓孫,三國時期孫權的後裔。從孫權往上尋根,是春秋的孫武,然後有孫臏。從孫權往下,孫權侄子的第32世,移到廣東做官,到了孫權的第48代,遷居廣東的這一支,便誕生了個孫德明,後來孫中山。
孫中山之前,這個小小古鎮出過7個進士,9個舉人,1個狀元。
古鎮書記滔滔講起2500年前的孫武,1800年前的孫權。他卻不姓孫,姓凌。不過,他說他雖然不姓孫,但是他祖上是孫權的大將,叫淩統。本來是凌統,後來孫權念他功大,給他加了一個點,“凌”字便變成了“淩”字。所以他的祖先是為姓孫的人效力的。他笑,說他現在還是為姓孫的人服務。
告別1800年前孫權大將的後人,到了古鎮龍門。鎮前4根柱子,都是明朝的。一進鎮子,就見石砌的明代民居,標誌是三花拱,隨處可見。清代的雕刻,也間雜其間。進得古鎮下雨不用打傘,從一家一家穿過去走。歷次戰亂,重兵也不敢打進這個小小的古鎮,因為裡邊像諸葛亮布下的八陣圖,外人進得去出不來。古鎮至今無人鎖門,因為都知道古鎮是個進得來出不去的迷宮,小偷不敢入。
古鎮的小路全由卵石鋪就,好像龍之麟,所以叫龍麟路。石與石之間的縫隙,長著那么青嫩的草,很像江南的薺菜,就覺得一定鮮嫩可口。順著卵石薺菜路,一路經過很多祠堂,明哲堂、思源堂、世德堂、孝友堂、耕讀堂,等等。古鎮人祭祖、議事,都在祠堂。6月7日《杭州日報》報導,龍門古鎮考證有名的古廳堂有80多,正在修繕成一個宗祠文化博物館。
有一處寬大通道,兩邊靠牆是兩行木凳,他們叫做懶凳。明代古鎮人,就這么懶懶坐著,又通風又涼快,國事家事天下事,在這裡神聊。
古鎮的狗們也悠閒,連叫都懶得叫。那么多狗跟人似地踱來踱去,就沒有狗見了我這個生人叫一聲的。
卵石薺菜路邊的古井,依然水清清。井壁上,長著青翠的鳳尾草,古鎮人用來治傷的。
恬靜,安適,浮躁世界裡的一鎮古風,是家家戶戶全通著的、連狗都不防人的諧和之風。
古鎮終於接軌杭州的旅遊,要成為景點了。古鎮人帶我看陳逸飛拍《理髮師》的一個主要景點。我不禁嘆曰:真有眼力。
於是又升起對陳逸飛的嘆惜。去年他包機帶著幾位外籍設計師從上海飛來寧波,還講想為故鄉寧波做一番事,沒有想到魂斷龍門!
不過,《理髮師》要上演了,古鎮要開放了,這座山鄉古鎮,就要鯉魚跳龍門了。
後來,報載龍門孫氏第37世後裔孫德峰,首次展示了他的孫氏家譜前28世的世系圖稿,長45米。然後他要開始千年之行,梳理孫氏千年脈絡。

龍門情

撐一把紙傘,小巷悠長
穿一雙布鞋,弄堂彎彎
割不斷的思念是故鄉
牽掛的江南是黑瓦白牆
哎。。。
我的思念
我的牽掛
我的江南黑瓦白牆
太婆橋迎親,萬慶橋納涼
校場的太極,硯池的月亮
太婆橋迎親,萬慶橋納涼
校場的太極,硯池的月亮
龍的子孫,龍的故鄉
龍門,龍門,我美麗的家鄉
喝一口高粱,滿懷芳香
夢一回千年,古鎮情長
鵝卵石的路,鵝卵石的牆
鵝卵石的性格是古鎮的剛強
鵝卵石的路,鵝卵石的牆
鵝卵石是古鎮的剛強
半屋藏農器,半屋藏書香
揮兩袖清風,照一生肝膽
半屋藏農器,半屋藏書香
揮兩袖清風,照一生肝膽
龍的子孫,龍的故鄉
龍門,龍門,我可愛的故鄉
我可愛的故鄉

阿妹(杏梅)尖

阿妹哎!
彎彎山、彎彎嶺,彎彎嶺上樹青青;
彎彎河、彎彎溪,彎彎溪坑水清清。
阿妹是水阿哥是嶺,
水繞山 流不停,流呀流不停。
高高山、高高嶺,杏梅尖上飄白雲;
清清潭,清清溪,清清溪水是阿妹情。
阿妹!阿妹!阿妹!
杏梅尖上一朵雲,
落在地上是阿妹心,
總歸是吾龍(我)格人。
哎!山是儂格山,水是儂格水,
阿妹是吾龍(我)格心。
高高山、高高嶺,杏梅尖上樹青青;
彎彎河、彎彎溪,深深龍潭水清清。
阿妹!阿妹!阿妹哎!
杏梅塢里喊阿妹。
阿妹!阿妹!阿妹哎!
阿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