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治所在原會稽郡的吳縣(今蘇州),會稽郡僅保留浙江以東部分,徙治山陰(今紹興)。
吳郡所轄屬縣:吳縣,婁縣(今崑山東北),由拳(今嘉興南) ,海鹽(東漢治所在今平湖東南),餘杭(今餘杭鎮),錢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陽),烏程(今湖州),陽羨(今宜興),無錫,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陽),丹徒(今鎮江)。
會稽郡
在今江浙地區。秦置,郡治吳縣(今蘇州),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為韓信楚國所領,後屬劉賈荊國、劉濞吳國。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漢成帝時領二十六縣,人口逾百萬,為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中期,分北部十三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今紹興),領十五縣。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衢州、金華一帶)。
丹陽郡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三國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漢轄今江蘇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黃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區。東漢建安後,轄境慢慢減少。
三國初,孫權以呂范為太守,將丹陽郡從宛陵移至建業(今南京市)城東部,史稱“吳郡”。吳嘉禾三年(234年),諸葛恪(203-253年)曾任吳國撫越將軍,丹陽太守。
豫章郡
楚漢之際置。治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權厘豫章郡置廬陵郡、彭澤郡、鄱陽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吳置豫章郡,治南昌,轄16縣: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吳平、西安、彭澤、艾、宜豐、陽樂、富城、新吳、鍾陵。
廬陵郡
廬陵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範圍歷代均有變化,但核心區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吉安市轄境。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治所西昌縣(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處)。轄西昌、高昌、石陽、巴丘、南野、東昌、新興、吉陽、興平、舊城10縣。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遷西昌縣治於今江西泰和縣城西1.5千米。
廬江郡
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池埂)。
元獰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銷江南廬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地區並,組建新廬江郡(治舒縣)。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縣為昆鄉。
東漢復名舒縣(仍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屬揚州廬江郡(治舒縣),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復撤銷六安國,併入廬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內10個縣、侯國。它們分別是:舒縣(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皖縣(潛山縣城梅城鎮)、居巢侯國(巢湖市區東北)、臨湖侯國(無為縣湖壠百勝鄉臨壁村)、龍舒侯國(舒城縣龍河口)、六安侯國(六安市區北西漢故址)、安風侯國(霍邱縣邵崗鄉許集村)、陽泉侯國(霍邱縣臨水鎮)、襄安縣(無為縣襄安鎮)、潛縣(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撥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陽泉(今霍邱臨水鎮)。